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据理 据理的意思

据理

简体据理
繁体據理
拼音jù lǐ
注音ㄐㄩˋ ㄌㄧ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ù jū,(1) 凭依、倚仗。【组词】:据点。据险固守。(2) 占有。【组词】:窃据。盘据。据为己有。(3) 可以用做证明的事物。【组词】:字据。证据。单据。论据。契据。言之有据。(4) 按照。【组词】:据实。据称。依据。据事直书。(1) 〔拮据〕见“拮”。

lǐ,(1)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组词】:心理。肌理。条理。事理。(2)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组词】: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3)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例句】:理科,数理化。理疗。(4)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组词】: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5)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组词】:理睬。答理。(6) 古代指狱官、法官。(7) 姓。

基本含义

根据事理、道理来行事;以理论为依据。

据理的意思

据理 [jù lǐ]

1. 根据道理;依据事理。

据理力争。

[according to just grounds;]

据理 引证解释

⒈ 依据道理。 《北史·阳固传》:“初, 硤石 之役, 固 有先登之功,而朝赏未及,至是,与尚书令 李崇 讼勋,更相表。

崇 虽贵盛, 固 据理不挠,谈者称焉。”
《水浒传》第一〇二回:“李助 念罢,对 王庆 道:‘小子据理直言,家中还有作怪的事哩!须改过迁居,方保无事。’”
《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小子只据理直讲,不知准否?”


国语词典

据理 [jù lǐ]

⒈ 依据道理。

《北史·卷四七·阳尼传》:「崇虽贵盛,固据理不挠,谈者称焉。」


据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争理释义:⒈犹言争端。⒉据理相争。
    • 2.
      争辩释义:争论;辩论:据理争辩。
    • 3.
      力争释义:⒈极力争取:力争上游。力争超额完成生产任务。⒉极力争辩:据理力争。
    • 4.
      回驳释义:否定或驳斥别人提出的意见或道理:当面回驳。据理回驳。
    • 5.
      引裾释义:拉住衣襟。 指 三国 魏 辛毗 拉住 文帝 衣襟坚持诤谏的故事。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引裾”喻人臣能据理直谏。
    • 6.
      执据释义:⒈谓据理争论。 ⒉遵照;依据。
    • 7.
      抗争释义:对抗;斗争:据理抗争。
    • 8.
      据争释义:据理争辩。
    • 9.
      渑池之会释义: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 10.
      牵路释义:纤夫拉船时走的小路。唐 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十六:“牵路沿江狭,沙崩岸不平。”宋 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方二十餘年,而两岸人户,復侵占牵路,盖屋数千间,却於屋外别作牵路,以致河道日就浅窄,準法据理并合拆除。”
    • 11.
      理体释义:⒈犹事理。《后汉书·儒林传下·李育》:“﹝ 李育 ﹞尝读《左氏传》,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以为前世 陈元、范升 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讖,不据理体,於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⒉治政之体要。《北齐书·源彪传》:“度支尚书 元脩伯,魏 文成皇帝 之后,清素寡欲,明识理体。”《旧唐书·辛替否传》:“若以造寺必为其理体,养人不足以经邦,则 殷 周 已往皆暗乱,汉 魏 已降皆圣明。”《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理体,犹言治体也,避 高宗 讳,以‘治’为‘理’。”宋 王谠《唐语林·
    • 12.
      论解释义:⒈论说和解释。 ⒉谓据理申辩使之解脱(罪责)。⒊处理解决。
    • 13.
      躭延释义:耽搁;拖延。 明 张居正《陈六事疏》:“若事理了然,明白易见者,即宜据理剖断,毋但諉之抚按议处,以致躭延。”明 汤显祖《牡丹亭·移镇》:“则怕这水路里躭延,你还走旱途。”《红楼梦》第九六回:“虽有众亲朋贺喜,贾政 也无心应酬,只念家中人口不寧,又不敢躭延在家。”

据理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争理释义:⒈犹言争端。⒉据理相争。
    • 2.
      争辩释义:争论;辩论:据理争辩。
    • 3.
      力争释义:⒈极力争取:力争上游。力争超额完成生产任务。⒉极力争辩:据理力争。
    • 4.
      回驳释义:否定或驳斥别人提出的意见或道理:当面回驳。据理回驳。
    • 5.
      引裾释义:拉住衣襟。 指 三国 魏 辛毗 拉住 文帝 衣襟坚持诤谏的故事。见《三国志·魏志·辛毗传》后以“引裾”喻人臣能据理直谏。
    • 6.
      执据释义:⒈谓据理争论。 ⒉遵照;依据。
    • 7.
      抗争释义:对抗;斗争:据理抗争。
    • 8.
      据争释义:据理争辩。
    • 9.
      渑池之会释义:讲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为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主动与赵国交好,约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谈。赵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蔺相如陪同赵王前往渑池。在赵王被迫鼓瑟的情况下,他为了使赵国取得对等的地位,据理力争,使秦王不得不击缶。后来,秦向赵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让,说用秦国国都作为交换,使秦王毫无所得。蔺相如机智地保护了赵王的安全并且不被羞辱,史称“渑池之会。
    • 10.
      牵路释义:纤夫拉船时走的小路。唐 钱起《江行无题》诗之十六:“牵路沿江狭,沙崩岸不平。”宋 苏轼《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今方二十餘年,而两岸人户,復侵占牵路,盖屋数千间,却於屋外别作牵路,以致河道日就浅窄,準法据理并合拆除。”
    • 11.
      理体释义:⒈犹事理。《后汉书·儒林传下·李育》:“﹝ 李育 ﹞尝读《左氏传》,虽乐文采,然谓不得圣人深意,以为前世 陈元、范升 之徒,更相非折,而多引图讖,不据理体,於是作《难左氏义》四十一事。”⒉治政之体要。《北齐书·源彪传》:“度支尚书 元脩伯,魏 文成皇帝 之后,清素寡欲,明识理体。”《旧唐书·辛替否传》:“若以造寺必为其理体,养人不足以经邦,则 殷 周 已往皆暗乱,汉 魏 已降皆圣明。”《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云:“理体,犹言治体也,避 高宗 讳,以‘治’为‘理’。”宋 王谠《唐语林·
    • 12.
      论解释义:⒈论说和解释。 ⒉谓据理申辩使之解脱(罪责)。⒊处理解决。
    • 13.
      躭延释义:耽搁;拖延。 明 张居正《陈六事疏》:“若事理了然,明白易见者,即宜据理剖断,毋但諉之抚按议处,以致躭延。”明 汤显祖《牡丹亭·移镇》:“则怕这水路里躭延,你还走旱途。”《红楼梦》第九六回:“虽有众亲朋贺喜,贾政 也无心应酬,只念家中人口不寧,又不敢躭延在家。”

据理造句

1.本人没工夫跟你据理力争、争长论短的。

2.中国可以“强硬”,据理力争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的根源在于今天中国已非“吴下阿蒙”。

3.虽是孤掌难鸣,他在会议上依然为维护正义而据理力争,令人深感敬佩。

4.这明显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我们应该据理力争才对。

5.在是非问题上应该据理力争,不能迁就忍让。

6.研讨会上,他据理力争,终于通过了这项科研项目。

7.在原则性问题上必须据理力争,不能委曲求全。

8.我们应为争取去泰山看日出而据理力争。

9.辩论会上,小吴据理反驳,说得对方张口结舌。

10.面对那个强悍的大叔,她毫不畏惧、据理力争,看得我惊心动魄。

据理(jul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据理是什么意思 据理读音 怎么读 据理,拼音是jù lǐ,据理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据理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