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刺 [jī cì]
1. 用戈矛劈刺。
2. 引申为攻伐,诛杀。
4. 谓击刺之术。
击刺 引证解释
⒈ 用戈矛劈刺。
引《书·牧誓》“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 孔 传:“伐谓击刺。”
孔颖达 疏:“戈,谓击兵;矛,谓刺兵。故云伐谓击刺。”
唐 刘知几 《史通·模拟》:“王劭 《齐志》述 高季式 破敌於 韩陵,追奔逐北,而云‘夜半方归,槊血满袖’。夫不言奋槊深入,击刺甚多,而但称‘槊血满袖’,则不闻者亦知其义矣。”
宋 叶适 《上西府书》:“使其民便於击刺,狃於兵革,遂悍而不反,若 秦 人之末世,固为非也。”
⒉ 引申为攻伐,诛杀。
引宋 曾巩 《菊曩二右班殿直制》:“尔能击刺丑类,献其首级,宜升位序,以奬尔劳。”
清 黄遵宪 《纪事》诗之八:“乌知举总统,所见乃怪事。怒挥同室戈,愤争传国璽。大则酿祸乱,小亦成击刺。”
⒊ 谓击刺之术。
引《史记·日者列传褚少孙论》:“齐 张仲、曲成侯 以善击刺学用剑,立名天下。”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七:“少年学击刺,妙伎过 曲城。”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五:“举子 尉迟匡,幽 并 耿概之士也,以频年不第,投书於右座,皆击刺之説。”
宋 苏轼 《上皇帝书》:“授以却仞刀槊,教之击刺。”
王闿运 《李仁元传》:“仁元 居 河北,习击刺,马上运一丈矛,直衝寇。”
国语词典
击刺 [jī cì]
⒈ 两军以戈矛相攻。
引《书经·牧誓》唐·孔颖达·正义:「戈谓击兵,矛谓刺兵。故云伐谓击刺。」
⒉ 以剑砍击、劈刺之术。
引《晋书·卷一〇二·刘聪载记》:「十五习击刺,猿臂善射,弯弓三百斤。」
击刺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伐释义:语出《书·牧誓》:“夫子勗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孔 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后以“七伐”指四处征伐。
- 2.
三刺释义:⒈周代治理重案,必依次与群臣、群吏和百姓三等人反复计议,然后定罪判决,以示审慎。 ⒉指三次察讯。⒊谓击刺三次。
- 3.
伐人释义:善于击刺的人。
- 4.
健勇释义:⒈强健勇猛。《荀子·王制》:“材技股肱,健勇爪牙之士,彼将日日挫顿竭之於仇敌,我将来致之,并閲之,砥礪之於朝廷。”《新五代史·梁臣传·王虔裕》:“﹝ 王虔裕 ﹞为人健勇善骑射。”⒉借指士兵。夏燮《中西纪事·庚申换约之役》引 咸丰 十年八月十一日《上谕》:“蒙古 京旂 兵丁不能奋身击刺,惟 川 楚 健勇,能俯身猱进,与贼相搏。”
- 5.
击刺释义:⒈用戈矛劈刺。《书·牧誓》“不愆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孔 传:“伐谓击刺。”孔颖达 疏:“戈,谓击兵;矛,谓刺兵。故云伐谓击刺。”唐 刘知几《史通·模拟》:“王劭《齐志》述 高季式 破敌於 韩陵,追奔逐北,而云‘夜半方归,槊血满袖’。夫不言奋槊深入,击刺甚多,而但称‘槊血满袖’,则不闻者亦知其义矣。”宋 叶适《上西府书》:“使其民便於击刺,狃於兵革,遂悍而不反,若 秦 人之末世,固为非也。”⒉引申为攻伐,诛杀。宋 曾巩《菊曩二右班殿直制》:“尔能击刺丑类,献其首级,宜升位序,以奬尔劳。”清 黄遵宪《纪事》诗
- 6.
四伐释义:⒈用武器击刺四次。⒉古代乐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
- 7.
宂弱释义:亦作“冗弱”。羸弱;卑弱。《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建隆三年》:“甲子,大閲於西郊。帝谓近臣曰:‘晋 汉 以来,卫士不下数十万,然可用者极寡,朕顷按籍閲之,去其宂弱,亲校其击刺骑射之艺,今悉为精鋭矣。’”清 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北征》《南山》皆用仄韵,故气力健举;此但用平韵,而逐层舖叙,沛然有餘,无一语冗弱,觉更难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二篇:“明 初,有 钱唐 瞿佑 字 宗吉,有诗名,又作小説曰《剪灯新话》,文题意境,并抚 唐 人,而文笔殊冗弱不相副。”
- 8.
推顿释义:击刺。
- 9.
揘毕释义:击刺。
- 10.
斫刺释义:⒈砍击刺杀。《后汉书·臧洪传》:“吕奉先 讨 卓 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復见斫刺?”⒉比喻中伤。鲁迅《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但从去年以来,我居然大大地变坏,或者是进步了。虽或受着各方面的斫刺,似乎已经没有创伤,或者不再觉得痛楚。”
- 11.
相击释义:⒈互相击刺;彼此攻打。⒉互相碰撞。
- 12.
相迿释义:谓争先动手。 《公羊传·定公四年》:“朋友相卫,而不相迿,古之道也。”何休 注:“迿,犹先也。不当先相击刺。”
- 13.
象舞释义:周 代摹拟用兵时的击刺动作,以象征其武功的一种乐舞。
- 14.
趫健释义:⒈敏捷强健。宋 陆游《南唐书·陈诲传》:“生数月,趫健能驰走。”明 宋濂《于指挥墓志铭》:“君乃集诸少年趫健者,列为队伍,朝暮教以击刺之法。”清 戴名世《书许翁事》:“尝与余登高山驰马,直腾廻翔,上下趫健如少壮,见者不知其为七十餘人也。”⒉形容曲调节奏紧凑、音声雄壮。明 李东阳《麓堂诗话》:“其音调起伏顿挫,独为趫健,似别出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