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验 [zhèng yàn]
1. 证实;检验。
英[ verify; ]
2. 效验。
英[ real results; ]
证验 引证解释
⒈ 验证。
引《汉书·薛宣传》:“证验以明白,欲遣吏考案,恐负举者,耻辱儒士。”
毛泽东 《井冈山的斗争》:“中央要我们考虑往 湘 东或 湘 南,实行起来都很危险, 湘 东之议虽未实现, 湘 南则已有证验。”
⒉ 证据;用来验证的凭据。
引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二:“士夫或有以五行试其术,答云:‘此人必已食禄,异时官至五马。’咸强其笔于楮,以为它日证验。”
唐 柳宗元 《与崔饶州论石锺乳书》:“再获书辞,辱徵引地理证验多过数百言。”
⒊ 效验。
引汉 班固 《白虎通·辟雍》:“天子所以有灵臺者何?所以考天人之心,察阴阳之会,揆星辰之证验,为万物获福无方之元。”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天道昭昭,歷有证验。”
国语词典
证验 [zhèng yàn]
⒈ 证据。
引《三国演义·第四四回》:「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
⒉ 实际效验。
引汉·班固《白虎通·德行·卷四·辟雍》:「察阴阳之会,揆星度之证验。 」
证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休证释义:吉祥的证验。宋 无名氏《新编分门古今类事·江淹貂蝉》:“﹝ 淹 ﹞曾於樵所得貂蝉一具,将鬻之,其母曰:‘此故汝之休证也。汝才行若此,岂长贫贱乎?可留待得侍中著之。’至是果如母言。”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王荆公 之生也,有貛出於市,一道人首常戴花,时人目为戴花道人,来访其父曰:‘此文字之祥,是儿当之,他日以文名天下。’因述其出处甚详,俟至执政,自当见之。荆公 父书於册,自后休证不少差,荆公 甚神之。”
- 2.
信而有征释义:可靠而且有证据。《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征(zhēng):证验。
- 3.
征应释义:犹证验,应验。
- 4.
征核释义:证验核对。
- 5.
征梦释义:谓梦境被事实所证验。
- 6.
征辞释义:⒈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⒉引证古人言辞。唐 韩愈《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 7.
徵辞释义:⒈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⒉引证古人言辞。唐 韩愈《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 8.
托收承付释义:指根据购销合同由收款人发货后委托银行向异地购货单位收取货款,购货单位根据合同对单或对证验货后,向银行承认付款的一种结算方式。
- 9.
明验释义:明显的证验或应验。
- 10.
昭验释义:明显的证验。
- 11.
脩行释义:⒈谓修养德行。 《韩非子·五蠹》:“仲尼,天下圣人也,脩行明道以游海内。”《淮南子·诠言训》:“君子脩行而使善无名。”三国 魏 阮籍《大人先生传》:“束身脩行,日慎一日。”清 褚人穫《坚瓠八集·谢迭山诗》:“张叔仁 诗云:‘打硬脩行三十年,如今证验作儒仙。’”⒉出家学佛或学道。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十:“会有故人过 洛,赠以绵五十两、绢百端。凝式 悉留之,脩行尼舍,俾造袜以施 崇德、普明 两寺饭僧。”宋 鲁应龙《闲窗括异志》:“有 魏四十 道者,有妻有子。中年忽悟真空,捨俗出家脩行,斋戒甚至。”
- 12.
衆本释义:各种版本。 宋 黄伯思《东观馀论·跋<黄庭内景经>后》:“《黄庭内景》积载既久,转写多误……惟《华阳登真隐诀》所载,乃 杨许 旧本,可以据依。今参讐众本,而以《隐诀》是正,庶几不失真语云。”宋 朱熹《校<昌黎先生集>序》:“今輒因其书更为校定,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他书之可证验者决之。”
- 13.
讨诛释义:讨罪诛杀。宋 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庆歷 八年正月辛未,宁令 弑 曩霄,国人讨诛之。”宋 王令《讲罢谢邵牧不疑书》:“则圣人之前,暴君污臣,有不讨诛;圣人之后,援类比近,无所证验。”《明史·外国传四·琉球》:“时 山南王 应祖 为其兄 达勃期 所弑,诸寨官讨诛之。”
- 14.
证验释义:⒈通过试验使得到证实:实习可以证验课堂学习的知识。⒉实际的效验。
- 15.
验真释义:谓经过证验与事实相符合。
- 16.
验货释义:在进出口贸易中也称为公证验货或者出口检验,是按委托方或者买家的要求,代表委托方或买家对供货质量及定货、购销合同中的其它相关内容进行检查验收的一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