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传闻 传闻的意思
chuánwén

传闻

简体传闻
繁体傳聞
拼音chuán wén
注音ㄔㄨㄢˊ ㄨㄣ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chuán zhuàn,(1) 解说经义的文字。【组词】:经传。《左传》。(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组词】:小传。自传。纪传。传记。传略。树碑立传。(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例句】:《水浒传》。(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例句】:传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wén,(1) 听见。【组词】: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2) 听见的事情,消息。【组词】:新闻。传闻。见闻。(3) 出名,有名望。【组词】:闻人。闻达。(4) 名声。【例句】:令闻(好名声)。丑闻。(5) 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6) 姓。

基本含义

指没有确凿证据的消息或传说。

传闻的意思

传闻 [chuán wén]

1. 听到流传。

传闻说你将同她结婚。

[ it is said; ]

2. 通过多人才了解。

[ hearsay; ]

3. 辗转流传的消息。

传闻多失。

[ rumor; ]

传闻 引证解释

⒈ 非亲见亲闻,而出自他人的转述。亦指所传闻的事。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庄王》:“《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有见三世,有闻四世,有传闻五世。”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讹言难信,传闻多失。”
清 孙枝蔚 《客中吟》诗之三:“传闻山有虎,僮僕怯前行。”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这都是传闻之词,检查一下历史记载,并非如是。”


国语词典

传闻 [chuán wén]

⒈ 辗转流传的消息。

《老残游记·第六回》:「两旁果真有十二个站笼,却都是空的,一个人也没有,心里诧异道:『难道一路传闻都是谎话吗?』」

⒉ 辗转听得。

《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臣愚以为传闻不如亲见,视景不如察形。」
《三国演义·第七七回》:「适来所言,皆传闻之事,未足深信。」

风闻


传闻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听说释义:⒈听人说:我听说他到上海去了。⒉听话
    • 2.
      传说释义:⒈辗转述说。⒉流传的说法。⒊民间流传下来的对某些事迹的叙述和评价。有的以特定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则是虚构的。
    • 3.
      据说释义:据别人说:据说今年冬天气温偏高。
    • 4.
      外传释义:⒈旧指正史以外的传记。⒉向外传播、散布:这份材料只供内部参考,请勿外传。⒊外界传说。
    • 5.
      风闻释义:由传闻而得知。 含有没有证实,不一定可靠的意思。

