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佐 [bīn zuǒ]
1. 亦作“宾佐”。
2. 辅佐。
4. 指幕宾佐吏。
宾佐 引证解释
⒈ 亦作“賔佐”。
⒉ 辅佐。
引《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子大夫选名升学,利用賔王” 唐 刘良 注:“言当选名之秀,进於太学,利於时用,賔佐王道。”
唐 贾岛 《送韦琼校书》诗:“宾佐兼归覲,此行 江 汉 心。别离从闕下,道路向 山阴。”
⒊ 指幕宾佐吏。
引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十二:“譙 中举子 张鲁封,为诗謔其宾佐。”
金 朱晞颜 《木兰花慢·送陈国材都目》词:“佳声,宾佐喜逢迎,曹局赖经营。”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幕府宾佐非官,而操官之权。”
宾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介释义:古代外交使团的副使或军政长吏的高级助理。《仪礼·聘礼》:“宰执书告备具于君,授使者,使者受书授上介。”《左传·哀公十五年》:“﹝ 吴子 ﹞辞曰:‘以水潦之不时,无乃廪然陨大夫之尸,以重寡君之忧,寡君敢辞上介。’”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公﹞累功进至刑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副 胄(裴胄)使事,为上介。”《宋史·赵赞传》:“判官 李恕 者,本 延寿(赞 之父)宾佐,深所委赖,至家事亦参之。及 赞 出镇,从为上介。”
- 2.
周杖释义:谓居丧一年。杖,指居丧时所用的竹杖。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準礼:父在为所生母,父为嫡子,夫为妻,皆杖周……未闻为兄弟杖者。自离乱已后,武臣为弟始行周杖之礼,是宾佐不能以礼正之,致其谬误也。”参见“杖期”。
- 3.
宾佐释义:⒈亦作“賔佐”。辅佐。《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子大夫选名升学,利用賔王”唐 刘良 注:“言当选名之秀,进於太学,利於时用,賔佐王道。”唐 贾岛《送韦琼校书》诗:“宾佐兼归覲,此行 江 汉 心。别离从闕下,道路向 山阴。”⒉指幕宾佐吏。唐 范摅《云溪友议》卷十二:“譙 中举子 张鲁封,为诗謔其宾佐。”金 朱晞颜《木兰花慢·送陈国材都目》词:“佳声,宾佐喜逢迎,曹局赖经营。”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幕府宾佐非官,而操官之权。”
- 4.
归觐释义:谓归谒君王父母。汉 郦炎《遗令书》:“炎 之归覲,在旦夕之閒耳。”唐 贾岛《送韦琼校书》诗:“宾佐兼归覲,此行 江 汉 心。”《资治通鉴·唐德宗兴元元年》:“愿陛下早下臣章,以解朝众之惑,面諭 韩皋 使之归覲,令 滉 感激无自疑之心。”胡三省 注:“归覲者,归覲省父母也。”明 高启 有《题画送人归觐》诗。
- 5.
能解释义:犹能耐,才能。唐 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宗元 近欲务此,然力薄才劣,无异能解。”唐 赵璘《因话录·徵》:“韩晋公 节制 三吴,多歷年所,取宾佐僚属,随其所长,无不得人。尝有故旧子弟投之,与语,更无能解。”《朱子语类》卷九七:“吕舍人 记 伊川 説,人有三不幸,以为有高才能文章亦谓之不幸。便是这事乖,少閒尽被这些子能解担阁了一生,便无暇子细理会义理。”
- 6.
花朝月夕释义:花晨月夜。 形容良辰美景。也特指农历二月十五日和八月十五日。《旧唐书·罗威传》:“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