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正言 正言的意思
zhèngyán

正言

简体正言
繁体
拼音zhèng yán
注音ㄓㄥˋ ㄧㄢ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èng zhēng,(1) 不偏斜,与“歪”相对。【组词】: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2) 合于法则的。【例句】:正当(dāng)。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3) 合于道理的。【组词】:正道。正确。正义。正气。(4) 恰好。【组词】: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5)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例句】:他正在开会。(6)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组词】:正面。正本。(7) 纯,不杂。【组词】:正色。正宗。正统。纯正。(8) 改去偏差或错误。【组词】: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9)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组词】:正方形。(10)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组词】:正电。(11)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例句】:正数(shù)。(12) 姓。 ◎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yán,(1) 讲,说。【组词】: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2) 说的话。【组词】: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3) 汉语的字。【组词】: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4) 语助词,无义。【组词】: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5) 姓。

基本含义

指直言不讳,毫不回避地说出真相或批评他人的错误。

正言的意思

正言 [zhèng yán]

1. 正面的话;合于正道的话。直言;说实话。官名。指正确地说话。指话语严正。确定地说;确切地说。端正言论。

正言 引证解释

⒈ 正面的话;合于正道的话。

《老子》:“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不祥,是谓天下之主,正言若反。”
河上公 注:“此乃正直之言,世人不知,以为反言。”
汉 桓宽 《盐铁论·能言》:“药酒,病之利也;正言,治之药也。”
宋 苏轼 《赐太师文彦博第一表乞致仕不允批答》:“目见正色,耳闻正言,一日即位,天下旷然。”
《红楼梦》第九八回:“宝玉 虽不能时常坐起,亦常见 宝釵 坐在床前,禁不住生来旧病。 宝釵 每以正言解劝。”

⒉ 直言;说实话。

《管子·法法》:“人主不周密,则正言直行之士危。”
《史记·商君列传》:“武王 諤諤以昌, 殷紂 墨墨以亡。君若不非 武王 乎,则僕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
宋 梅尧臣 《读司马季主传赠何山人》诗:“噤口不正言,唯能辨冬春。”

⒊ 指话语严正。

巴金 《春》五:“‘三妹,人家在说正经话!你总爱开玩笑!’ 觉民 听不入耳,就正言对 淑华 说。”

⒋ 确定地说;确切地说。

《易·繫辞下》:“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
孔颖达 疏:“辨物正言者,谓辨天下之物各以类正定言之。”
汉 王充 《论衡·讲瑞》:“武帝 云‘得白麟’,色白不类獐,故不言‘有獐’,正言白麟,色不同也。”

⒌ 指正确地说话。

晋 陶潜 《祭从弟敬远文》:“呱呱遗稚,未能正言;哀哀嫠人,礼仪孔闲。”

⒍ 端正言论。

《汉书·艺文志》:“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

⒎ 官名。 唐 有左右拾遗, 宋 初改为左右正言,掌规谏,分隶门下、中书二省。

《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帝以补闕、拾遗多循默不修职业,二月乙未,改左、右补闕为左、右司諫,左、右拾遗为左、右正言。”


国语词典

正言 [zhèng yán]

