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国 [zhù guó]
1. 国都。
2. 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楚的最高武官。唐以后沿用作勋官的称号。
4. 指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柱国 引证解释
⒈ 国都。
引《战国策·齐策三》:“安 邑 者, 魏 之柱国也; 晋阳 者, 赵 之柱国也; 鄢郢 者, 楚 之柱国也。”
姚宏 注:“柱国,都也。”
鲍彪 注:“言其於国,如室有柱。”
⒉ 官名。 战国 时 楚国 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为 楚 的最高武官。 唐 以后沿用作勋官的称号。参见“上柱国”。
引《鹖冠子·王鈇》:“柱国不政,使下情不上闻,上情不下究,谓之絿政。”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灌婴 ﹞击破 楚 骑於 平阳,遂降 彭城,虏柱国 项陀。”
唐 元稹 《宋常春等内僕局令》:“勉当柱国之荣,无忘立表之誓。”
⒊ 指肩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引《后汉书·杨震传赞》:“杨氏 载德,仍世柱国。”
李贤 注:“言世为国柱臣也。”
国语词典
柱国 [zhù guó]
⒈ 国都。
引《战国策·齐策三》:「安邑者,魏之柱国也;晋阳者,赵之柱国也;鄢郢者,楚之柱国也。」
⒉ 职官名。战国时楚所设置,原指保卫国都之宫,地位非常崇高。后世则指最高级的武官或勋官。
柱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柱里释义:唐 刘仁轨 所居的里巷。因其子侄三人并授上柱国,故称。
- 2.
严配释义:谓祭天时以先祖配享。 语本《孝经·圣治》:“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南朝 梁 王屮《头陀寺碑文》:“祖武宗文之德,昭升严配;格天光表之功,弘启兴服。”《隋书·炀帝纪上》:“朕获奉祖宗,钦承景业,永惟严配,思隆大典。”宋 王禹偁《谢加上柱国表》:“今者伏遇皇帝陛下,躬修禋祀,严配祖宗,率由旧章。”
- 3.
仪范释义:⒈礼法,礼仪。《晋书·谢安传》:“安 虽处衡门,其名犹出 万 之右,自然有公辅之望,处家常以仪范训子弟。”《南史·袁湛传》:“愍孙 峻於仪范,废帝 倮之迫使走,愍孙 雅步如常。”《隋书·儒林传·马光》:“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宋 沉括《梦溪笔谈·人事一》:“远方士皆未知朝廷仪范,班列纷错,有司不能绳勒。”⒉仪容,风范。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仪范清冷,风神轩举。”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一:“濠梁 人 南楚材 者,旅游 陈 潁。岁久,潁 守慕其仪范,将欲以子妻之。”明 张居正《答南
- 4.
假黄钺释义:魏 晋 南北朝 当位高权重之大臣出征时,往住加以“假黄钺”的称号,即代表皇帝亲征的意思。 《周书·静帝纪》:“上柱国、扬州 总管、随国公 杨坚 为假黄鉞、左大丞相。”《资治通鉴·晋武帝咸宁五年》:“冬十一月,大举伐 吴 ……命 贾充 为使持节、假黄鉞、大都督,以冠军将军 杨济 副之。”胡三省 注:“黄鉞,天子之器,非人臣所得专用,故曰假。”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南史一》:“晋 宋 之制,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假黄鉞则可专戮节将矣。”后亦省作“假鉞”。宋 陆游《上殿札子二》:“一旦或有非常,陛下择羣臣,使
- 5.
光济叟释义:烛的别名。宋 陶穀《清异录·器具》:“同光 年,高丽 行人至。副使春部少卿上柱国 朴嵓叟,文雅如中朝贤士。既行,吏埽除其馆舍,得餘烛半梃,其末红印篆文曰‘光济叟’,叟盖以命烛也。”
- 6.
八柱国释义:北朝 西魏 最高官职为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之上。大统 十六年以前,计有 宇文泰、李虎、王元欣、李弼、独狐信、赵贵、于谨、侯莫陈崇 等八人曾任此职,时称“八柱国”。参阅《周书·侯莫陈崇传》。
- 7.
内邸释义:贵族高官府第的内宅。 唐 常衮《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太傅信王墓志》:“乃命中贵人襄事於内邸,宗室属籍哭于外次。”唐 白居易《会王墓志铭》:“唐 元和 五年冬十一月四日,会王 寝疾薨于内邸。”
- 8.
军仪释义:⒈军队的礼仪。 《魏书·阳平王熙传》:“ 太宗 治兵於东部,詔 熙 督十二军校閲,甚得军仪, 太宗 嘉之,赏赐隆厚。”⒉军事仪仗。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 永熙 元年,补子都督,并加鼓节军仪,除 桑乾 太守,转补都督。”《北史·李迁哲传》:“仍给军仪鼓节,令与 田弘 同讨 信州 。”《南史·垣护之传》:“ 崇祖 闻 陈显达 、 李安人 皆增给军仪,乃启求鼓吹横吹。”
- 9.
