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节 [shí èr jié]
2. 中医基础术语,包括四个含义:
3. 时令。自汉代历法开始,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其中又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
十二节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十二节释义:⒈中医基础术语,包括四个含义:⒉时令。自汉代历法开始,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其中又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
- 2.
外卦释义:重卦中的上卦,即六十四卦中的上三爻。 亦称悔。《左传·僖公十五年》:“虫之贞,风也;其悔,山也。”杜预 注:“内卦为贞,外卦为悔。”《旧唐书·历志三》:“若以贞晦之策加诸侯卦,得十二节之初外卦用事日。”《宋史·律历志一》:“十有二节之初,皆诸侯外卦用事日。”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第一章第三节:“占二的贞、悔,说是《易经》的重卦--内卦为贞,外卦为悔。”
- 3.
异志释义:二心;叛离之心。《左传·襄公十六年》:“荀偃 怒,且曰:‘诸侯有异志矣。’”《后汉书·袁绍传》:“董卓 拥制强兵,将有异志。”宋 沉作喆《寓简》卷八:“梦有神人谓曰:‘廷璋 忠实无异志,不可妄杀。’”梁启超《匈加利爱国者噶苏士传》第十二节:“噶苏士 既解印綬,旋察 古鲁家 之异志,知事不可为,乃避难于 突厥。”
- 4.
节气释义: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人们看起来太阳在星空中每一回归年自西向东运行一周。 太阳在星空中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用黄经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规定太阳黄经每变化15°叫做一气。共十二中气、十二节气,通称二十四节气。各有专名,如春分(黄经0°)、清明(黄经15°)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的创造,从春秋至秦汉之际逐步创立起来,沿用至今。它表明气候的变化和昼夜的长短,可参照各个节气进行农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