⒈ 公正而刚直的话。

《汉书·卷七七·刘辅传》:「莫敢尽节正言,非所以昭有虞之听,广德美之风也。」
《三国演义·第二二回》:「时人迫胁,莫敢正言。」

⒉ 职官名。唐有左右拾遗,宋初改为左右正言,主掌规谏,分别隶属于门下、中书两省 。


正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业释义:⒈佛教语。 指身业、口业、意业。佛教认为造业将引生种种果报。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之五:“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魏书·释老志》:“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业清浄。” 宋 黄庭坚 《题墨轩和遵老》诗:“平生三业浄,在俗亦超然。”⒉佛教语。指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即非善非恶之业)。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七:“凡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
    • 2.
      不翅释义:⒈不展开翅膀。《韩非子·喻老》:“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⒉不啻。翅,通“啻”。不仅;不止。《庄子·大宗师》:“阴阳於人,不翅父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仲堪 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 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之一:“今言之而不从,亦当不翅三矣。”林纾《示儿书》:“十九岁尔祖父见背,苦更不翅。”⒊不啻。翅,通“啻”。无异于。《新唐书·陆贽传》:“关东 百物阜殷,士忲温饱,比诸边隅,不翅天地。”《金史·海陵诸子传赞》:“海陵 睨人
    • 3.
      举首戴目释义:抬头仰望。谓期待殷切。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二:“天下舉首戴目,屬心執事者,難以一二計。”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二:“使天下舉首戴目者,盈其願而退。”
    • 4.
      义正言辞释义:“义正言辞”是一个典型的错别词,正确的成语是“义正辞严”或“义正词严”。译为理由正当,言辞严肃。
    • 5.
      九鼎迁秦释义: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 6.
      乞乡郡释义:旧时官吏请调往故乡任职。《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知諫院 蔡襄 以亲老乞乡郡。己酉,授右正言,知 福州。”
    • 7.
      二九释义:⒈即十八。 汉 扬雄《太玄·图》:“玄有六九之数,策用三六,仪用二九,玄其十有八用乎?”范望 注:“不正言十八而言二九者,玄之辞也。”南朝 梁 沉约《内典序》:“巨相四八,照曜於大千;尊法二九,包笼乎无外。”按:小乘之宗,计有二九十八部之分派。《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 韩子文 虽是满腹文章,却当不过家道消乏,在人家处馆,勉强糊口,所以年过二九,尚未有亲。”⒉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唐 令狐楚《九日言怀》诗:“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⒊指冬至进九后的第二个九天。即冬至日起的第十天至第十八天。民谚:“一九、
    • 8.
      仗马释义:⒈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鉞立于 紫宸门 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三卷:“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仗马每面三疋,每疋御龙官四人。”⒉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 令。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
    • 9.
      代言释义:⒈谓代天子草拟诏命。语出《书·说命上》“恭默思道,梦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宋 楼钥《送王正言守永嘉》诗:“使君读残万卷书,古事今事俱了了,便应珥笔侍天陛,不然代言登凤沼。”《宋史·綦崇礼传》:“﹝ 崇礼 ﹞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明 张居正《谢召见疏》:“俾之在阁调理,代言备问,诚之职也。”⒉代表某方面发表言论。参见“代言人”。
    • 10.
      具臣释义:⒈备位充数之臣。《论语·先进》:“今 由 与 求 也,可谓具臣矣。”朱熹 集注:“具臣,谓备臣数而已。”《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 王章 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 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颜师古 注:“具臣,具位之臣无益者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太常丞 任随 上言曰:‘諫议大夫、司諫、正言虽有数员,但充位尸禄而已。愿陛下择贤士,黜具臣,悬赏罚之文,立劝惩之道。’”⒉泛称为人臣者。《南史·蔡廓传论》:“位在具臣,而情怀 伊 霍。”
    • 11.
      厉色释义:严厉的面色;愤怒的表情:正言厉色。
    • 12.
      名正言顺释义:《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意思是,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不合理;说话不顺当、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后以“名正言顺”泛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 13.
      和上释义:亦作“和尚”。 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 张应 ﹞欲呼师名,忘 曇鎧 字,但唤:‘和上救我!’”明 宋濂《南堂禅师像赞》:“南堂 和上既入灭,其得法弟子 大禪安公 思慕之弗置,乃绘其像。”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破门石浪 和上临 智永 千字文、陈正言 水墨花鸟一卷。”
    • 14.
      复书释义:答复来信;亦指回复的信。《孔丛子·杂训》:“子思 在 鲁,使以书如 衞 问 子上。子上 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宴,遂为復书。”《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詔以右正言 富弼 为回谢国信使,西上閤门使 符惟忠 副之,復书曰……”
    • 15.
      失气释义:⒈停止呼吸。《荀子·解蔽》:“夏 首之南有人焉,曰 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杨倞 注:“失气,谓困甚气絶也。”⒉犹丧气。汉 王逸《九思·悼乱》:“惶悸兮失气,踊跃兮距跳。”《汉书·陈咸传》:“官属及诸中宫黄门、鉤盾、掖庭官吏,举奏按论,畏 咸,皆失气。”宋 叶适《寄王正言书》:“时值朝廷有大废置,立殿陛上,语移数刻,奄人侍宦,股慄失气。”⒊失去勇气。《淮南子·兵略训》:“故善战者不在少,善守者不在小,胜在得威,败在失气。”⒋犹晦气,
    • 16.
      媮生释义:苟且求活,无所作为地生活。《楚辞·卜居》:“寧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朱熹 集注:“媮,音偷,旧音俞,非是。”唐 司空图《乙丑人日》诗:“今朝人日逢人喜,不料媮生作老人。”
    • 17.
      属读释义:连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太常遣 错 受《尚书》伏生 所”唐 张守节 正义:“卫宏 詔定古文《尚书》序云:‘徵之,老不能行,遣太常掌故 鼂错 往读之。年九十餘,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 错。齐 人语多与 潁川 异,错 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畧以其意属读而已也。’”清 汪继培《<潜夫论>序》:“以意属读,得其端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第录其文之完具可读者,其断缺不可属读者不复入焉。”郭沫若《芍药及其他·飞雪崖》:“善男善女们的捐款题名把岩石剜去了一大半,遂使全文不能属
    • 18.
      市权释义:谓弄权,揽权。《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明史·黄道周传》:“陛下欲剔弊防奸,惩一警百,诸臣用之以借题修隙,敛怨市权。”
    • 19.
      幸民释义:谓侥幸于万一之民。亦指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宋 王禹偁《上许殿丞论榷酒书》:“某窃听舆言,以为阁下将取一郡榷酒之数,分於编户,然后听其自酿而沽诸。是亦割赤子之肉飫幸民之腹也。”宋 陆游《寄龚实之正言》诗:“至和 嘉佑 须公了,乞向升平作幸民。”
    • 20.
      庄词释义:正言直论。 与轻浮、戏谑之语相反。

