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搢笏 搢笏的意思
jìn

搢笏

简体搢笏
繁体
拼音jìn hù
注音ㄐㄧㄣˋ ㄏㄨ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ìn,(1) 插。【组词】:搢笏。搢箭。(2) 摇动。【例句】:“披甲带剑,挺铍搢铎。”(3) 古人所佩的饰带。(4) 抑。

hù, ◎ 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例句】:朝(cháo )笏。“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

搢笏的意思

搢笏 [jìn hù]

1. 亦作“搢忽”。

2. 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4. 引申指朝见。

搢笏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搢忽”。

⒉ 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穀梁传·僖公三年》:“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
《墨子·公孟》:“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
《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

⒊ 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国语词典

搢笏 [jìn hù]

⒈ 把笏版插在腰带上。

《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搢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拘罢释义:圆。《淮南子·齐俗训》:“越王 句践 劗髮文身,无皮弁搢笏之服,拘罢拒折之容。”高诱 注:“拘罢,圜也。拒折,方也。”
    • 2.
      搢笏释义:⒈亦作“搢忽”。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阳穀 之会,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清 吴伟业《吴门遇刘雪舫》诗:“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⒉引申指朝见。明 董谷《碧里杂存·宝志公》:“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 3.
      搢忽释义:见“搢笏”。
    • 4.
      脱剑释义:⒈解下佩剑。比喻弃武修文。语出《礼记·乐记》:“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剑也。”説,通“脱”。⒉汉刘向《新序·节士》:“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寳剑以过徐君。
    • 5.
      说剑释义:⒈亦作“说劒”。《庄子》有《说剑》篇,写 赵文王 好剑, 庄子 往说之,云:“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劝 文王 好天子之剑。后遂以“説剑”指谈论武事。 唐 杨炯 《从甥梁錡墓志铭》:“歷诸侯而説剑,直之无前;引司马而操弓,观者如堵。” 唐 高适 《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説剑增慷慨,论交持始终。” 宋 辛弃疾 《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词:“説剑论诗餘事,醉舞狂歌欲倒,老子颇堪哀。”⒉亦作“说劒”。解掉佩剑。説,通“ 脱 ”。《礼记·乐记》:“裨冕搢笏,而虎賁之士説剑也。”《左传·定

搢笏(jinhu)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搢笏是什么意思 搢笏读音 怎么读 搢笏,拼音是jìn hù,搢笏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搢笏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