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选 [kǎo xuǎn]
1. 通过考查或考试选用人员。
考选 引证解释
⒈ 通过考查或考试选用人员。
引《宋史·选举志三》:“及两京皆置敦宗院,院皆置大、小学教授,立考选法,如《熙寧格》出官,所涖长贰或监司有二人任之,乃注授。”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词林·选庶吉士之始》:“今会试后,考选庶吉士,人谓始於 文皇帝 永乐 甲申科。”
《儒林外史》第七回:“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
孙中山 《<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考选本是 中国 始创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却被外国学去,改良之后,成了美制。”
国语词典
考选 [kǎo xuǎn]
⒈ 以考试来鉴别人员能力,作为任用的依据。
引《儒林外史·第七回》:「考选还在明年,你要等除服,所以担误。」
考选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例贡释义:⒈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故称例贡,不算正途。⒉按规定旧例进贡。
- 2.
俸满释义:旧时官吏任职满一定年限后,得依例升调,称为“俸满”。 明 沉德符《野获编·嗤鄙·非类效仕宦》:“近因主上久不考选科道,其俸满应行取同咨到部守候者,充满輦下。”《清会典·吏部七·文选清吏司四》:“京官以歷俸二年为俸满,外官以歷俸三年为俸满,未俸满者不入俸深班推升。”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莆田 林教諭 霈,以 臺湾 俸满北上。”《醒世姻缘传》第五回:“那吏部钦此钦遵,没等那 通州 知州俸满,推陞了 临洮府 同知,将 晁知县 推了 通州 知州。”
- 3.
南北选释义:金 代初期制定的在 辽、宋 降区考选人才的一种临时制度。 《金史·选举志一》:“﹝ 天会 ﹞五年,以 河北、河东 初降,职员多闕,以 辽、宋 之制不同,詔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号为‘南北选’……﹝ 天德 ﹞三年,併南北选为一。”
- 4.
开选释义:指古时开科考选士人。
- 5.
意忌释义:疑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 为人意忌,外宽内深。”王念孙《读书杂志·史记六》:“意忌二字平列,意者疑也……古者谓疑为意。”明 归有光《与沉敬甫书》之一:“考选庶吉士,存老 甚有意,诸公亦争为言,而给事中又题本欲限年,此辈意忌,实违之,俾不通也。”
- 6.
担误释义:贻误,因拖延而误事。元 施惠《一枝花·咏剑》套曲:“则为俺未遂封侯把他久担误。”明 王守仁《传习录》卷上:“其意见正有此病,最能担误人,不可不涤除耳。”《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只是他无家无室,终是我母子担误了他。”《儒林外史》第七回:“考选还在明年,你要等除服,所以担误。”
- 7.
拔士释义:⒈选拔人才。⒉考选士人。谓担任考官。
- 8.
按选释义:考选。
- 9.
挨宿释义:明 代考选庶吉士,原取二十八人以应天文二十八宿,增取一人称挨宿。
- 10.
文柄释义:⒈考选文士的权柄。唐 黄滔《上杨侍郎启》:“伏以侍郎荣司文柄,弘阐至公,歷选滞遗,精求文行。”宋 王谠《唐语林·德行》:“﹝ 崔枢 ﹞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清 赵翼《胡豫堂视学江南相见话旧》诗:“迴翔散地无营竞,十年偏屡持文柄。”⒉评定文章的权威。唐 刘禹锡《祭韩吏部文》:“手持文柄,高视寰海,权衡低昂,瞻我所在。”唐 李贻孙《<欧阳行周文集>序》:“精於理,故言多周详;切於情,故叙事重復,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清 王士禛《古诗选·五言诗凡例》:“固知此道真赏,论定不诬,非可以 东阳(沉约)、
- 11.
校试释义:⒈考较试验。《晋书·律历志上》:“泰始 十年,中书监 荀勖、中书令 张华 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郎 刘秀 等校试,其三具与 杜夔 及 左延年 律法同。”《南史·文学传·祖冲之》:“时有北人 索驭驎 者,亦云能造指南车,高帝 使与 冲之 各造,使於 乐游苑 对共校试。”⒉考选;考试。《新唐书·选举志上》:“凡贡举非其人者、废举者、校试不以实者,皆有罚。”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清 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后十餘年,金公 以内阁学士校试 潮 嘉。”
- 12.
科甲释义:汉唐两代考选官吏后备人员分甲、乙等科,后来因称科举为科甲:科甲出身(清代称考上进士、举人的人为科甲出身)。
- 13.
科第释义:科举制度考选官吏后备人员时,分科录取,每科按成绩排列等第,叫做科第。
- 14.
练勇释义:清 代地方武装团练、乡勇等的统称。 《清史稿·兵志七》:“其考选练勇也,招沿海渔户年壮者充之。”《冷眼观》第二二回:“县官并不临场捉贼,只派了几名练勇,在县署前狠命的通通通放洋砲。”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二章:“因为习惯上所说的乡勇在公事上叫做练勇,组织这种地主武装叫做办团练,所以旗上绣了个斗大的‘练’字。”
- 15.
考择释义:犹考选。
- 16.
考练释义:犹考选。
- 17.
考选释义:通过考查或考试选用人员。《宋史·选举志三》:“及两京皆置敦宗院,院皆置大、小学教授,立考选法,如《熙寧格》出官,所涖长贰或监司有二人任之,乃注授。”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选庶吉士之始》:“今会试后,考选庶吉士,人谓始於 文皇帝 永乐 甲申科。”《儒林外史》第七回:“现今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孙中山《<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考选本是 中国 始创的,可惜那制度不好,却被外国学去,改良之后,成了美制。”
- 18.
考馆释义:明 初翰林院分文翰、文史二馆,故 明 人称由进士考选庶吉士入翰林院为“考馆”,盖当时习语。
- 19.
边俸释义:边地官员的俸禄。明 卢象昇《请改厅官职衔疏》:“每见腹里有司陞迁考选,輒引边俸之例,明乎任边事者最为苦难,其俸期特减於内地也。”《清史稿·选举志五》:“官吏陞转论俸,惟外官视年劳为差,异於京秩。在外有边俸,有腹俸。腹俸之道、府、州、县佐贰、首领官,五年无过失,例得迁擢。边俸异是……边疆水土恶毒,或不俟三年即陞。”清 蒋士铨《桂林霜·幕议》:“似俺管刑名章奏所办的,如復边俸,斥蠧员,弛禁约,兴民利,清盐政,勉劳吏,一一举行。”
- 20.
进士第释义: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