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 [tài hé]
1. 太平。
2. 天地间冲和之气。
4. 和睦。
泰和 引证解释
⒈ 太平。参见“太和”。
引汉 扬雄 《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 唐虞、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
⒉ 天地间冲和之气。参见“太和”。
引明 徐渭 《梅赋》:“先则浑沦庞篤,含泰和而独饱,酸则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
⒊ 参见“太和”。参见“太和”。
引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
泰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甲释义:⒈阴历每月上旬之甲日。《穀梁传·哀公元年》:“我以六月上甲始庀牲,十月上甲始繫牲。”《汉书·天文志》:“正月上甲,风从东方来,宜蚕。”⒉科举时代殿试成绩最优的一等,也称一甲。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太宗 即位,齐贤 方赴廷试,帝欲其居上甲,有司置於丙科,帝不悦。”《金史·选举志二》:“凡武举,泰和 三年格,上甲第一名迁忠勇校尉,第二、三名迁忠翊校尉。”清 方苞《赠通奉大夫刑部侍郎黄公墓表》:“今吏部侍郎 叔琳 已登上甲。”
- 2.
南门村释义: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澄江镇下辖村,是泰和城区的南大门,南靠滨江大道,北依澄江河,西靠泰和大桥,东至东门渡口。
- 3.
和雅释义:⒈温和文雅。 《宋书·殷琰传》:“琰 性和雅静素,寡嗜欲。”《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贺知章,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先生(指 邹泰和)戊戌翰林,和雅谦谨。”郭沫若《卷耳集·<召南·野有死麕>》:“你规矩些,你和雅些,不要拉我的手巾呀!”⒉谓乐曲的声调和谐雅正。北齐 卢思道《辽阳山寺愿文》:“洞穴条风,生和雅之曲;圆珠积水,流清妙之音。”《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及奏《黄钟》之调,帝曰:‘滔滔和雅,甚与我心会。’”⒊指诗词的风格和平雅正。清 陈廷焯《白雨斋
- 4.
搜狩释义:⒈春獀和冬狩。 古代帝王春、冬时的射猎活动。《汉书·刑法志》:“二伯之后,寖以陵夷,至 鲁成公 作丘甲,哀公 用田赋,搜狩治兵大閲之事皆失之正。”⒉蒐狩:春猎为蒐,冬猎为狩,泛指狩猎。《穀梁传·昭公八年》:“因蒐狩以习用武事,礼之大者也。”唐 高适《奉和李泰和鹘赋》:“幸耀光於蒐狩,承剪拂於楼臺。”清 黄宗羲《陈同亮刻胡传序》:“由是而推,焉知朝聘、会同、崩薨、卒葬、雩社、禘尝、蒐狩、城筑之无错误乎?”
- 5.
故将释义:旧将;老将。《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昶》:“王处回、赵廷隐 相次致仕,由是故将旧臣殆尽。”《金史·石抹仲温等传赞》:“泰和、贞祐,其间相去五年耳,故将遗老往往在焉。”明 刘基《送岳季坚入计筹山》诗:“阳羡 先生故将孙,拂衣高蹈入玄门。”
- 6.
泰和释义:⒈太平。⒉天地间冲和之气。⒊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参见“太和”。
- 7.
率由释义:⒈遵循,沿用。 《书·微子之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三国 魏 曹植《责躬》诗:“万邦既化,率由旧则。”南朝 梁 沉约《上建阙表》:“欣咨故实,率由令典。”唐 元稹《献事表》:“绍復前累圣传序,於今垂二百年矣。莫不率由斯道,致俗和平。”马浮《泰和会语·论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不知《礼》《乐》本自粲然,不可须臾离,由於不肯率由,遂至无序不和。”⒉谓遵循成规。《后汉书·梁统传》:“文帝 宽惠柔克,遭世康平,唯除省肉刑、相坐之法,它皆率由,无革旧章。”南朝 宋 傅亮《奉迎大驾道路赋诗》:“重明照蓬艾,万品同
- 8.
玉泉释义:⒈传说中 昆仑山 上的泉名。王充《论衡·谈天》引 汉 司马迁 曰:“《禹本纪》言‘河 出 崑崙 ……其上有 玉泉、华池。’”今本《史记·大宛列传论》作“醴泉、瑶池”。⒉清泉的美称。晋 陆机《招隐》诗之一:“芳兰振蕙叶,玉泉涌微澜。”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卷下:“荆州、清溪、秀壁 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宋 苏舜钦《天平山》诗:“石竇落玉泉,泠泠四时雨。”《群音类选·泰和记·桓元帅龙山会僚友》:“嶙峋古石吐清烟,峭壁千寻掛玉泉。”⒊犹九泉。唐 卢照邻《哭明堂裴主簿》诗:“始谓调金鼎,如何
- 9.
