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认识 认识的意思
rènshi

认识

简体认识
繁体認識
拼音rèn shi
注音ㄖㄣˋ ㄕ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rèn,(1) 分辨,识别。【组词】:认生。认得。辨认。(2) 表示同意。【组词】:认可。认账。(3) 与本来无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组词】:认亲。(4) 认吃亏。【例句】:这事没办成,我认了。

shí zhì,(1) 记住。【组词】:博闻强识。(2) 标志,记号。

基本含义

了解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认识的意思

认识 [rèn shi]

1. 确定某物。

认识某人。

[ know; recognize; ]

2. 知晓;认明。

感到人能够认识客观真理。

3. 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感性认识。

[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

认识 引证解释

⒈ 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

《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自从咱爷儿俩认识以后,是説你算投奔我来了,你没受着我一丝一毫好处。”
老舍 《我这一辈子》五:“在前面我已经说过,我认识字,还能抄抄写写,很够当个小差事的。”
亦指识别;鉴别。 沙汀 《记贺龙》十六:“他懒懒地告诉我们,当天军区的一位营长跑来看他,因为知道他爱马,认识马,还特别牵来几匹马要他品评。”

⒉ 指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毛泽东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八章:“认识和照镜子、摄影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着根本的不同。”


国语词典

认识 [rèn shi]

⒈ 曾经相识。

《红楼梦·第六回》:「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
《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打听仲翔在这里,特地找他说话。慕政也合他认识,拉来同坐。」

了解 相识

⒉ 认得。

如:「他上小学前,已认识很多字。」


认识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了解释义:⒈知道得清楚:只有眼睛向下,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⒉打听;调查:先去了解情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你去了解一下。
    • 2.
      明白释义:⒈内容、意思等使人容易了解;清楚;明确:他讲得十分明白。⒉公开的;不含糊的:有意见就明白提出来。⒊聪明;懂道理:他是个明白人,不用多说就知道。⒋知道;了解:明白其中的奥妙。
    • 3.
      清楚释义:⒈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字迹清楚。 话说得不清楚。把工作交代清楚。⒉对事物了解很透彻:头脑清楚。⒊了解:我真不清楚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个问题你清楚不清楚?
    • 4.
      理解释义:懂;了解:互相理解。加深理解。理解文件精神。你的意思我完全理解。
    • 5.
      相识释义:⒈彼此认识:素不相识。 相识多年。⒉相识的人:旧相识。老相识。成了相识。
    • 6.
      知道释义: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他知道的事情很多。虽然他没明说,我也知道他的意思。
    • 7.
      领会释义: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认真领会文件的精神。 你把他的意思领会错了。

认识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生疏释义:⒈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的:人地生疏。 业务生疏。⒉因长期不用而不熟练:技艺生疏。手法生疏。⒊疏远;不亲近:感情生疏。
    • 2.
      陌生释义:生疏;不熟悉:陌生人。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并不感到陌生。

认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丁不识释义: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 2.
      一如初见释义:像当初刚认识时一样,比喻对某个人的感情(男女感情)如同一开始那么好。
    • 3.
      一字不识释义:一个字也不认识。
    • 4.
      一般与个别释义:一般指事物在现象上和本质上的共同之点,个别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个别必须与一般相联结而存在,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中。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在一般中得到反映。一般与个别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的认识是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又以对一般事物的认识为指导,认识尚未认识或尚未深入认识的各种个别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对一般事物的认识。
    • 5.
      一蟹不如一蟹释义:艾子来到沿海的地方,看见一物扁而圆,有很多腿。他不认识,就问当地居民,当地人告诉他那是一种螃蟹。后来艾子又看到了好几种螃蟹,但一种比一种小,艾子叹了口气说:“怎么一蟹不如一蟹呢!”(见于托名苏轼的《艾子杂说》)后来比喻一个比一个差。
    • 6.
      一面之识释义:指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 7.
      三心四相释义: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众生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过于执着往昔的想念,今日的焦虑,未来的担忧。 四相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就是凡夫以二元对立心来认识世界宇宙人生的,故有此长彼短。
    • 8.
      下学上达释义: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 9.
      不可知论释义:认为人不能够认识客观世界或者不能够彻底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哲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与“可知论”相对。
    • 10.
      不如相忘于江湖释义:不如两个人当做不认识,在江湖见面也当陌生人。
    • 11.
      不用释义: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不用介绍了,我们认识。大家都是自己人,不用客气。
    • 12.
      不经一事释义: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加对此事情的认识。
    • 13.
      不识一丁释义: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 14.
      不识泰山释义: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 15.
      不识释义:⒈不知道,不认识。⒉西周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
    • 16.
      不识时务释义:《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原意是不识抬举。后多用来指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 17.
      不达时务释义:不认识当前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
    • 18.
      主体与客体释义: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中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对象的那些部分才成为客体。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19.
      主体释义:⒈事物的主要部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国家的主体。 中央的十层大厦是这个建筑群的主体。⒉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见〖客体〗⒊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见〖客体〗
    • 20.
      主观与客观释义:①主观指人的意识;客观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物质世界或人的认识对象。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改造客观。②主观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出发,如主观性、主观主义;客观指人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如客观介绍。

