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若夫 若夫的意思
ruò

若夫

简体若夫
繁体
拼音ruò fú
注音ㄖㄨㄛˋ ㄈㄨ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ruò rě,(1) 如果,假如。【组词】: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2) 如,像。【组词】: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无人。置若罔闻。门庭若市。(3) 你,汝。【组词】:若辈。“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4) 约计。【例句】:若干(gān )。若许。(5) 此,如此。【例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6) 顺从。【例句】:“曾孙是若。”(7) 指“海若”(古代神话中的海神)。【例句】:“望洋向若而叹。”(8) 指“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9) 指“杜若”(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例句】:“沐兰泽,含若芳”。若英(“杜若”的花)。(10) 文言句首助词,常与“夫”合用。【例句】:“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11)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表示事物的状态。【例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 〔般若〕见“般3”。

fū fú,(1) 旧时称成年男子。【组词】:渔夫。农夫。万夫不当之勇。(2)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组词】:夫役。拉夫。(3) 〔夫子〕➊旧时对学者的称呼;➋旧时称老师;➌旧时妻称夫;➍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4) 与妻结成配偶者。【组词】:丈夫。夫妇。(1) 文言发语词。【组词】:夫天地者。(2) 文言助词。【例句】:逝者如斯夫。(3) 文言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那”。【组词】:夫猫至。

基本含义

指某种情况或状态出现时,就会随之而有的事物或现象。

若夫的意思

若夫 [ruò fú]

1. 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as to;]

若夫 引证解释

⒈ 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易·繫辞下》:“若夫杂物撰德,辩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若夫穷辱之事,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若夫上上人,则举世絶少;非直少也,盖絶无之矣。”
鲁迅 《书信集·致胡适》:“但白话的生长,总当以《新青年》主张以后为大关键,因为态度很平正。若夫以前文豪之偶用白话入诗文者,看起来总觉得和运用‘僻典’有同等之精神也。”


国语词典

若夫 [ruò fú]

⒈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1)​ 承接。(2)​ 转折。

《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传》:「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
《文选·左思·蜀都赋》:「若夫王孙之属,郤公之伦,从禽于外,巷无居人。」
《礼记·射义》:「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
《孟子·离娄下》:「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若夫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至若释义:连词。表示提出另一个话题,用在下文的开头,可译为至于。