琼海释义:⒈仙人的居所。宋 辛弃疾《洞仙歌·浮石山庄》词:“僊人琼海上,握手当年,笑 许君 携半山去。”⒉太空云海。《群英类选·泰和记·谢东山雪朝试儿女》:“银河泻,琼海翻,望长空梨花舞残。”⒊指 海南岛。《宋史·杨愿传》:“﹝ 杨愿 ﹞谓:‘光(李光)纵横倾险,子弟宾客往来 吴 越,诱人上书,动摇国是。’光 再移謫 琼海。”清 周亮工《与林铁崖》诗:“好语传 琼海,人来前岁初。”⒋指 琼州海峡。清 赵翼《题稚存<万里荷戈集>》诗:“又教 子瞻 渡 琼海,总为任昧开天荒。”
- 10.
甲坊释义:⒈古时制造铠甲的作坊。《北史·王峻传》:“詔决鞭一百,除名配甲坊,蠲其家口。”《资治通鉴·梁元帝承圣三年》:“帝怒,於是 裴(卢裴)庶(李庶)及尚书郎中 王松年 皆坐谤史,鞭二百,配甲坊。”胡三省 注:“甲坊,造甲之所。”《续文献通考·兵十四》:“﹝ 辽圣宗 统和 ﹞四年三月,詔 平州 节度使 达里库 甲鎧闕,取於 显州 之甲坊。”⒉指甲坊署。《新唐书·百官志三》:“总署二:一曰弩坊,二曰甲坊。主簿一人,正八品下;録事一人,从九品下。”《续文献通考·职官六》:“泰和 四年復併甲坊、利器两署为军器署。”
- 11.
畔盟释义:背叛盟约。畔,通“叛”。宋 陆游《上殿札子》:“旋属国家多故,逆 亮 畔盟,虽所蠲已多,终未仰称圣意。”《金史·章宗纪四》:“﹝ 泰和 六年五月﹞丙戌,以 宋 畔盟出师,告于天地太庙社稷。”
- 12.
神林释义:尧 陵的俗称。《临汾县志·古迹记》:“﹝ 陶唐氏 陵在城东七十里,﹞土人谓之神林,又谓之神临。陵高一百五十尺,广二百餘步,旁皆山石,惟此地为平土,深丈餘。其庙正殿三间,廡十间。山后有河一道。有 金 泰和 二年碑记。”
- 13.
纤翳释义:⒈微小的障蔽。 多指浮云。⒉指事情的障碍。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告全国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
- 14.
试中释义:考试中选。《金史·选举志一》:“泰和 元年,定制,不分旧等,但从所愿,试中则以三等为次。”
- 15.
连夕释义:连续几夜。金 元好问《续夷坚志·石桩火出》:“泰和 八年冬,京师 大悲阁 前幡竿石桩缝间连夕火出,四十餘日乃止。”清 赵翼《诸罗守城歌》:“援师三番不得进,山头连夕惟传烽。”
- 16.
遗统释义:犹遗绪。 《汉书·王莽传下》:“莽 恶之,下书曰:‘……予以神明圣祖 黄 虞 遗统受命,至于 地皇 四年为十五年。’”《资治通鉴·魏文帝黄初二年论》:“昭烈 之於 汉,虽云 中山靖王 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 宋高祖 称 楚元王 后,南唐烈祖 称 吴王 恪 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 光武 及 晋元帝 为比,使得绍 汉 氏之遗统也。”元 修端《辨辽宋金正统》:“昭烈 之在 蜀,不能绍 汉 氏之遗统明矣。”明 陶宗仪《辍耕录·正统辩》:“金 泰和 之议,以 靖康 为游魂餘魄,比之 昭烈 在 蜀,
- 17.
金律释义:⒈金 代的法典。 金熙宗 皇统 五年(公元1145年)颁行《皇统制》,后经数次修订,迄 章宗 泰和 二年(公元1202年)颁行《泰和律令敕条格式》,是 金 代最大的一部法典。全文已失传。《元史·刑法志一》:“元兴,其初未有法守,百司断理狱讼,循用 金 律,颇伤严刻。”⒉指黄金分割。谓各部分互成适当比例的规律。茅盾《幻灭》一:“你不能指出 静女士 面庞上身体上的那一部分是如何的合于 希腊 的美的金律。”
- 18.
限钱法释义:金 时货币制度。限制官民贮钱多不过二万贯。凡所馀,则当以钱易物贮之。有告发者则以十之一为赏,馀皆没入。《金史·食货志三》:“﹝ 泰和 ﹞四年七月,罢限钱法,从户部尚书 上官瑜 所请也。”
- 19.
香邑溪谷释义:隆基泰和集团进驻秦皇岛进行房地产开发的首个重点项目,势必打造成秦皇岛低密度生活的精品。
- 20.
鹊山释义:⒈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⒉山名。在今 山东省 历城县 北 滦口镇。《魏书·地形志中》:“﹝ 齐州 东魏郡 ﹞领县九…… 临邑。”注:“刘骏 置,魏 因之。有 刀环水、鹊山、隰阴城。”金 元好问《济南杂诗》之四:“别有洞天君不见,鹊山 寒食泰和年。”清 刘富槐《醉花阴》词:“羈怀草草匆匆极,过 鹊山 寒食,遮莫上高楼。目断平芜,不似 江 南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