认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丁不识释义: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 2.
      一如初见释义:像当初刚认识时一样,比喻对某个人的感情(男女感情)如同一开始那么好。
    • 3.
      一字不识释义:一个字也不认识。
    • 4.
      一般与个别释义:一般指事物在现象上和本质上的共同之点,个别指单个的、特殊的事物。个别必须与一般相联结而存在,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中。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在一般中得到反映。一般与个别的区别是相对的,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人的认识是从个别事物到一般事物,又以对一般事物的认识为指导,认识尚未认识或尚未深入认识的各种个别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对一般事物的认识。
    • 5.
      一蟹不如一蟹释义:艾子来到沿海的地方,看见一物扁而圆,有很多腿。他不认识,就问当地居民,当地人告诉他那是一种螃蟹。后来艾子又看到了好几种螃蟹,但一种比一种小,艾子叹了口气说:“怎么一蟹不如一蟹呢!”(见于托名苏轼的《艾子杂说》)后来比喻一个比一个差。
    • 6.
      一面之识释义:指只见过一面,略有认识。
    • 7.
      三心四相释义:三心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众生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过于执着往昔的想念,今日的焦虑,未来的担忧。 四相就是“我、人、众生、寿者相”,就是凡夫以二元对立心来认识世界宇宙人生的,故有此长彼短。
    • 8.
      下学上达释义: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 9.
      不可知论释义:认为人不能够认识客观世界或者不能够彻底地认识客观世界的哲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与“可知论”相对。
    • 10.
      不如相忘于江湖释义:不如两个人当做不认识,在江湖见面也当陌生人。
    • 11.
      不用释义:表示事实上没有必要:不用介绍了,我们认识。大家都是自己人,不用客气。
    • 12.
      不经一事释义: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加对此事情的认识。
    • 13.
      不识一丁释义:形容一个字也不认识。
    • 14.
      不识泰山释义: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 15.
      不识释义:⒈不知道,不认识。⒉西周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
    • 16.
      不识时务释义:《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原意是不识抬举。后多用来指不认识时代的潮流或当前的形势。
    • 17.
      不达时务释义:不认识当前的事态和时代的潮流。
    • 18.
      主体与客体释义:主体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中成为人的实践和认识对象的那些部分才成为客体。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 19.
      主体释义:⒈事物的主要部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国家的主体。 中央的十层大厦是这个建筑群的主体。⒉哲学上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见〖客体〗⒊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见〖客体〗
    • 20.
      主观与客观释义:①主观指人的意识;客观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物质世界或人的认识对象。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改造客观。②主观指人的认识不从实际出发,如主观性、主观主义;客观指人的认识从实际出发,如客观介绍。

认识造句

1.人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由浅入深、去伪存真的过程。

2.这两个家伙认识才半天就打得火热,在一起嘀嘀咕咕地大半天。

3.他父亲对他的批评教育,使他大梦初醒,他认识到有错不承认是非常错误的。

4.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多次循环往复才能最后完成。

5.他在监狱里终于认识到了自己对不起父母,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6.载舟覆舟的思想,反映了古代一些有识之士对人民力量的认识

7.他对改革开放本来就缺乏认识,还抱着自己的一孔之见说东道西。

8.具体和抽象是人类在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9.我们渐渐地认识到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10.对同学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检测,包括道德素质、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11.学校的领导和老师对他的帮助教育,真可以说是到了仁至义尽的地步,但他至今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12.在同志们的耐心帮助下,他终于走上了正道,认识到今是昨非。

13.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博学多才,能够正确认识新事物,是一个有先知先觉的人。

14.世界上各种事物的发展,虽然千变万化,但都有它自己的规律,都是可以被认识的。

15.他们各自为政,很难统一认识

16.他们在辩论会上的观点大相径庭,怎么能统一认识呢?

17.认识没几天,他俩就好得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18.那件事后,他才如梦初醒,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19.你真是孤陋寡闻,连这么有名气的人都不认识

20.宣传社会主义好,要针对人们的糊涂认识,不能只重复尽人皆知的空论。

认识(ren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认识是什么意思 认识读音 怎么读 认识,拼音是rèn shi,认识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认识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