正言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业释义:⒈佛教语。 指身业、口业、意业。佛教认为造业将引生种种果报。 晋 慧远 《沙门不敬王者论》之五:“尚未酬其始誓之心,况答三业之劳乎?”《魏书·释老志》:“心去贪忿痴,身除杀淫盗,口断妄杂诸非正言。总谓之十善道。能具此,谓之三业清浄。” 宋 黄庭坚 《题墨轩和遵老》诗:“平生三业浄,在俗亦超然。”⒉佛教语。指善业、恶业和无记业(即非善非恶之业)。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七:“凡夫、二乘及与菩萨,具有三业。”
    • 2.
      不翅释义:⒈不展开翅膀。《韩非子·喻老》:“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⒉不啻。翅,通“啻”。不仅;不止。《庄子·大宗师》:“阴阳於人,不翅父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仲堪 精覈玄论,人谓莫不研究,殷 乃叹曰:‘使我解《四本》,谈不翅尔。’”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之一:“今言之而不从,亦当不翅三矣。”林纾《示儿书》:“十九岁尔祖父见背,苦更不翅。”⒊不啻。翅,通“啻”。无异于。《新唐书·陆贽传》:“关东 百物阜殷,士忲温饱,比诸边隅,不翅天地。”《金史·海陵诸子传赞》:“海陵 睨人
    • 3.
      举首戴目释义:抬头仰望。谓期待殷切。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二:“天下舉首戴目,屬心執事者,難以一二計。”宋 王安石《上田正言书》二:“使天下舉首戴目者,盈其願而退。”
    • 4.
      义正言辞释义:“义正言辞”是一个典型的错别词,正确的成语是“义正辞严”或“义正词严”。译为理由正当,言辞严肃。
    • 5.
      九鼎迁秦释义:公元前255年九鼎迁秦,意味着秦王将为天下共主,可以名正言顺地讨伐各诸侯国。
    • 6.
      乞乡郡释义:旧时官吏请调往故乡任职。《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四年》:“知諫院 蔡襄 以亲老乞乡郡。己酉,授右正言,知 福州。”
    • 7.
      二九释义:⒈即十八。 汉 扬雄《太玄·图》:“玄有六九之数,策用三六,仪用二九,玄其十有八用乎?”范望 注:“不正言十八而言二九者,玄之辞也。”南朝 梁 沉约《内典序》:“巨相四八,照曜於大千;尊法二九,包笼乎无外。”按:小乘之宗,计有二九十八部之分派。《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那 韩子文 虽是满腹文章,却当不过家道消乏,在人家处馆,勉强糊口,所以年过二九,尚未有亲。”⒉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唐 令狐楚《九日言怀》诗:“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⒊指冬至进九后的第二个九天。即冬至日起的第十天至第十八天。民谚:“一九、
    • 8.
      仗马释义:⒈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宋 沉括《梦溪笔谈·故事一》:“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鉞立于 紫宸门 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三卷:“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仗马每面三疋,每疋御龙官四人。”⒉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 令。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
    • 9.
      代言释义:⒈谓代天子草拟诏命。语出《书·说命上》“恭默思道,梦帝賚予良弼,其代予言”。宋 楼钥《送王正言守永嘉》诗:“使君读残万卷书,古事今事俱了了,便应珥笔侍天陛,不然代言登凤沼。”《宋史·綦崇礼传》:“﹝ 崇礼 ﹞再入翰林凡五年,所撰詔命数百篇,文简意明,不私美,不寄怨,深得代言之体。”明 张居正《谢召见疏》:“俾之在阁调理,代言备问,诚之职也。”⒉代表某方面发表言论。参见“代言人”。
    • 10.
