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葬 [fǎn zàng]
1. 死在外地,归葬于故乡。
反葬 引证解释
⒈ 死在外地,归葬于故乡。
引《礼记·檀弓上》:“太公 封於 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
《北史·李德林传》:“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
反葬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反葬释义:死在外地,归葬于故乡。 《礼记·檀弓上》:“太公 封於 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北史·李德林传》:“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
- 2.
思旧丘释义:比喻不忘本或对乡土的怀念。 语本《礼记·檀弓上》:“太公 封於 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於 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清 徐子苓《葛家觜饮酒即事短述奉贻相公兼别山中旧游》诗之二:“贞女怀暗冰,老狐思旧丘。”
- 3.
捐馆舍释义:抛弃馆舍。 死亡的婉辞。《战国策·赵策二》:“今 奉阳君 捐馆舍。”唐 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荥阳郑公墓志铭》:“公自捐馆舍,殆逾三纪,家国多故,未克反葬。”宋 陆游《<吕居仁集>序》:“某自童子时,读公诗文,愿学焉。稍长,未能远游,而公捐馆舍。”清 恽敬《与来卿书》:“清如先生 捐馆舍,世间又少一读书力行之人矣。”亦省作“捐馆”、“捐舍”。唐 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铭》:“公之捐馆也,万里迎丧。”宋 无名氏《道山清话》:“元祐 五年……未几,先公捐舍。八年,纯仁 再入相。”明 张煌言《祭四叔父文》:“知叔父以
- 4.
父艰释义:犹父忧。《隋书·李德林传》:“﹝ 德林 ﹞年十六,遭父艰,自驾灵舆,反葬故里。”《旧唐书·刘迺传》:“天寳 中,举进士,寻丁父艰,居丧以孝闻。”《法苑珠林》卷二三引 南朝 齐 王琰《冥祥记》:“﹝ 曇远 ﹞ 元嘉 九年,丁父艰,哀毁致招疾。”
- 5.
遭时释义:⒈谓遇到好时势。《庄子·徐无鬼》:“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成玄英 疏:“以前诸士遭遇时命,情随事迁,故不能无为也。”《周书·薛憕传》:“此年少极慷慨,但不遭时耳。”明 叶盛《水东日记·顾都御史声望》:“虽公遭时得君之盛,要亦有慴服弹压之实焉。”清 吴伟业《又咏古》之五:“遭时固不易,推心尤独难。”⒉指所遭遇的时势。唐 韩愈《祭郑夫人文》:“既克反葬,遭时艰难,百口偕行,避地 江 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