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献释义:古代祭祀和宴饮时进酒一次为一献。《仪礼·士昏礼》:“舅姑共饗妇,以一献之礼。”贾公彦 疏:“舅献姑酬,共成一献。”《礼记·礼器》:“郊血,大饗腥,三献爓,一献孰。”郑玄 注:“一献,祭群小祀也。”孔颖达 疏:“一献孰者,一献祭群小祀。小祀卑,酒一献也,其荐用孰肉。”《左传·昭公元年》:“赵孟 欲一献,子其从之。”杨伯峻 注:“据《礼记·乐记》郑玄 注,一献,士饮酒之礼。”
- 2.
三商释义:犹言三刻。 古代以漏刻计时,谓之商。《诗·齐风·东方未明》“狂夫瞿瞿”唐 孔颖达 疏:“《尚书纬》谓刻为商。郑 作《士昏礼》目録云:‘日入三商为昏’,举全数以言耳。”后亦以“三商”指漏刻。明 杨慎《梁白纻舞歌》之一:“高张洞越吹参差,二八递代三商移。”清 惠周惕《再用衣字韵》:“年来无梦到彤扉,卧听三商玉漏稀。”一说,商为“啇”之讹字,“三商”应为“三啇”。明 焦竑《焦氏笔乘·三啇》:“《士昏礼》:‘漏下三啇为昏。’啇,音滴,与 夏、商 之商不同。苏易简 文:‘三啇而眠,高舂而起。’用其语也。今人多误读。
- 3.
三族释义:有几种说法。(1)谓父、子、孙。《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三族之别,以辨亲疏。”郑玄 注:“三族,谓父、子、孙。”《仪礼·士昏礼》:“惟是三族之不虞,使某也请吉日。”郑玄 注:“三族,谓父昆弟、己昆弟、子昆弟。”按,前注据父言之,故云子、孙;后注据子言之,故云己与子,二注义同。参阅 孙诒让《周礼正义》。(2)谓父族、母族、妻族。《大戴礼记·保傅》:“三族辅之。”卢辩 注:“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庄子·徐无鬼》:“夫与国君同食,泽及三族,而况父母乎!”成玄英 疏:“三族,谓父母族、妻族也。”《后汉书
- 4.
二姓释义:⒈指缔结婚姻的男女二家。 《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汉 焦赣《易林·夬之复》:“姬 姜 既欢,二姓为婚。”⒉指两个封建王朝。《汉书·龚胜传》:“今年老矣,旦暮入地,谊岂以一身事二姓,下见故主哉?”《宋书·袁粲传》:“粲 自以身受顾託,不欲事二姓,密有异图。”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陶靖节》:“寧有 晋 未禪 宋,輒耻事二姓,所作诗但题甲子,而自取异哉?”⒊指两个夫家。元 陈樵《节妇赋》:“予敢辱先人之教兮,以一身而事二姓!”
- 5.
初昏释义:黄昏。《仪礼·士昏礼》:“期初昏,陈三鼎于寝门外。”《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唐 孔颖达 疏:“言水昏正者,夜之初昏,水星有正中者。”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二十七日初昏,巧云 来。”
- 6.
合好释义:⒈和好。《左传·定公十年》:“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 齐 君所以命诸侯也。”汉 王符《潜夫论·交际》:“货财不足以合好,力势不足以杖急。”沙汀《困兽记》五:“前年他们大闹过一场,而在合好以后,他也竟将原因推在孩子们身上。”⒉结亲。《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但相怜爱,合好自有日耳。”
- 7.
嘉命释义:⒈敬称别人的告语。《仪礼·士昏礼》:“吾子有嘉命。”《左传·哀公十六年》:“肸 以嘉命来告余一人。”清 吴定《答任幼直先生书》:“此由先生孜孜进贤,故不量 定 之庸駑而惠恤之,执书感唏,敢违嘉命。”⒉称朝廷授官赐爵的敕命。三国 魏 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伏见嘉命显至,窃闻明公固让。”南朝 梁 江淹《杂体诗·陆平原羇宦》:“储后降嘉命,恩纪被微身。”唐 韩愈《除崔群户部侍郎制》:“择才均赋,自古尤难,往慎乃司,以服嘉命。”
- 8.
备数释义:⒈充数。《仪礼·士昏礼》:“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汉 王充《论衡·程材》:“其置文吏也,备数满员。”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五:“自此禁苑闕人,上谓少年轻薄,不足为馆阁重,时宰探上意,乃引 彭乘 备数。”⒉为居官的自谦之词。清 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五:“僕时备数校讎府官,闲无他职。”
- 9.
宵衣释义:⒈天不亮就穿衣起身。 旧时多用以称颂帝王勤于政事。南朝 陈 徐陵《陈文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昃食宵衣。”唐 许浑《秋日早朝》诗:“宵衣应待絶更筹,环珮鏘鏘月下楼。”《旧唐书·懿宗纪》:“况荷十七圣之鸿休,绍三百年之庆祚,将求理本,敢忘宵衣。”宋 王禹偁《献转运使雷谏议》诗之二:“父子有才同富国,君王无事免宵衣。”参见“宵衣旰食”。⒉黑色的丝服。古代妇女助祭时所穿。宵,通“綃”。《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郑玄 注:“宵,读为《诗》‘素衣朱綃’之綃;《鲁诗》以綃为綺属也;姆,亦玄衣;以綃为领
- 10.