凌烟阁释义:封建王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图像的高阁。唐太宗 贞观 十七年画功臣像于 凌烟阁 之事最著名。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天子画 凌烟 之阁,言念旧臣;出 平乐 之宫,实思贤傅。”唐 刘肃《大唐新语·褒锡》:“贞观 十七年,太宗 图画 太原 倡义及 秦 府功臣 赵公 长孙无忌、河间王 孝恭、蔡公 杜如晦、郑公 魏徵、梁公 房玄龄、申公 高士廉、鄂公 尉迟敬德、郧公 张亮、陈公 侯君集、卢公 程知节、永兴公 虞世南、渝公 刘政会、莒公 唐俭、英公 李勣、胡公 秦叔宝 等二十四人於 凌烟阁,
- 10.
列戟释义:宫庙、官府及显贵之府第陈戟于门前,以为仪仗。《旧唐书·德宗纪下》:“壬戌,詔以太尉、中书令,西平郡王 李晟 长子 愿 为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宾客,赐勋上柱国,与 晟 门并列戟。”宋 曾巩《降龙》诗:“文旛列戟照私第,青紫若若官其孥。”清 曹寅《题楝亭夜话图》诗:“两家门第皆列戟,中年领郡稍迟早。”
- 11.
初官释义:谓初任官职。《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武资初官,便授上柱国。”宋 王安石《尚书屯田员外郎仲君墓志铭》:“君 景祐 元年进士,起家 莫州 防御推官;年少初官,然上下无敢易者。”
- 12.
刮骨释义:用刀刮除骨上的药毒以治创伤。 《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羽 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 便伸臂令医劈之。时 羽 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 羽 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后用为形容精神坚强的典实。北周 庾信《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公入仕四十五年,身经一百六战……刮骨傅药,事同 关羽。”唐 王维《燕支行》:“报讐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明 李东阳《痛语·柬南屏》诗:“刮骨彼何雄,湔肠或
- 13.
勋号释义:勋官的名号。 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内阁·赠上柱国》:“吴良 以开国公殁於 洪武 年,得追崇上柱国,其生前勋号为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
- 14.
勋品释义:勋官的品级。 泛指各级勋官。《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年》:“里正可进至勋品。”宋 高承《事物纪原·官爵封建·勋品》:“勋品自 齐 梁 有之,今柱国而下是也。”参见“勋官”。
- 15.
台鼎释义:古称三公为台鼎,如星之有三台,鼎之有三足。 语本 汉 蔡邕《太尉汝南李公碑》:“天垂三台,地建五岳,降生我哲,应鼎之足。”《后汉书·陈球传》:“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天下瞻望。”唐 颜真卿《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儼然王公之量,鬱有台鼎之姿。”明 沉采《千金记·谒相》:“昔为刀笔之流,今居台鼎之职。”清 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浮签》:“秀才本色基台鼎,元老深情託倡酬。”
- 16.
天假释义:上天授与。 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齐王宪神道碑铭》:“公之挺生,实惟天假,翠微神降,文昌星下。”唐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皇甫冉》:“使前贤失步,后辈却立,自非天假,何以逮斯。”胡国梁《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这是天假我们党人的生路。”参见“天假之年”。
- 17.
川逝释义:河水流逝。 喻时光消逝。语本《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国 魏 应玚《西狩赋》:“时霜凄而淹埜,寒风肃而川逝。”晋 葛洪《抱朴子·穷达》:“齐通塞於一涂、付荣辱於自然者,岂怀悒闷於知希,兴永叹於川逝乎?”北周 庾信《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秋风北原,日没川逝。”
- 18.
干镆释义:亦作“干莫”。 古代名剑“干将”、“莫邪”的并称。亦泛指利剑。唐 张九龄《故太仆卿上柱国华容县男王府君墓志》:“挥干鏌之锋,截无不断。”宋 王禹偁《酬种放徵君》诗:“褒我尘埃韵,铅刀化干鏌。”明 徐芳《城门高》诗:“直取龙津为窟宅,干莫夙驾蚪螭驂。”清 林则徐《题潘功甫舍人宣南诗社图卷》诗:“连璧 潘郎 最年少,豪端光燄腾干莫。”参见“干将”。
- 19.
悬胄释义: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公及 邾 师战于 升陘,我师败绩。邾 人获公胄,悬诸 鱼门。”后以“悬胄”为形容战功显赫之典。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况以弦木六钧,函犀七属,门多悬胄,箭必中鞍。”
- 20.
散馆释义:明 清 时翰林院设庶常馆,新进士朝考得庶吉士资格者入馆学习,三年期满举行考试后,成绩优良者留馆,授以编修、检讨之职,其馀分发各部为给事中、御史、主事,或出为州县官,谓之“散馆”。《明史·选举志二》:“三年学成,优者留翰林为编修、检讨,次者出为给事、御史,谓之散馆。”清 钱谦益《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吏部尚书赠少保谥贞敏梁公墓志铭》:“翰林院庶吉士散馆,请外,授工科给事中。”《花月痕》第五一回:“小珠 缘散馆在即,不得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