传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科九旨释义: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宋衷 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隐公 第一”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何氏(何休)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故 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
    • 2.
      下土释义:⒈大地。 《诗·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唐 张乔《试月中桂》诗:“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明 何景明《九咏》:“下土幽暗而嶮巇兮,需光泽之照临。”⒉四方;天下。《书·舜典》:“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孔 传:“言 舜 理四方,诸侯各设其官居其方。”《国语·吴语》:“余心岂忘忧恤,不惟下土之康靖。”韦昭 注:“不但忧四方,乃忧王室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故下土无壅滞之土,国朝无专贵之人。”宋 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渊谋远略,必中事几,善训嘉謨,可为世则者,传闻下土,虽仅得
    • 3.
      不逮释义:⒈不足之处;过错。《书·冏命》:“懋乃后德,交修不逮。”孔 传:“勉汝君为德,更代修进其所不及。”《汉书·文帝纪》:“詔曰……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颜师古 注:“不逮者,意虑所不及。”唐 韩愈《进顺宗实录表状》:“史官 沉传师 等採事得於传闻,詮次不精,致有差错。圣明所鉴,毫髮无遗,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并添改讫。”孙中山《上李鸿章书》:“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⒉比不上;不及。《书·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
    • 4.
      事实释义:事情的真实情况:事实胜于雄辩。 传闻与事实不符。
    • 5.
      传讹释义:亦作“传譌”。 传闻非实。
    • 6.
      传闻异词释义:见“传闻异辞”。
    • 7.
      传闻异辞释义: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 8.
      传闻释义:⒈辗转听到:传闻不如亲见。 传闻他已出国。⒉辗转流传的事情:传闻失实。不要轻信传闻。
    • 9.
      传闻失实释义:传闻:辗转传述听到的。 由于辗转相传,已不符合起初的情况。
    • 10.
      偷息释义:⒈犹偷生。清 陈田《明诗纪事辛籤·黄端伯》:“或劝削髮为僧归 江西,答曰:‘临难毋苟免,圣人之言也,可藉口释氏偷息人间耶!’”⒉媮息:偷生;苟安。清 唐孙华《夏重谈金陵旧事》诗:“江 表张黄旗,王气销赤帜。媮息仅一年,传闻有二异。”金一《心声》:“于斯时也,僝焉媮息,简焉不得日,乃有警旦之士,唤大魘而使之觉。”
    • 11.
      六耳不同谋释义: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 12.
      列城释义:⒈城邑;边塞城堡。《左传·僖公十五年》:“赂 秦伯 以 河 外列城五,东尽 虢略,南及 华山,内及 解梁城,既而不与。”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楚 盛 周 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於北方,以逼华夏。”《旧唐书·德宗纪下》:“吴少诚 非次擢用,授以节旄,秩居端揆之荣,任总列城之重。”⒉指城邑长官。宋 陆游《喜小儿辈到行在》诗:“传闻贼弃两京走,列城争为朝廷守。”
    • 13.
      剽声释义:道听传闻;闻声。
    • 14.
      剽闻释义:⒈传闻。 ⒉引申作谦辞,犹言窃闻。
    • 15.
      十夫揉椎释义:揉:来回擦或搓;椎:指尖状器具。十个人就把木棒搓成针椎。比喻夸大不实的传闻。也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 16.
      半开释义:近代云南流通的一种货币,坊间传闻这币有“驱邪避凶”之用。
    • 17.
      博山炉释义:古香炉名。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 博山 而得名。一说象 华山,因 秦昭王 与天神博于是,故名。后作为名贵香炉的代称。
    • 18.
      博闻辩言释义:博:多。 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 19.
      占决释义:⒈以占卜推断(事情)。《南史·梁本纪下·元帝》:“帝(孝武帝)於伎术无所不该,尝不得南信,筮之……果如所説,宾客咸惊其妙,凡所占决皆然。”⒉取决于口传。清 钱谦益《建文年谱序》:“实録废则取徵草野之书,传闻异则占决父老之口。”
    • 20.
      口耳相承释义:指接受传闻。