若夫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丛丛释义:形容人或物聚集的样子。 五代 齐己《闻落叶》诗:“来年未离此,还见碧丛丛。”清 龚自珍《京师悦生堂刻石》:“若夫草莽市井之人,丛丛而蝨蝨,不出於 黄 炎,其先未尝有得姓受氏之荣也。”
    • 2.
      中产释义:⒈中等财产。宋 叶适《财总论二》:“若夫齐民中产,衣食仅足,昔可以耕织自营者,今皆转徙为盗贼冻馁矣!”鲁迅《三闲集·<小彼得>译本序》:“则故事中的物件,在 欧 美 虽然很普通,中国 却纵是中产人家,也往往未曾见过。”⒉中等财产的人家。南朝 齐 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下贫无兼辰之业,中产闕洊岁之貲。”
    • 3.
      九丘释义:⒈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名。 《左传·昭公十二年》:“楚 左史 倚相 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杜预 注:“皆古书名。”《<书>序》:“九州 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 九州 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唐 杨炯《从弟去溢墓志铭》:“若夫 羽陵 遗策,汲冢 残书,倚相 之《八索》《九丘》,张华 之千门万户,莫不山藏海纳,学无所遗。”⒉指九州。宋 黄庭坚《常父惠示丁卯雪十四韵谨同韵赋之》:“下令走百神,大云庇九丘。”明 陈文烛《<少室山
    • 4.
      云日释义:⒈云和日。南朝 宋 谢灵运《初往新安至桐庐口》诗:“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⒉有时偏指日光。唐 裴迪《茱萸沜》诗:“云日虽迴照,森沉犹自寒。”⒊偏指太阳。宋 苏轼《巫山》诗:“徘徊云日晚,归意念城市。”⒋时光。唐 杨炯《和崔司空伤姬人》:“佳人不再得,云日几千年。”⒌借指高空。三国 魏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之二:“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赵幼文 校注:“造,至也。云日形容高峻。”晋 傅玄《鼓吹曲辞·晋鼓吹曲·伯益》:“和鸣栖庭树,徘徊云日间。”南朝 陈 徐陵《司空章昭达墓志铭》:“若夫鸣虵之洞,
    • 5.
      佯愚释义:伪装愚笨。汉 王逸《<楚辞章句>叙》:“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汉 王粲《王商论》:“闭口而获诽谤,况敢直言乎?虽隐身深藏,犹不得免,是以 宁武子 佯愚,接舆 为狂,困之至也。”唐 白居易《放言》诗之一:“但爱 臧生 能诈圣,可知 宁子 解佯愚?”
    • 6.
      儒道释义:⒈儒家的道德原则。《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 舜 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⒉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清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 汉 为讖讳所杂,在 宋 为二氏所杂。”⒊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三国志·魏志·锺会传》:“弼 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
    • 7.
      六气释义:⒈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 指阴、阳、风、雨、晦、明。《左传·昭公元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庄子·在宥》:“天气不和,地气鬱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成玄英 疏:“阴、阳、风、雨、晦、明,此六气也。”⒉自然气候变化的六种现象。谓朝旦之气(朝霞)、日中之气(正阳)、日没之气(飞泉)、夜半之气(沆瀣)、天之气、地之气。《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成玄英 疏引 李颐 曰:“平旦朝霞,日午正阳,日入飞泉,夜半沆瀣,并天地二气为六气也。”《楚辞·远游
    • 8.
      准式释义:⒈标准,准则。清 顾炎武《日知录·封国》:“宋 时封国,大小之名,皆有準式。”⒉作为标准模式。《明史·周忱传》:“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準式,革粮长之大入小出者。”⒊标准;楷模。南朝 宋 鲍照《论国制启》:“当今世问政睦,藩国相望,君举必书,动成准式。”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若夫 姬公 之籍,孔父 之书,与日月俱悬,鬼神争奥,孝敬之准式,人伦之师友。”⒋依照准则或样式。唐 孙逖《立忠王为皇太子制》:“宜膺择嗣之举,俾受昇储之命,可立为皇太子,仍取来月内择日册命,所司准式主者施行。”清 潘荣
    • 9.
      凝锦释义:集成锦绣。比喻华美的文章。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一朝综文,千年凝锦。”刘师培《文说·析字篇》:“若夫未解析词,徒矜凝锦,是则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耳,乌足以言文学哉!”
    • 10.
      及夫释义:⒈句首助词。犹言若夫。⒉等到。
    • 11.