      具臣释义:⒈备位充数之臣。《论语·先进》:“今 由 与 求 也,可谓具臣矣。”朱熹 集注:“具臣,谓备臣数而已。”《汉书·梅福传》:“故京兆尹 王章 资质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 擢之,以厉具臣而矫曲朝。”颜师古 注:“具臣,具位之臣无益者也。”《续资治通鉴·宋真宗景德三年》:“太常丞 任随 上言曰:‘諫议大夫、司諫、正言虽有数员,但充位尸禄而已。愿陛下择贤士,黜具臣,悬赏罚之文,立劝惩之道。’”⒉泛称为人臣者。《南史·蔡廓传论》:“位在具臣,而情怀 伊 霍。”
    • 11.
      厉色释义:严厉的面色;愤怒的表情:正言厉色。
    • 12.
      名正言顺释义:《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意思是,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不合理;说话不顺当、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后以“名正言顺”泛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
    • 13.
      和上释义:亦作“和尚”。 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 张应 ﹞欲呼师名,忘 曇鎧 字,但唤:‘和上救我!’”明 宋濂《南堂禅师像赞》:“南堂 和上既入灭,其得法弟子 大禪安公 思慕之弗置,乃绘其像。”清 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二:“破门石浪 和上临 智永 千字文、陈正言 水墨花鸟一卷。”
    • 14.
      复书释义:答复来信;亦指回复的信。《孔丛子·杂训》:“子思 在 鲁,使以书如 衞 问 子上。子上 北面再拜,受书伏读,然后与使者宴,遂为復书。”《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二年》:“詔以右正言 富弼 为回谢国信使,西上閤门使 符惟忠 副之,復书曰……”
    • 15.
      失气释义:⒈停止呼吸。《荀子·解蔽》:“夏 首之南有人焉,曰 涓蜀梁,其为人也,愚而善畏。明月而宵行,俯见其影,以为伏鬼也……背而走,比至其家,失气而死。”杨倞 注:“失气,谓困甚气絶也。”⒉犹丧气。汉 王逸《九思·悼乱》:“惶悸兮失气,踊跃兮距跳。”《汉书·陈咸传》:“官属及诸中宫黄门、鉤盾、掖庭官吏,举奏按论,畏 咸,皆失气。”宋 叶适《寄王正言书》:“时值朝廷有大废置,立殿陛上,语移数刻,奄人侍宦,股慄失气。”⒊失去勇气。《淮南子·兵略训》:“故善战者不在少,善守者不在小,胜在得威,败在失气。”⒋犹晦气,
    • 16.
      媮生释义:苟且求活,无所作为地生活。《楚辞·卜居》:“寧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朱熹 集注:“媮,音偷,旧音俞,非是。”唐 司空图《乙丑人日》诗:“今朝人日逢人喜,不料媮生作老人。”
    • 17.
      属读释义:连读。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太常遣 错 受《尚书》伏生 所”唐 张守节 正义:“卫宏 詔定古文《尚书》序云:‘徵之,老不能行,遣太常掌故 鼂错 往读之。年九十餘,不能正言,言不可晓,使其女传言教 错。齐 人语多与 潁川 异,错 所不知者凡十二三,畧以其意属读而已也。’”清 汪继培《<潜夫论>序》:“以意属读,得其端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三编第一章第一节:“第录其文之完具可读者,其断缺不可属读者不复入焉。”郭沫若《芍药及其他·飞雪崖》:“善男善女们的捐款题名把岩石剜去了一大半,遂使全文不能属
    • 18.
      市权释义:谓弄权,揽权。《新唐书·奸臣传上·李林甫》:“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明史·黄道周传》:“陛下欲剔弊防奸,惩一警百,诸臣用之以借题修隙,敛怨市权。”
    • 19.
      幸民释义:谓侥幸于万一之民。亦指不务正业而得过且过之人。《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宋 王禹偁《上许殿丞论榷酒书》:“某窃听舆言,以为阁下将取一郡榷酒之数,分於编户,然后听其自酿而沽诸。是亦割赤子之肉飫幸民之腹也。”宋 陆游《寄龚实之正言》诗:“至和 嘉佑 须公了,乞向升平作幸民。”
    • 20.
      庄词释义:正言直论。 与轻浮、戏谑之语相反。