席荐释义:⒈席子和草荐。亦泛指铺垫物。《仪礼·士昏礼》:“妇席荐饌於房。”贾公彦 疏:“但醴妇时,唯席与荐,无俎。”《宋史·职官志五》:“内柴炭库,掌诸薪火,以给宫娥及宿卫班直军士薪炭席荐之物。”元 李五《虎头牌》第二折:“到如今枕着一块半头砖,土炕上、土炕上弯着片破席荐,畅好是恓惶也波天!”⒉草席。《韩非子·存韩》:“韩 事 秦 三十餘年,出则为扞蔽,入则为蓆荐。”元 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天色已晚,这些时再无去处,借一领蓆荐儿来,外间里宿到天明,我便去也。”
- 11.
幽阴释义:⒈阴静;幽深。《礼记·郊特牲》:“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孔颖达 疏:“幽,深也。欲使其妇深思阴静之义,以修妇道。”唐 刘希夷《巫山怀古》诗:“巫山 幽阴地,神女艷阳年。”⒉阴暗。宋 苏辙《次韵子瞻锁院赐酒及烛》:“光明坐觉幽阴破,温暖方知覆育长。”⒊指阴间。《旧唐书·崔彦昭传》:“尔其坚持正直,允执规程,但畏幽阴,必归公当。”宋 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幽阴之气,钟於北方,人之所终归,鬼之所藏也。”⒋用以指阴魂。前蜀 杜光庭《中元众修金箓斋词》:“或幽阴尚滞,涣泽未霑;或嗣续已无,奠羞多闕。”
- 12.
惠绥释义:⒈驾车相迎。古婚礼的一部分。绥,用以挽之上车的索。语本《仪礼·士昏礼》:“壻御妇车授绥,姆辞不受。”《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良人怀古懽,枉驾惠前绥。”⒉犹安抚。
- 13.
拜阁释义:亦作“拜閤”。魏 晋 南北朝 婚俗,婚后,新郎礼拜于女家,女家为之宴集。犹后来之拜门。晋 干宝《搜神记》卷四:“妇年可十八九,姿容婉媚,便成。三日,经大会客,拜阁。四日,云:‘礼既有限,发遣去。’”《北史·毕义云传》:“及 义云 成婚之夕,众礼备设,剋日拜閤,鸣騶清路,盛列羽仪,兼差臺吏二十人,责其鲜服,侍从车后。”唐 段成式《婚杂仪注》:“北朝 昏礼,壻拜阁日,嫁亲妇女毕集,各以杖打壻,为戏乐,至有大委顿。”
- 14.
无辱释义:⒈谦词。犹言不劳枉驾。《左传·昭公二年》:“非伉儷也,请君无辱。”《仪礼·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昬昕,受诸禰庿。辞无不腆、无辱。”郑玄 注:“主人不谢来辱。”贾公彦 疏:“主人不谢来辱者,此亦是不为谦虚,教女正直之义也。”⒉不受耻辱;不受侮辱。汉 刘向《说苑·敬慎》:“谚曰:‘诫无詬,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三国志·魏志·何虁传》:“太祖 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虁 常蓄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清 王夫之《读通鉴论·唐昭宣帝三》:“﹝ 丁会 ﹞不北面以推戴弑君之贼,为佐
- 15.
昏礼释义:婚娶之礼。古时于黄昏举行,故称。古代昏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 16.
献爵释义:犹献酒;敬酒。爵,古饮酒器。语出《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则一豆矣。”《仪礼·士昏礼》“饗妇,姑荐焉”汉 郑玄 注:“舅姑共饗,妇舅献爵,姑荐脯醢。”唐 张馀庆《祀后土赋》:“鬱人献爵,司干授器。”
- 17.
称使释义:《春秋·隐公二年》:“九月,纪裂繻 来逆女。”杜预 注:“逆女或称使,或不称使,昏礼不称主人,史各随其实而书。”后因以“称使”谓使者。宋 秦观《曹虢州诗序》:“虢 为州,在 关 陕 之间,其地不当孔道,无称使过客之劳。”
- 18.
纯衣纁袡释义: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
- 19.
纳徵释义:即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仪礼·士昏礼》:“纳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纳吉礼。”郑玄 注:“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贾公彦 疏:“纳此,则昏礼成,故云徵也。”《晋书·礼志下》:“江 左以来,太子婚,纳徵用玉璧一,兽皮二,未详何所準况。”《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参见“纳币”。
- 20.
纳采释义:古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鴈。”贾公彦 疏:“纳采,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汉书·平帝纪》:“﹝ 元始 ﹞三年春,詔有司为皇帝纳采 安汉公 莽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