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犯赃 犯赃的意思
fànzāng

犯赃

简体犯赃
繁体犯贓
拼音fàn zāng
注音ㄈㄢˋ ㄗㄤ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àn,(1) 抵触,违反。【组词】:犯规。犯法。犯罪。犯颜(旧时指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犯讳。(2) 违反法律的人,有罪的人。【组词】:犯人。罪犯。(3) 侵害,进攻。【组词】:侵犯。秋毫无犯。(4) 触发,发作。【组词】:犯病。犯愁。犯疑。(5) 做错事情。【组词】:犯错误。

zāng,(1) 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组词】:赃物。赃款。赃证。追赃。退赃。人赃俱在。分赃。

基本含义

指盗窃他人财物或受贿行为。

犯赃的意思

犯赃 [fàn zāng]

1. 犹贪赃。

犯赃 引证解释

⒈ 犹贪赃。

《宋书·刘湛传》:“﹝ 湛 ﹞为人刚严用法,姦吏犯赃百钱以上,皆杀之,自下莫不震肃。”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清史稿·世祖纪二》:“丁卯,定犯赃例,满十两者流 席北,应杖责者不准折赎。”


犯赃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倍论释义:官吏频犯赃罪,如所犯罪法不等,即以重赃之数并入轻赃,然后折半论罪,称为倍论。《唐律·名例》:“即以贜致罪,频犯者并累科;若罪法不等者,即以重贜併满轻贜,各倍论。”注:“倍,谓二尺为一尺。”长孙无忌 等疏议:“假令县令受财枉法六疋,合徒三年;不枉法十四疋,亦合徒三年;又监临外窃盗二十九疋,亦徒三年;强盗二疋,亦合徒三年;受所监临四十九疋,亦合徒三年。准此以上五处贜罪,各合徒三年,累於‘受所监临’,总一百疋,仍倍为五十疋,合流二千里之类。”
    • 2.
      勿齿释义:⒈不愿意提及。表示鄙视。《庄子·列御寇》:“施於人而不忘,非天布也。商贾不齿,虽以事齿之,神者勿齿。”柳亚子《胡寄尘诗序》:“一二鉅子,尚倡为 苏 黄 之派;又降则力摹 临川;又降则非 后山、简斋,众咸勿齿。”⒉不录用。《旧唐书·玄宗纪上》:“三月戊申,詔自今内外官有犯赃至解免以上,纵逢赦免,并终身勿齿。”《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年》:“涪州 刺史 周利贞 等十三人,皆 天后 时酷吏,比 周兴 等情状差轻,宜放归草泽,终身勿齿。”
    • 3.
      欠负释义:谓亏欠租税等。《旧唐书·宣宗纪》:“今后凡隐盗欠负,请如官典犯赃例处分。”宋 王溥《唐会要·逃户》:“天下诸郡逃户,有田宅产业,妄被人破除,并缘欠负租庸,先已亲邻买卖,及其归復,无所依投。”宋 包拯《领陕西漕日上殿》:“窃见辖下州军诸色人等,係积年欠负官物钱帛斛斗等,共约二万贯石。”
    • 4.
      永不叙用释义:官制名。处分之制。清代对官员处分之法,以革职为最重之处分,而永不叙用则为革职处分中之最重者。凡官员以计参革职(即通过大计考核而被参劾革职)及犯赃污等罪者,皆永不叙用。某些因政治性原因而获罪者,也有处以革职永不叙用者,但非定制。
    • 5.
      高品释义:⒈高手,名流。《宋书·羊玄保传》:“玄保 既善棊,而 何尚之 亦雅好棊。吴郡 褚胤,年七岁,入高品。”宋 何薳《春渚纪闻·祝不疑奕胜刘仲甫》:“众请 不疑 与 仲甫 就局,祝 请受子。仲甫 曰:‘士大夫非高品不復能至此,对手且当争先。’”⒉高的官阶或品级。唐 刘肃《大唐新语·刚正》:“御史中丞,非军国大事不当出使。且 仲翔 所犯赃污耳。今高品有侍御史,卑品有监察御史,今敕臣,恐非陛下之意。”《旧唐书·职官志一》:“千牛备身左右,卫官已上、王公已下高品子孙起家为之。”⒊德高望重的人。唐 张九龄《上张燕公书

犯赃(fanzang)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犯赃是什么意思 犯赃读音 怎么读 犯赃,拼音是fàn zāng,犯赃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犯赃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