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仪形 仪形的意思
xíng

仪形

简体仪形
繁体儀形
拼音yí xíng
注音ㄧˊ ㄒㄧㄥ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yí,(1) 人的外表或举动。【组词】:仪态。仪表。威仪(使人敬畏的严肃容貌和举止)。(2) 按程序进行的礼节。【组词】:仪式。仪仗。司仪。(3) 礼物。【组词】:贺仪。谢仪。(4) 供测量、绘图、实验用的器具。【组词】:仪器。(5) 法制,准则。【组词】:仪刑。“设仪立度,可以为准则”。(6) 姓。

xíng,(1) 实体。【例句】:形仪(体态仪表)。形体。形貌。形容。形骸。形单影只。形影相吊。(2) 样子。【组词】:形状。形式。形态。形迹。地形。情形。(3) 表现。【组词】:形诸笔墨。喜形于色。(4) 对照,比较。【组词】:相形见绌。(5) 状况,地势。【组词】:形势。(6) 古同“型”,模子。(7) 古同“刑”,刑罚。

基本含义

形态端庄,举止得体,有礼貌。

仪形的意思

仪形 [yí xíng]

1. 仪容;形体。

2. 谓画其形貌。

3. 效法。

4. 行法规;做楷模。

6. 典范;楷模。

仪形 引证解释

⒈ 仪容;形体。

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
《文选·王俭<褚渊碑文>》:“德猷靡嗣,仪形长递。”
李善 注:“仪形,容仪形体也。”
前蜀 杜光庭 《虬髯客传》:“观 李郎 仪形器宇,真丈夫也。”
明 吴承恩 《陌上佳人赋》:“吾今不暇悉其颜状、意态、风标、仪形。”

⒉ 谓画其形貌。

《文选·左思<魏都赋>》:“丹青炳焕,特有 温室,仪形宇宙,歷象圣贤。”
李周翰 注:“言於 温室殿 画天地之形、圣贤之象。”

⒊ 效法。

《汉书·王莽传上》:“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 虞 周 之盛。”
颜师古 注:“仪形,谓则而象之。”

⒋ 行法规;做楷模。 《魏书·广平王匡传》:“﹝ 匡 ﹞性耿介,有气节。

高祖 器之谓曰:‘叔父必能仪形社稷,匡辅朕躬,今可改名为 匡,以成克终之美。’”
唐 元稹 《赠郑余庆太保》:“况朕小子获承祖宗,实赖一二元老朝夕教诲,以仪形於四方。”

⒌ 典范;楷模。

晋 陆机 《赠冯文羆迁斥丘令》:“民之肯好,狂狷厉圣;仪形在昔,予闻子命。”
《北齐书·王昕传》:“元景 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安敢以亲王僚寀,从厮养之役。”
宋 苏轼 《告文宣王文》:“载空言於典籍,示后世之仪形。”


国语词典

仪形 [yí xíng]

⒈ 容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
唐·杜光庭《虬髯客传》:「观李郎仪形器宇,真丈夫也。」

⒉ 效仿。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周之盛。」

⒊ 楷模、典范。也作「仪刑」。

《北齐书·卷三一·王昕传》:「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


仪形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义行释义:⒈同“仪形”。 忠义或节义的行迹。⒉同“仪形”。效法。
    • 2.
      仪文释义:礼仪形式。
    • 3.
      团拜会释义:“团体拜年会”的意思,是一种集体祝贺节日的礼仪形式。在中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前夕举行团拜会。
    • 4.
      摧伤释义:⒈损伤;挫伤。 汉 蔡邕《伤故栗赋》:“适祸贼之灾人,嗟夭折以摧伤。”宋 王安石《邢太保有鹤折翼以诗伤之》:“不为摧伤改性灵,静中犹见好仪形。”清 方苞《书<儒林传>后》:“汉 兴七十餘年,自天子公卿皆不悦儒术,而诸老师尚守遗经,其并出於 武帝 之世者,皆 秦 汉 间摧伤摈弃而不肯自贬其所学者也。”胡汉民《民报之六大主义》:“今之僉人动言我民族歷史无有民权之习惯,以是而摧伤爱国志士之气。”⒉谓伤痛之极。晋 潘岳《寡妇赋》:“思缠緜以瞀乱兮,心摧伤以愴惻。”《隶释·汉凉州刺史魏元丕碑》:“民失慈父,四海之内
    • 5.
      秘仪释义:隐藏仪形。
    • 6.
      设容释义:《史记·孔子世家》:“孔子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后以“设容”指确立礼仪形式。

仪形(yixi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仪形是什么意思 仪形读音 怎么读 仪形,拼音是yí xíng,仪形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仪形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