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性 [xíng xìng]
1. 指身心。
3. 指形体和性质。
形性 引证解释
⒈ 指身心。
引《礼记·月令》:“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寧,去声色,禁耆慾,安形性。”
唐 王昌龄 《缑氏尉沉兴宗置酒南溪留赠》诗:“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⒉ 指形体和性质。
引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隺之为麞也,蛬之为虾也,不失其血气而形性变也。”
形性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全血黏度释义:指血液流动时,邻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全血黏度是血清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
- 2.
势居释义:地位;位置。 《逸周书·周祝》:“势居小者,不能为大。”《淮南子·原道训》:“故橘树之 江 北则化而为枳,鴝鵒不过 济,貈渡 汶 而死。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论》:“自 繆公 以来,至於 秦王,二十餘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汉 桓宽《盐铁论·通有》:“故物丰者民衍,宅近市者家富。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居,不在力耕也。”
- 3.
化裁释义:谓随事物变化而相裁节。 后多指教化裁节。语本《易·繫辞上》:“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孔颖达 疏:“化而裁之谓之变者,阴阳变化而相裁节之谓之变也。”南朝 宋 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一首》:“太上正位,天临海镜。制以化裁,树之形性。”《晋书·华谭传》:“蜀 人服化,无携贰之心;而 吴 人趑雎,屡作妖寇。岂 蜀 人敦朴,易可化裁;吴 人轻鋭,难安易动乎?”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圣哲特出,知畛域之必有合也,於所以交易习俗化裁情性者,开物正名,而成百务。”
- 4.
屈竭释义:枯竭;空乏。《淮南子·精神训》:“情心鬱殪,形性屈竭,犹不得已自强也。”《后汉书·何敞传》:“又中州内郡,公私屈竭,此实损膳节用之时。”宋 司马光《日食遇阴云不见乞不称贺状》:“二年二月日有食之,四方见,京师不见。谷永 以为百姓屈竭,祸在外也。”明 王鏊《震泽长语·官制》:“肃宗 以后,财力屈竭,勋官不足以劝武功,府库不足以募战士。”
- 5.
涤纶释义:也叫的确良。聚对 苯二甲酸乙二酯的商品名。强力高,弹性好,耐皱性好,吸湿性低。织物无褶皱,保形性好,易洗、易 干。可纯纺或与其他纤维混纺,用于纤维的生产,也用作薄膜、磁带、工程塑料等。
- 6.
狂魄释义:犹言神魂飞荡。《吕氏春秋·论威》:“敌人之悼惧惮恐,单荡精神尽矣,咸若狂魄,形性相离。”高诱 注:“魄飞荡若狂人。”《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自覩芳容,未寧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