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三教 三教的意思
sānjiào

三教

简体三教
繁体
拼音sān jiào
注音ㄙㄢ ㄐㄧㄠ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ān,(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组词】: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组词】: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jiào jiāo,(1) 指导,训诲。【组词】:教习。教头。教正。教师。教导。管教。请教。教学相长。因材施教。(2) 使,令。【例句】:风能教船走。(3) 指“宗教”。【组词】:教士。教主。教皇。教堂。(4) 姓。(1) 传授。【组词】:教课。你教给我做。

基本含义

三教指佛教、道教和儒教三种主要的宗教信仰。也用来指代各种宗教信仰。

三教的意思

三教 [sān jiào]

1. 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

2. 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4. 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三教 引证解释

⒈ 汉 儒谓 夏 尚忠, 殷 尚敬, 周 尚文,称为“三教”。

汉 班固 《白虎通·三教》:“王者设三教者何…… 夏 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 殷 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 周 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

⒉ 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

汉 徐干 《中论·治学》:“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⒊ 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北史·周本纪下》:“十二月癸巳,集羣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
唐 牛肃 《牛应贞》:“学穷三教,博涉多能。”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三教》:“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穀。’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亦何妨;五穀於世,岂可一日闕哉!’”
鲁迅 《华盖集·补白二》:“佛教初来时便大受排斥,一到理学先生谈禅,和尚做诗的时候,‘三教同源’的机运就成熟了。”


国语词典

三教 [sān jiào]