传闻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科九旨释义:汉 代《公羊》学家谓《春秋》书法有三科九旨。即于三段中寓九种旨意。有 何休、宋衷 二说。《公羊传·隐公元年》“隐公 第一”唐 徐彦 疏:“问曰:‘《春秋説》云:《春秋》设三科九旨,其义如何?’答曰:‘何氏(何休)之意以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揔言之,谓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谓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个科段之内,有此九种之意。故 何氏 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 周、故 宋,以《春秋》当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二科六旨也。又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是三
    • 2.
      下土释义:⒈大地。 《诗·小雅·小明》:“明明上天,照临下土。”唐 张乔《试月中桂》诗:“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明 何景明《九咏》:“下土幽暗而嶮巇兮,需光泽之照临。”⒉四方;天下。《书·舜典》:“帝釐下土,方设居方。”孔 传:“言 舜 理四方,诸侯各设其官居其方。”《国语·吴语》:“余心岂忘忧恤,不惟下土之康靖。”韦昭 注:“不但忧四方,乃忧王室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故下土无壅滞之土,国朝无专贵之人。”宋 曾巩《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渊谋远略,必中事几,善训嘉謨,可为世则者,传闻下土,虽仅得
    • 3.
      不逮释义:⒈不足之处;过错。《书·冏命》:“懋乃后德,交修不逮。”孔 传:“勉汝君为德,更代修进其所不及。”《汉书·文帝纪》:“詔曰……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諫者,以匡朕之不逮。”颜师古 注:“不逮者,意虑所不及。”唐 韩愈《进顺宗实录表状》:“史官 沉传师 等採事得於传闻,詮次不精,致有差错。圣明所鉴,毫髮无遗,恕臣不逮,重令刊正,今并添改讫。”孙中山《上李鸿章书》:“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於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⒉比不上;不及。《书·周官》:“今予小子,祇勤于德,夙夜不逮
    • 4.
      事实释义:事情的真实情况:事实胜于雄辩。 传闻与事实不符。
    • 5.
      传讹释义:亦作“传譌”。 传闻非实。
    • 6.
      传闻异词释义:见“传闻异辞”。
    • 7.
      传闻异辞释义:传闻:原指久远的事,后指听来的传说;异辞:原指措词有所不同,后指说法不一致。指传说不一致。
    • 8.
      传闻释义:⒈辗转听到:传闻不如亲见。 传闻他已出国。⒉辗转流传的事情:传闻失实。不要轻信传闻。
    • 9.
      传闻失实释义:传闻:辗转传述听到的。 由于辗转相传,已不符合起初的情况。
    • 10.
      偷息释义:⒈犹偷生。清 陈田《明诗纪事辛籤·黄端伯》:“或劝削髮为僧归 江西,答曰:‘临难毋苟免,圣人之言也,可藉口释氏偷息人间耶!’”⒉媮息:偷生;苟安。清 唐孙华《夏重谈金陵旧事》诗:“江 表张黄旗,王气销赤帜。媮息仅一年,传闻有二异。”金一《心声》:“于斯时也,僝焉媮息,简焉不得日,乃有警旦之士,唤大魘而使之觉。”
    • 11.
      六耳不同谋释义: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 12.
      列城释义:⒈城邑;边塞城堡。《左传·僖公十五年》:“赂 秦伯 以 河 外列城五,东尽 虢略,南及 华山,内及 解梁城,既而不与。”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汝水》:“楚 盛 周 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於北方,以逼华夏。”《旧唐书·德宗纪下》:“吴少诚 非次擢用,授以节旄,秩居端揆之荣,任总列城之重。”⒉指城邑长官。宋 陆游《喜小儿辈到行在》诗:“传闻贼弃两京走,列城争为朝廷守。”
    • 13.
      剽声释义:道听传闻;闻声。
    • 14.
      剽闻释义:⒈传闻。 ⒉引申作谦辞,犹言窃闻。
    • 15.
      十夫揉椎释义:揉:来回擦或搓;椎:指尖状器具。十个人就把木棒搓成针椎。比喻夸大不实的传闻。也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 16.
      半开释义:近代云南流通的一种货币,坊间传闻这币有“驱邪避凶”之用。
    • 17.
      博山炉释义:古香炉名。因炉盖上的造型似传闻中的海中名山 博山 而得名。一说象 华山,因 秦昭王 与天神博于是,故名。后作为名贵香炉的代称。
    • 18.
      博闻辩言释义:博:多。 闻:传闻。辩言:巧言。形容道听途说,似是而非的言论。
    • 19.
      占决释义:⒈以占卜推断(事情)。《南史·梁本纪下·元帝》:“帝(孝武帝)於伎术无所不该,尝不得南信,筮之……果如所説,宾客咸惊其妙,凡所占决皆然。”⒉取决于口传。清 钱谦益《建文年谱序》:“实録废则取徵草野之书,传闻异则占决父老之口。”
    • 20.
      口耳相承释义:指接受传闻。

传闻造句

1.这个传闻的主人翁本是个正常人,只因行事较为隐祕,竟被穿凿附会为吃人的妖怪。

2.流言未可轻信,但空穴来风,关于她的那些传闻,怕还是事出有因吧?

3.我向来要求眼见为真,才不会被以讹传讹的传闻所愚弄。

4.对某些历史现象有争论并没有什么不正常,因为传闻异辞在所难免。

5.这些传闻尽管扑朔迷离,却唤起了我的希望。

6.你听到的这些传闻,纯属捕风捉影,让人难以相信。

7.那些传闻只不过是捕风捉影,不必理会。

8.我不怕这些传闻,如是满城风雨,我就顶着风雨走。

9.这种荒诞无稽的传闻,根本不应该相信。

10.对于那种荒诞无稽的传闻,大家都不可相信。

11.传闻层出不穷,但是事实上,我从来没有和他接触过。

12.传闻中,还有县府主管因他而挂冠求去,只是此种传闻虽在县府大楼甚嚣尘上,却从来没有获得相关人员的证实。

13.有关外星人的传闻已不再是怪诞不经。

14.想不到这传闻不胫而走,竟闹得满城风雨。

15.这些传闻尽管扑朔迷离,却唤起了我的希望。黄国熙。

16.听到这些传闻,他一时情绪激动,暴跳如雷。

17.她是传闻中大名鼎鼎的女演员。

18.进入屋里,才证实他如传闻中地一贫如洗。

传闻(chuanwen)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传闻是什么意思 传闻读音 怎么读 传闻,拼音是chuán wén,传闻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传闻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