      嗣响释义:谓继承前人的事业,如响应声。多用于诗文方面。《文选·沉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若夫 平子 艷发,文以情变,絶唱高踪,久无嗣响。”张铣 注:“艷,美也。言 张平子 文章之美,无能继其音响。”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子薪 年逾四十,始习倚声,学力未充,而才气甚旺,使天假之年,未始不可为 迦陵 嗣响。”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诗餘者,古诗之苗裔也。语其正则 南唐 二主为之祖,至 漱玉、淮海 而极盛,高 史 其嗣响也。”
    • 12.
      四六释义:文体名。 骈文的一体。因以四字六字为对偶,故名。骈文以四六对偶者,形成于 南朝,盛行于 唐 宋。唐 以来,格式完全定型,遂称“四六”,也称四六文或四六体。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若夫笔句无常,而字有条数,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缓。或变之以三五,盖应机之权节也。”唐 李商隐《<樊南甲集>序》:“作二十卷,唤曰《樊南四六》。”骈文以“四六”为称,盖始见于此。宋 邵博《闻见后录》卷十六:“本朝四六以 刘筠、杨大年 为体,必谨四字六字律令,故曰四六。”参见“駢文”。
    • 13.
      四裔释义:⒈指 幽州、崇山、三危、羽山 四个边远地区。因在四方边裔,故称。语出《书·舜典》:“流 共工 于 幽州,放 驩兜 于 崇山,窜 三苗 于 三危,殛 鯀 于 羽山。”按,孔 传,幽州,北裔;崇山,南裔;三危,西裔;羽山,东裔。《左传·文公十八年》:“舜 臣 尧,宾于四门,流四凶族,浑敦、穷奇、檮杌、饕餮,投诸四裔,以御螭魅。”⒉指四方边远之地。汉 班固《西都赋》:“原野萧条,目极四裔。”明 宋应星《天工开物·白瓷》:“若夫 中华 四裔,驰名猎取者,皆 饶郡 浮梁、景德镇 之产也。”⒊指四方边远地带的人。《
    • 14.
      圆丘释义:⒈古代祭天的圆形高坛。 《三辅黄图·圆丘》:“昆明 故渠南,有 汉 故圆丘。今按,高二丈,周回百二十步。”唐 杨炯《少室山少姨庙碑》:“若夫圆丘方泽,所以饗天神地祇;复庙重櫩,所以序文昭武穆。”宋 曾巩《西京郊配》:“太祖 开宝 元年幸 河南,定圆丘之位,以四月郊祀上帝。”参见“圜丘”。⒉古代传说中的山。《文选·郭璞<游仙诗>之七》:“圆丘 有奇草,钟山 出灵液。”李善 注引《外国图》:“圆丘 有不死树,食之乃寿。”吕向 注:“圆丘,山名。奇草,芝草。”
    • 15.
      地维释义:⒈维系大地的绳子。古人以为天圆地方,天有九柱支持,地有四维系缀。故亦指地的四角。《列子·汤问》:“其后 共工氏 与 顓頊 争为帝,怒而触 不周之山,折天柱,絶地维。”南朝 宋 鲍照《喜雨》诗:“族云飞泉室,震风沉羽乡;升雰浹地维,倾润泻天潢。”⒉喻纪纲。唐 杨炯《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年当 晋 宋,运柜 周 隋,太山 覆而 崑崙 倒,天柱倾而地维絶。”严复《救亡决论》:“若夫君臣之相治,刑礼之为防,政俗之所成,文字之所教,吾儒所号为治道人道,尊天柱而立地维者,皆譬诸夏葛冬裘,因时为制。
    • 16.
      坠绪释义:⒈《书·五子之歌》:“荒坠厥绪,覆宗絶祀。”孔 传:“太康 失其业以取亡。”后以“坠绪”指行将断绝的皇统。宋 文莹《玉壶清话》卷七:“愿王英德,各遂所安,无恤坠绪。”⒉指行将绝灭的学说。唐 韩愈《进学解》:“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清 恽敬《<说文解字谐声谱>序》:“若夫成一家之絶学,求前人之坠绪,开后来之精识,皋文 此书之所得,盖有未易几及者。”《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拟设国粹学堂启》:“举凡三仓之雅詁,六艺之精言,九流之坠绪,彼 嬴秦 蒙古 所不能亡者,竟亡于教育普兴之世,不亦大可哀邪!”
    • 17.
      守故释义:⒈守旧;保持原状。三国 魏 曹植《上疏陈审举之义》:“若夫齷齪近步,遵常守故,安足为陛下言哉!”《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十二年》:“元 璋 恐不免於难,乃诣伽蓝卜珓,问避乱,不吉;即守故,又不吉,因祝曰:‘岂欲予从群雄倡义乎?’果大吉。”⒉守待故人。南朝 梁 刘孝威《鄀县遇见人织率尔寄妇》诗:“直为闺中人,守故不要新。”
    • 18.
      安乾释义:即馓子。一种油炸面食。晋 束晳《饼赋》:“若夫安乾粔籹之伦,豚耳狗舌之属,剑带案盛,餢飳髓烛,或名出于里巷,或法出乎殊俗。”《纬略》卷四引 晋 卢谌《祭法》:“四时祠用安乾。”参见“餲”、“寒具”。
    • 19.
      安谐释义:和谐。 旧题 宋 苏轼《艾子杂说》:“吾有小女,甚爱之,又其性尤戾,若吾女更与龙为匹,必无安谐。”《元典章·户部四·婚姻》:“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须要明朗写立休书。”
    • 20.
      宫壸释义:⒈同“宫閫”。犹言帝王后宫。《南史·后妃传论》:“文 宣 宫壼,无闻於丧德;后主 嗣业,实败于椒房,既曰牝晨,亦唯家之索也。”唐 张说《颍川夫人陈氏碑》:“神龙 三年六月五日,北军作难,西华 失守,骑入宫壼,兵缠御楼。”《元典章·诏令一·立皇后诏》:“圣哲造邦,始於宫壼,盖风化之原,人伦之本。”清 薛福成《书<汉书·外戚传>后九》:“若夫 王皇后,抱 平帝 之慼,痛 汉 室之亡,始终一节……洵足为 汉 二百年宫壼增光矣。”⒉借指后妃。唐 颜真卿《请复七圣谥号状》:“上元 中,政在宫壼,乱名改作,始建 神尧
若夫是什么意思 若夫读音 怎么读 若夫,拼音是ruò fú,若夫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若夫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