⒈ 夏代教忠,商代教敬,周代教文,称为「三教」。见汉·班固《白虎通·卷七·三教》 。

⒉ 佛、儒、道三教的合称。


三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教一体释义: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一体:一家。旧时认为三教形式不同,但同是一个本源。
    • 2.
      三教九流释义: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也说九流三教。
    • 3.
      三教释义:⒈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⒉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⒊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 4.
      不定教释义:不定教简介:我国古代佛教大德,在作教相判释时所用之术语。南中三教之一,天台化仪四教之一。
    • 5.
      九流三教释义:见〖三教九流〗。
    • 6.
      九流释义:见〔三教九流〕
    • 7.
      书会释义:⒈宋 元 间说话人、戏曲作者与艺人的行会组织。多设立于 杭州、大都(今 北京市)等大城市,如古杭书会等。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才人。《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一个书会先生看见,就法场上做了一隻曲儿。”《水浒传》第四六回:“后来书会们备知了这件事,拿起笔来,又做了这隻《临江仙》词。”郭沫若《雄鸡集·学习关汉卿并超过关汉卿》:“关汉卿 的不朽剧作,大都是在他的书会朋友们互相讨论修改下写出来的。”⒉乡村的学塾。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餘乡校、家塾、
    • 8.
      仪贤堂释义:南朝 梁武帝 礼贤讲学之处。《梁书·武帝纪中》:“﹝ 天监 六年九月﹞乙亥,改 閲武堂 为 德阳堂,听讼堂 为 仪贤堂。”《梁书·朱异传》:“﹝ 大同 ﹞六年,异 啟於 仪贤堂,奉述 高祖《老子义》,敕许之。及就讲,朝士及道俗听者千餘人,为一时之盛。”宋 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楼台门·仪贤堂》:“梁武帝 谦恭待士。大通 中,有四人来,年七十餘,鶉衣躡履,行丐经年,无人知者,帝召入 仪贤堂,给汤沐,解御服赐之。帝问三教九流及 汉 旧事,了如目前。”
    • 9.
      儒书释义:儒家经籍。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杜预 注:“言 鲁 据 周 礼,不肯答稽首,令 齐、邾 远至。”汉 王充《论衡·讲瑞》:“儒书之文,难以实事。”唐 白居易《三教论衡》:“儒书奥义,既已讨论;释典微言,亦宜发问。”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僧 慧暕 涉猎儒书,而有戒行。”
    • 10.
      哪咤闹海释义:哪吒又作那吒。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相传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一,在天宫任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出生时,左手掌有个“哪”字,右手掌有个“吒”字,所以起名哪吒。他三岁就下海,闯下大祸,踏倒水晶宫,捉住《哪吒闹海》剧照(20张)蛟龙抽筋刮鳞。
    • 11.
      延庆节释义:唐 代以 懿宗 诞辰为延庆节。 唐 高彦休《唐阙史·李可及戏三教》:“﹝ 咸通 中﹞尝因延庆节,緇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 乃儒服险巾,襃衣博带,摄齐以升崇座。”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武宗(唐 武宗)开成 五年,以二月十五日 玄元皇帝 降生日为降圣节,六月十二日皇帝载诞之辰为庆阳节,懿宗 七月四日为延庆节。”
    • 12.
      条汇释义:条目类别。《新唐书·儒学传中·徐坚》:“与 徐彦伯、刘知几、张説 与脩《三教珠英》,时 张昌宗、李嶠 总领,弥年不下笔,坚 与 説 专意撰综,条汇粗立,诸儒因之乃成书。”
    • 13.
      济济楚楚释义:⒈美好貌。犹言漂漂亮亮。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唱呵!好风风韵韵,捻捻腻腻,济济楚楚。”《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韩生 孤馆寂寥,见此美妇,虽然明説是鬼,然行步有影,衣衫有缝,济济楚楚,絶无鬼意。”⒉众多貌。茅盾《大题小解》:“凡个人著作,其‘人物的画廊’虽然公侯将相,市侩娼优,九流三教,济济楚楚,而其实,倘有‘典型人物’,总还是属于作者自己一阶层的为多。”
