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貊 [yí mò]
1. 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之称。亦泛指各少数民族。
夷貊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之称。亦泛指各少数民族。
引《史记·日者列传》:“盗贼发不能禁,夷貊不服不能摄。”
《旧唐书·郑畋传》:“茫茫赤县,仅同夷貊之乡;惴惴黔黎,若在狴牢之内。”
明 卓珂月 《花舫缘》第一出:“止有 吴趋、唐子畏,年少多才,翰墨流传夷貊,词章妙絶古今。”
夷貊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优钵昙释义:⒈梵语。即优昙钵。《南史·夷貊传下·波斯国》:“国中有优鉢曇花,鲜华可爱。”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 豫章 之诗,……贯穿驰骋,工夫精到,虽未极古之源委,而其植立不凡,斯亦宇宙之奇诡也。开闢以来,能自表现於世若此者,如优鉢曇华时一现耳。”⒉指优钵昙花。 清 朱锡绶 《幽梦续影》:“ 唐 人之诗,多类名花: 长吉 似优鉢曇,彩云拥护; 飞卿 似曼陀罗,璚月玲瓏。”参阅 清 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六。
- 2.
古贝释义:中国 古代称木棉或草棉为古贝。 《宋书·夷蛮传·诃罗单国》:“元嘉 七年,遣使献金刚指鐶、赤鸚鵡鸟、天竺国 白叠古贝、叶波国 古贝等物。”《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古贝者,树名也,其华成时如鹅毳,抽其绪纺之以作布,布与紵布不殊。”
- 3.
多罗释义:⒈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恭建那补罗国》:“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餘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採用。”唐 杜甫《山寺》诗:“吾知多罗树,却倚莲花臺。”参阅《翻译名义集·林木》。⒉食器。《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毗騫王 ﹞常遗 扶南王 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椀者受一升。”⒊脂粉盒。《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 南朝 宋 何承天《纂文》曰:“多罗,
- 4.
夷貉释义:即夷貊。
- 5.
夷貊释义:古代对东方和北方民族之称。 亦泛指各少数民族。《史记·日者列传》:“盗贼发不能禁,夷貊不服不能摄。”《旧唐书·郑畋传》:“茫茫赤县,仅同夷貊之乡;惴惴黔黎,若在狴牢之内。”明 卓珂月《花舫缘》第一出:“止有 吴趋、唐子畏,年少多才,翰墨流传夷貊,词章妙絶古今。”
- 6.
孤居释义:独处,独居。 《战国策·赵策一》:“夫断右臂而与人鬭,失其党而孤居,求欲毋危,岂可得乎?”《晋书·王羲之传》:“性爱鹅,会稽 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寡妇孤居,散髮至老。”
- 7.
希水释义:古水名。 在今 湖北 武汉市 以东。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蕲水》:“水首受 希水 枝津,西南流,歷 蘄山,出 蛮 中,故以此 蛮 为 五水蛮。”《南史·夷貊传下》:“西阳 有 巴水、蘄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谓之 五水蛮。”
- 8.
旁国释义:邻国。《汉书·冯奉世传》:“都尉 宋将 言 莎车 与旁国共攻杀 汉 所置 莎车王 万年。”《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蔓 勇健有权略,以兵威攻伐旁国,咸服属之。”
- 9.
榴花释义:⒈石榴花。 唐 李商隐《茂陵》诗:“汉 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元 刘詵《和东坡四时词》之二:“槐影横阶午簟凉,榴花满地风帘静。”明 孙仁孺《东郭记·郁陶思君尔》:“良人去久,没个人儿走,风吹榴花红欲剖,问道儿家知否?”⒉据《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载,顿逊国 有酒树似安石榴,采其花汁停瓮中,数日成酒。后以“榴花”雅称美酒。南朝 梁元帝《刘生》诗:“榴花聊夜饮,竹叶解朝酲。”唐 李峤《甘露殿侍宴应制》诗:“御筵陈桂醑,天酒酌榴花。”宋 王安石《寄李士宁先生》诗:“渴愁如箭去年华,陶情满满倾榴花。”
- 10.
毡屋释义:亦作“氊屋”。 即毡帐。《南史·夷貊传下·滑国》:“﹝ 滑国 ﹞无城郭,毡屋为居,东向开户。”宋 刘克庄《大梁老人行》:“大梁 宫中设氊屋,大梁 少年胡结束。”宋 文天祥《保州道中》诗:“牛车过不往,氊屋行相望。”清 曹寅《田梅岑自南城来却赠》诗之一:“易眠氊屋煖,相待草桥开。”参见“毡帐”。
- 11.
