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贯 [xiāng guàn]
1. 祖先居住的地方,即籍贯。
例逐一记名登册,备写乡贯。——《五色石》
英[nativity;]
乡贯 引证解释
⒈ 籍贯。
引《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 乃问船人曰:‘先生姓何名谁?乡贯住在何州县?’”
《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多谢兄长厚情,愿闻姓名、乡贯。”
《镜花缘》第六三回:“谁知刚才 秀英阿姐 所説之人,恰与这个姓名、乡贯相对,年岁又一样。”
国语词典
乡贯 [xiāng guàn]
⒈ 籍贯、本籍。
引《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自今一委有司,以所试杂文、乡贯、三代名讳送中书门下。」
《西游记·第一回》:「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
乡贯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乡谱释义:犹言乡贯门族。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张鸿渐》:“月餘,孝廉偕一同榜归,云是 永平 张 姓,十八九少年也。张 以乡谱俱同,暗中疑是其子。”
- 2.
家状释义:旧指记述有关个人履历、三代、乡贯、年貌等的表状。 唐 无名氏《秀师言记》:“崔 家小娘子,容德无比,年已及筓,供奉与他取家状,到府日,求 秦 晋 之匹可乎?”《宋史·选举志一》:“家状并试卷之首,署年及举数、场第、乡贯,不得增损移易,以仲冬收纳,月终而毕。”清 赵翼《题竹初自述文》诗:“竹初 自述文,亦以代家状。”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时事·唐选人家状即今履历》:“所云家状,即今之履歷、亲供也。”
- 3.
封弥释义:科举时代,为防止考试舞弊,将试卷中的姓名、籍贯等用纸糊封,编号并加钤印,称为“封弥”。 此法始于 唐 武后 时,至 宋 景德 祥符 间已成定制,沿用到 清 末科举废除之时。《宋史·选举志一》:“景德 四年,命有司详定考校进士程式……试卷内臣收之,付编排官去其卷首乡贯、状别,以字号第之,付封弥官誊写校勘,用御书院印,付考官定等毕,復封弥送覆考官再定等。”宋 苏轼《议学校贡举状》:“今议者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举 唐室 故事,兼採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罢经生朴学,不用
- 4.
小録释义:⒈正史以外的一种短篇杂史。唐 刘知几《史通·杂述》:“普天率土,人物弘多,求其行事,罕能周悉。则有独举所知,编为短部。若 戴逵《竹林名士》、王粲《汉末英雄》、萧世诚《怀旧志》,卢子行《知己传》,此之谓小録者也。”⒉宋 新科进士的题名录。《宋史·选举志一》:“﹝ 端拱 元年﹞知贡举 宋白 等定贡院故事……缀行期集,列叙名氏、乡贯、三代之类书之,谓之小録。”
- 5.
户贯释义:户籍。因其上列乡贯,故称。《魏书·韩麒麟传》:“往年校比户贯,租赋轻少。臣所统 齐州,租粟才可给俸,略无入仓。”宋 周密《癸辛杂识别集·置士籍》:“欲自后举始,行下诸路运司,牒州县先置士籍。编排保伍,取各家户贯,三代年甲,娶谁氏,兄弟男孙若干之数。”
- 6.
斗级释义:主管官仓、务场、局院的役吏。 斗谓斗子,级谓节级。《明会典·仓庾一》:“景泰 三年,令各仓斗级库子,开写年甲、乡贯、住址,编造文册,候巡视官员点闸。”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二·司徒公历仕录》:“凡粮到仓,该仓斗级每人先支一斗。”清 顾炎武《钱粮论下》:“吾未见罢任之仓官,寧家之斗级,负米而行者也,必鬻银而后去。”
- 7.
认状释义:⒈认领失物的文书。 清 李渔《闻过楼》第三回:“况且这些贜物原是失去的东西,岂有不经官府、不递认状倒在强盗手中私自领回之理?”⒉旧时擂台比武者所写的承认打死不论的文书。《隋唐演义》第十二回:“如要上去的,本人姓名、乡贯、年庚,设个誓,要写在认状上,见得打死勿论。”⒊见“认保状”。
- 8.
询叩释义:询问,叩问。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七:“至府治门外,坐於一室,已见灯,二辈询叩年甲乡贯来歷,往返者六五。”
- 9.
邑里释义:⒈乡里。《墨子·尚贤中》:“凡所使治国家,官府,邑里,此皆国之贤者也。”宋 陈师道《<茶经>序》:“上自宫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於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清 俞蛟《梦厂杂著·李少白传》:“李杜,字 少白,与余同邑里。”⒉指乡里的人民。《吕氏春秋·诬徒》:“归则愧於父母兄弟,出则慙於知友邑里。”《后汉书·朱暉传》:“自去 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清 归庄《噫嘻》诗之二:“虏方逼断髮,邑里尽夷蛮。”⒊乡贯;籍贯。唐 刘知几《史通·邑里》:“昔《五经》、诸子,广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