    • 14.
      灵隐释义:⒈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畔,一名 武林,又名 灵苑,又称 仙居。《太平寰宇记》谓 许由、葛洪 曾隐于此。山最高处曰 北高峰,与 南高峰 号“双峰插云”,为 西湖 十景之一。山东南有 飞来峰,山麓有 灵隐寺。⒉指 灵隐寺。宋 苏轼《游灵隐寺》诗:“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 灵隐 飞来 孤。”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凡佛寺自诸大禪刹,如 灵隐、光孝 等寺……各不下百数所。”参见“灵隐寺”。
    • 15.
      舌辨释义:⒈亦作“舌辩”。唐 宋 时称说书者为舌辨。宋 吴自牧《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説话者谓之舌辨。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⒉口才敏捷。《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 知 修 是个舌辨之士,有心难之。”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金丹说客》:“金丹 者,吾邑诸生也。素以舌辨见称,微有拳勇。”《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九回:“况且 伊紫旒 这个人能言舌辩。在 上海 若干年,上下人等,三教九流,他没有不认得的。”
    • 16.
      蜀中释义:蜀,古国名,为 秦 所灭。有今 四川 省中部地。因泛称 蜀 地为“蜀中”。晋 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建安 十九年,先主 克 蜀。蜀 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饗食三军。”《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修 又问曰:‘蜀 中人物如何?’松 曰:‘……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尽记,岂能尽数。’”清 袁枚《随园随笔·蜀无眉山》:“卭州 牧 杨宏庆 云:‘人称三 苏 为 眉山 苏氏,考之 蜀 中志书,无所谓‘眉山’者。’”
    • 17.
      衙蠹释义:对衙门中贪赃吏役的蔑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里士社士》:“今有司所行多反是,或以摧锄豪富为辞,惟恐殷实之不贫,而市狙衙蠧,则傅以羽翼,令其恣吞良善,不知于圣祖法当何如。”清 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应试 混名 黄臕 李三元,本前 明 重犯,漏网出狱,专养强盗,交结官司,役使衙蠧,盗贼竞输重贿,舖户亦出常例,崇文门 税务自立规条,擅抽课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八章:“这个五十多岁的瘦老头子是 杞县 的老衙蠧,三教九流,人缘很熟。”
    • 18.
      讲耨释义:犹讲治。 治草为耨,借指治学。语本《礼记·礼运》:“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旧唐书·韦渠牟传》:“讲论儒、道、释三教,渠牟 枝词游説,捷口水注;上谓其讲耨有素,听之意动。”
    • 19.
      诬饰释义:虚妄粉饰,虚假不实。 《资治通鉴·汉王莽天凤三年》:“﹝ 莽 ﹞曰:‘夫地有动有震,震者有害,动者不害。《春秋》记地震,《易·繫》坤动;动静辟翕,万物生焉。’其好自诬饰,皆此类也。”明 李贽《与方訒庵书》:“则天地日月昭鉴吾兄,名位不期高而自高,子孙不期盛而自盛矣,非诬饰之词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妇女·假昙阳》:“然和同三教,力摈旁门,语俱具 弇州 侍中,初非诬饰也。”
    • 20.
      赵玄坛释义:神名。 相传其姓 赵 名 朗,字 公明。秦 时得道于 终南山,道教尊为 正一玄坛元帅。其像头戴铁冠,黑面浓须,执铁鞭,骑黑虎。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故旧时各地有玄坛庙,民间奉为财神。《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上首又是一箇黑面的,是 赵玄坛 元帅,身边画着一箇大老虎。”清 乐钧《耳食录·邹忠介公》:“赵玄坛、王灵官 为左右二元帅,轮流值岁。”《市声》第八回:“他家里供了一位神,叫做黑虎 赵玄坛,就是那武财神了。”参阅《三教源流搜神》卷三、清 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八。