正言造句

1.鲁迅的杂文有时正言厉色,有时嘻笑怒骂,但都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2.王老师正言厉色地批评了小李的错误。

3.小强的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按学校的规定他可以名正言顺的得到全额的奖学金,但他却没有得到。

4.玄烨从小聪明好学,又是皇太子,所以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

5.本来是件名正言顺的事,被你这样一搞,什么立场都没有了。

6.总算拿到了驾照,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骑车去兜风了。

7.他是我班名正言顺的班长。

8.农民起义军政权的建立名正言顺,天诱其衷。

9.要名正言顺,不论国内还是欧洲层面上都需要改革。

10.同学们都说“:你是班长,代表全班上台领奖,当然是名正言顺。”。

11.你们应该先向校方申请场地,才可以名正言顺地举办活动。

12.你是大伙选出来的人民代表,处理学校与村里的矛盾纠纷,名正言顺。

13.他名正言顺地当上了校教务处处长。

14.张老师正言厉色地批评了小罗。

15.黛玉见他说的郑重,又且正言厉色,只当是真事。

16.谁喜欢古板严肃,正言厉色?

17.她皱起眉毛,正言厉色地斥责那些调皮的家伙。

18.本来是件名正言顺的事,被你这样一搞,什麼立场都没有了。

19.他所做的事总是名正言顺,所以不曾受到非议。

20.拾金不昧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正言(zhengya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正言是什么意思 正言读音 怎么读 正言,拼音是zhèng yán,正言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正言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