词典 二黄 二黄的意思
èrhuáng

二黄

简体二黄
繁体二黃
拼音èr huáng
注音ㄦˋ ㄏㄨㄤ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èr,(1) 数名。【例句】: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组词】:独一无二。(3) 两样,别的。【组词】:二话。不二价。

huáng,(1)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组词】: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2) 特指中国黄河。【组词】:黄灾。治黄。黄泛区。(3)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例句】: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4) 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实现。【组词】:事情黄了。(5) 姓。

基本含义

指小孩子的嗓音尖细,没有变声的声音。

二黄的意思

二黄 [èr huáng]

1. 也作“二簧”。一种乱弹戏剧曲调名,因出于黄坡、黄冈,故称。清朝中期由徽班传入北京,成为京调主体。

[erhuang—one of the tun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二黄 引证解释

⒈ 戏曲调名。源出 湖北省 的 黄冈、黄陂,故名。又名《湖广调》。 清 乾隆 年间,由 徽 班传入 北京。在京剧、汉剧等剧种里,与西皮均为主要曲调。有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垛板、散板等曲调。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部知识·准备与设计》:“西皮表轻快奔放,二黄表沉郁缠绵。”

⒉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对伪军的蔑称。中央,指国民党的所谓中央军。

《抗日歌谣·冬天到》:“冬天到,雪花飘,雪花好比是二黄,一阵雪花吹满地,太阳一出精打光。”
《中国歌谣资料·求天求地快解放》:“‘中央’一来原望能比鬼子、二黄好,那知他比汉奸还凶狂。”


国语词典

二黄 [èr huáng]

⒈ 一种戏曲的声腔。相传起于安徽,传至江西宜黄演变而成。一说源自安徽四平腔,传至湖北发展成二黄腔。以胡琴伴奏,曲调流畅平和,节奏稳定,有婉转端凝的特色。与西皮腔合称为「皮黄」,为平剧、粤剧等戏曲的用乐系统。也作「二簧」。


二黄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二簧释义:同“二黄”。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召》:“咸丰 以后,专重二簧,近则并重秦腔。”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三:“他还会唱几句二簧,一两折奉天大鼓,和几句相声!”
    • 2.
      二黄原板释义:二黄声腔的基本板式。从板式名称上分析,原板是原始、原本、即最初的意思。
    • 3.
      京剧释义:戏曲的主要剧种。 流行地区很广。清代中叶由徽汉等剧种进入北京后演变而成。表演上唱、念、做、打并重。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故又名皮黄戏。
    • 4.
      南北路释义:⒈向南和向北的道路。⒉戏曲声腔中的皮(西皮)黄(二黄)的别称。因西皮来自(陕西)而称为“北路”,二黄来自安徽而称为“南路”,合称“南北路”。
    • 5.
      声腔释义:许多剧种所共有的腔调。 主要声腔有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西皮、二黄)等。
    • 6.
      徽调释义:⒈徽剧所用的腔调。包括吹腔、高拨子、二黄、西皮等。清代传到北京,对京剧腔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⒉徽剧的旧称。
    • 7.
      摇板释义:传统戏曲中紧拉慢唱的一种板式。京剧二黄、西皮均有摇板,一般表现激动、喜悦或悲愤情绪。
    • 8.
      散板释义:⒈〈方〉散架,分开。 ⒉一种京剧板式。节奏自由,可据唱词内容自由发挥。如西皮散板、二黄散板。
    • 9.
      汉剧释义:湖北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流行于湖北全省和河南、陕西、湖南的部分地区,历史较久,对京剧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旧称汉调。
    • 10.
      汉调二黄释义:也称陕二黄、山二黄。戏曲剧种。流行于 陕 南和 陇 东。是二黄腔调从 湖北 沿 汉水 进入 陕西 而形成的。清 道光 年间颇为盛行。因地区不同分为汉江派和雒镇派。汉江派音乐比较柔和,以唱功戏,做功戏见长;雒镇派腔调铿锵有力,以武打戏见长。
    • 11.
      皮黄释义:戏曲声腔,西皮和二黄的合称。也作皮簧。
    • 12.
      腔调释义:⒈戏曲中成系统的曲调,如西皮、二黄等。⒉调子。⒊指说话的声音、语气等:听他说话的腔调是山东人。

二黄(erhu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二黄是什么意思 二黄读音 怎么读 二黄,拼音是èr huáng,二黄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二黄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