沈香释义:⒈亦作“沉香”。香木名。产于亚热带,木质坚硬而重,黄色,有香味。心材为著名熏香料。中医以含有黑色树脂的树根或树干加工后入药,有镇痛、健胃等作用。亦指这种植物的木材。又名“伽南香”或“奇南香”。晋 嵇含《南方草木状·蜜香沉香》:“交趾 有蜜香,树干似柜柳,其花白而繁,其叶如橘。欲取香,伐之,经年,其根干枝节,各有别色也。木心与节坚黑,沉水者为沉香。”《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沉木香者,土人斫断,积以岁年,朽烂而心节独在,置水中则沉,故名曰沉香。”清 赵翼《石蟹》诗:“木浮乃有沉香坚,石沉乃有浮磬薄。”⒉
- 12.
渴槃陁国释义:西域古国。 汉 代为 蒲犁国。即今之 塔什库尔干。《南史·夷貊传下·渴盘陁国》:“渴槃陁国,于闐 西小国也。西邻 滑国,南接 罽宾国,北连 沙勒。”
- 13.
玉佛释义:玉制的佛像。《南史·夷貊传下·于阗》:“于闐 者,西域之旧国也…… 大同 七年,又献外国刻玉佛。”《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回:“此刻放着那玉佛、花瓶那些东西,还值得三千两。”鲁迅《南腔北调集·学生和玉佛》:“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
- 14.
盘盘国释义:古代南海古国名。 故地一般以为在今 泰国 南 万伦湾 沿岸一带。《南史·宋纪中·孝武帝》:“﹝ 孝建 二年七月﹞己酉,槃槃国 遣使朝贡。”《南史·夷貊传上·闍婆达国》:“槃槃国 …… 梁 中大通 元年、四年、其王使使奉表累送佛牙及画塔,并献沉檀等香数十种。”
- 15.
经变释义:即变相。指据佛经故事所作的绘画、雕刻或说唱文学,用以宣传教义。《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及 大同 中,出旧塔舍利,敕市寺侧数百家宅地以广寺域,造诸堂殿并瑞像周回阁等,穷於轮奂焉。其图诸经变,并 吴 人 张繇 运手。繇 丹青之工,一时冠絶。”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杨庭光》:“杨庭光 与 吴(吴道子)同时,佛像、经变、杂画、山水极妙,颇有似 吴生 处,但下笔稍细耳。”唐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卢稜伽》:“卢稜伽,吴(吴道子)弟子也。画迹似吴,但才力有限,颇能细画,咫尺间山水寥廓,物像精备,经变、佛事是其所
- 16.
诃罗陁国释义:古 南海 国名。 《宋书·文帝纪》:“甲寅,林邑国、訶罗陁国、师子国 遣使献方物。”《南史·夷貊传上·海南诸国》:“西南夷 訶罗陁国,宋 元嘉 七年,遣使奉表。”
- 17.
贝齿释义:⒈腹下洁白,有刻如鱼齿的贝。 也称齿贝。晋 法显《佛国记》:“市无屠行及酤酒者,货易则用贝齿。”《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又出瑇瑁、贝齿、古贝、沉木香。”《新唐书·西域传上·天竺国》:“以贝齿为货,有金刚、旃檀、鬱金,与 大秦、扶南、交趾 相贸易。”⒉像编贝一样洁白整齐的牙齿。唐 黄滔《汉宫人诵<洞箫赋>赋》:“风流无比,吟哦於贝齿朱脣。”宋 范纯仁《尹判官墓志》:“嗣復 在幼,星眸贝齿,爽如秋隼,一翥千里。”《随园诗话》卷一引 清 胡天游《咏葡萄》:“软谢金刀切,津宜贝齿湝。”
- 18.
跣行释义:赤脚行走。《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季孙 练冠麻衣跣行。”《南史·夷貊传上·林邑国》:“贵者著革屣,贱者跣行。”
- 19.
通呈释义:⒈通报呈递。宋 范仲淹《与韩魏公书》:“近復手啟,言 蒋偕 事,必已通呈。”《醉醒石》第十回:“陈箎 买了捕人捕官,竟卸在龟子身上,通呈上司。”⒉掌管宾客往来联络事务的人。《南史·夷貊传上·天竺迦毗犁国》:“琳 著高屐,披貂裘,置通呈书佐,权侔宰辅。”《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三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通呈,典謁之职。”
- 20.
青虫释义:⒈绿色小虫。唐 杜甫《课小竖锄舍北果林枝蔓荒秽净讫移床》诗之二:“青虫悬就日,朱果落封泥。”闽 徐夤《蝴蝶》诗之一:“縹緲青虫脱壳微,不堪烟重雨霏霏。”《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宋 朱熹 集传:“螟蛉,桑上小青虫也。”⒉指青虫簪。古代妇女的发饰。南朝 梁简文帝《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衫轻见跳脱,珠概杂青虫。”⒊指雕成虫形的青色佩玉。《南史·夷貊传上·婆利国》:“普通 三年,其王 频伽 復遣使 珠智 献白鸚鵡、青虫、兜鍪、瑠璃器、古贝、螺杯、杂香药等数十种。”唐 张祜《吴宫曲》:“玉釵斜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