牂牁 [zāng kē]
1. 见“牂柯”。
牂牁 引证解释
⒈ 见“牂柯”。
国语词典
牂牁 [zāng kē]
⒈ 船只停泊时用以系绳的木桩。清·李斗也作「牂柯」。
引《扬州画舫录·城南录》:「水有牂牁系舟,陆有木寨系马。」
⒉ 郡名。汉时设置。位于今贵州省旧遵义府以南,至司南、石阡等府,皆其地。
⒊ 河川名。源出贵州惠水县西北乱山中,流经广西入广东为西江。
牂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夜郎释义:中国古族名和古国名。 战国至汉时主要分布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及云南东北部、四川南部。经营农业。已进入奴隶制社会。汉武帝时,大臣唐蒙上书武帝修治夜郎道路,用夜郎精兵征服南越,元鼎6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破南越后置牂牁郡,封夜郎侯为王,授王印夜郎滇池。--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 2.
牂柯释义:亦作“牂牁”。 船只停泊时用以系缆绳的木桩。
- 3.
疆壤释义:地域。 《晋书·地理志上》:“益州 ……《春秋元命包》云:‘参伐流为 益州,益之为言阨也。’言其所在之地险阨也,亦曰疆壤益大,故以名焉。”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汉武帝 元朔 二年,改 梁 曰 益州,以新启 犍为、牂牁、越嶲,州之疆壤益广,故称 益 云。”
- 4.
西南夷释义:汉 时对分布在今 甘肃 南部、四川 西部、南部和 云南、贵州 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总称。 汉武帝 元光 五年至 汉明帝 永平 十二年(公元前130--公元69年),于其地置 犍为、牂牁、越嶲、沉黎、武都、汶山、益州 和 永昌 等八郡。《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 夜郎、滇,受王印。”《后汉书·西南夷传》:“西南夷在 蜀郡 徼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