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欠 [shē qiàn]
1. 买卖货物时延期付款或收款。
例本店本小利微,所有货物,现金交易,一律不赊欠。
英[buy or sell on credit; give credit;]
赊欠 引证解释
⒈ 买卖货物时买方延期交款,或卖方延期收款。
引宋 苏轼 《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从初径於市易差出勾当人等头下赊欠,本自疑虑,未敢一例除放申报者。”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我从今日起,就把店里的事即交付与你。一切买卖、赊欠、存留都是你自己主张。”
刘绍棠 《蒲柳人家》十一:“咱们现钱交易,不准赊欠。”
国语词典
赊欠 [shē qiàn]
⒈ 买物品时暂时欠帐,延期付款。
引《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一切买卖、赊欠、存留,都是你自己主张。」
《红楼梦·第二四回》:「我们大家赔上,立了合同,再不许替亲友赊欠。」
赊欠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预付释义:预先付给(款项):预付三个月租金。
赊欠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释义:俗语。谓现钱买卖,不赊欠。《水浒传》第二一回:“我这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快把来两相交割!”李英儒《还我河山》第三六章:“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先把代替的女人交出来!”
- 2.
交赊释义:⒈赊欠。 ⒉纷乱无际。⒊远近。参见“交”。
- 3.
前项释义:⒈谓前面的项目、条款。 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来前项人户,从初经於市易差出句当人等头下赊欠,本司疑虑,未敢一例除放申部者。”《金史·选举志四》:“拟以前项各款,随色能举一人,即充岁举之数。”⒉前一笔钱款。《儒林外史》第三三回:“﹝ 杜少卿 ﹞越发放着胆子用银子。前项已完,叫 王鬍子 又去卖了一分田来,二千多银子,随手乱用。”⒊见“前向”。⒋数学用语。相比的两个数,在比号前面的叫前项。
- 4.
头下释义:⒈犹名下。 宋 苏轼《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今来前项人户,从初径於市易差出勾当人等头下赊欠。”⒉辽 金 两代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所俘掠的人户,归其各自奴役,称“头下”。亦指由此种人户所建立的特置州县。《辽史·地理志一》:“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贾之家,征税各归头下;唯酒税课纳 上京 盐铁司。”《元代白话碑集录·1240年济源十方大紫微宫圣旨碑》:“兼不以是何头下官员人等,无得骚扰。”蔡美彪 注:“‘头下’或写作‘投下’,但非蒙古语的译音。辽 金 两代均有此制。”参阅《辽史·地理
- 5.
扎帐释义:指赌博过程中的一种无本获利方式,输了赊账,赢了给钱的扎帐游戏。 也是一种暂时的赊欠款项行为,同一个系统内部的不同营销点在同一时间结帐。
- 6.
挜赊逼讨释义:谓强行将货物赊欠与人又逼讨价款。
- 7.
贳貣释义:借贷;赊欠。
- 8.
贷赊释义:借贷,赊欠。
- 9.
贷负释义:借贷赊欠。明 归有光《沉引仁妻周氏墓志铭》:“引仁 先有所贷负,年久,主者往往弃责,或忘之。孺人皆疏记,次第以偿。”
- 10.
贷贳释义:借贷赊欠。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常优容之”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又詔书听得以生口年纪、颜色与妻相当者自代,故富者则倾家尽产,贫者举假贷貰,贵买生口以赎其妻。”《宋史·食货志上四》:“故耆老戒其乡党,父兄诲其子弟,未尝不以贷貰为不善治生。”
- 11.
赊购释义:用赊欠的方式购买。
- 12.
赊贷释义:赊欠;借贷。 《汉书·王莽传中》:“又令市官收贱卖贵,赊贷予民,收息百月三。”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或从赊贷升斗,约以时熟填还。”清 马建忠《铁道论》:“国帑虽空,独不能赊贷而化无为有乎?”
- 13.
赊荷释义:赊欠和负债。
- 14.
赊销释义:用赊欠的方式销售。
- 15.
赊账释义:把买卖的货款记在账上延期收付;赊欠:现金买卖,概不赊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