三教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教一体释义: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一体:一家。旧时认为三教形式不同,但同是一个本源。
    • 2.
      三教九流释义: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或社会上各种行业。也用来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也说九流三教。
    • 3.
      三教释义:⒈汉儒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为“三教”。⒉指儒家的施教内容,包括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三德”。⒊佛教传入我国后,称儒、道、释为“三教”。
    • 4.
      不定教释义:不定教简介:我国古代佛教大德,在作教相判释时所用之术语。南中三教之一,天台化仪四教之一。
    • 5.
      九流三教释义:见〖三教九流〗。
    • 6.
      九流释义:见〔三教九流〕
    • 7.
      书会释义:⒈宋 元 间说话人、戏曲作者与艺人的行会组织。多设立于 杭州、大都(今 北京市)等大城市,如古杭书会等。参加书会的作者称为才人。《清平山堂话本·简帖和尚》:“一个书会先生看见,就法场上做了一隻曲儿。”《水浒传》第四六回:“后来书会们备知了这件事,拿起笔来,又做了这隻《临江仙》词。”郭沫若《雄鸡集·学习关汉卿并超过关汉卿》:“关汉卿 的不朽剧作,大都是在他的书会朋友们互相讨论修改下写出来的。”⒉乡村的学塾。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都城内外,自有文武两学,宗学、京学、县学之外,其餘乡校、家塾、
    • 8.
      仪贤堂释义:南朝 梁武帝 礼贤讲学之处。《梁书·武帝纪中》:“﹝ 天监 六年九月﹞乙亥,改 閲武堂 为 德阳堂,听讼堂 为 仪贤堂。”《梁书·朱异传》:“﹝ 大同 ﹞六年,异 啟於 仪贤堂,奉述 高祖《老子义》,敕许之。及就讲,朝士及道俗听者千餘人,为一时之盛。”宋 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楼台门·仪贤堂》:“梁武帝 谦恭待士。大通 中,有四人来,年七十餘,鶉衣躡履,行丐经年,无人知者,帝召入 仪贤堂,给汤沐,解御服赐之。帝问三教九流及 汉 旧事,了如目前。”
    • 9.
      儒书释义:儒家经籍。 《左传·哀公二十一年》:“鲁 人之皋,数年不觉,使我高蹈。唯其儒书,以为二国忧。”杜预 注:“言 鲁 据 周 礼,不肯答稽首,令 齐、邾 远至。”汉 王充《论衡·讲瑞》:“儒书之文,难以实事。”唐 白居易《三教论衡》:“儒书奥义,既已讨论;释典微言,亦宜发问。”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二:“僧 慧暕 涉猎儒书,而有戒行。”
    • 10.
      哪咤闹海释义:哪吒又作那吒。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相传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一,在天宫任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出生时,左手掌有个“哪”字,右手掌有个“吒”字,所以起名哪吒。他三岁就下海,闯下大祸,踏倒水晶宫,捉住《哪吒闹海》剧照(20张)蛟龙抽筋刮鳞。
    • 11.
      延庆节释义:唐 代以 懿宗 诞辰为延庆节。 唐 高彦休《唐阙史·李可及戏三教》:“﹝ 咸通 中﹞尝因延庆节,緇黄讲论毕,次及倡优为戏,可及 乃儒服险巾,襃衣博带,摄齐以升崇座。”宋 庄季裕《鸡肋编》卷下:“武宗(唐 武宗)开成 五年,以二月十五日 玄元皇帝 降生日为降圣节,六月十二日皇帝载诞之辰为庆阳节,懿宗 七月四日为延庆节。”
    • 12.
      条汇释义:条目类别。《新唐书·儒学传中·徐坚》:“与 徐彦伯、刘知几、张説 与脩《三教珠英》,时 张昌宗、李嶠 总领,弥年不下笔,坚 与 説 专意撰综,条汇粗立,诸儒因之乃成书。”
    • 13.
      济济楚楚释义:⒈美好貌。犹言漂漂亮亮。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唱呵!好风风韵韵,捻捻腻腻,济济楚楚。”《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韩生 孤馆寂寥,见此美妇,虽然明説是鬼,然行步有影,衣衫有缝,济济楚楚,絶无鬼意。”⒉众多貌。茅盾《大题小解》:“凡个人著作,其‘人物的画廊’虽然公侯将相,市侩娼优,九流三教,济济楚楚,而其实,倘有‘典型人物’,总还是属于作者自己一阶层的为多。”
    • 14.
      灵隐释义:⒈山名。在 浙江省 杭州市 西湖 畔,一名 武林,又名 灵苑,又称 仙居。《太平寰宇记》谓 许由、葛洪 曾隐于此。山最高处曰 北高峰,与 南高峰 号“双峰插云”,为 西湖 十景之一。山东南有 飞来峰,山麓有 灵隐寺。⒉指 灵隐寺。宋 苏轼《游灵隐寺》诗:“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 灵隐 飞来 孤。”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三教外地》:“凡佛寺自诸大禪刹,如 灵隐、光孝 等寺……各不下百数所。”参见“灵隐寺”。
    • 15.
      舌辨释义:⒈亦作“舌辩”。唐 宋 时称说书者为舌辨。宋 吴自牧《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説话者谓之舌辨。虽有四家数,各有门庭。”⒉口才敏捷。《三国演义》第六十回:“松 知 修 是个舌辨之士,有心难之。”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金丹说客》:“金丹 者,吾邑诸生也。素以舌辨见称,微有拳勇。”《近十年之怪现状》第九回:“况且 伊紫旒 这个人能言舌辩。在 上海 若干年,上下人等,三教九流,他没有不认得的。”
    • 16.
      蜀中释义:蜀,古国名,为 秦 所灭。有今 四川 省中部地。因泛称 蜀 地为“蜀中”。晋 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建安 十九年,先主 克 蜀。蜀 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饗食三军。”《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修 又问曰:‘蜀 中人物如何?’松 曰:‘……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尽记,岂能尽数。’”清 袁枚《随园随笔·蜀无眉山》:“卭州 牧 杨宏庆 云:‘人称三 苏 为 眉山 苏氏,考之 蜀 中志书,无所谓‘眉山’者。’”
    • 17.
      衙蠹释义:对衙门中贪赃吏役的蔑称。明 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列朝·里士社士》:“今有司所行多反是,或以摧锄豪富为辞,惟恐殷实之不贫,而市狙衙蠧,则傅以羽翼,令其恣吞良善,不知于圣祖法当何如。”清 赵翼《瓯北诗话·吴梅村诗》:“应试 混名 黄臕 李三元,本前 明 重犯,漏网出狱,专养强盗,交结官司,役使衙蠧,盗贼竞输重贿,舖户亦出常例,崇文门 税务自立规条,擅抽课钱。”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八章:“这个五十多岁的瘦老头子是 杞县 的老衙蠧,三教九流,人缘很熟。”
    • 18.
      讲耨释义:犹讲治。 治草为耨,借指治学。语本《礼记·礼运》:“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旧唐书·韦渠牟传》:“讲论儒、道、释三教,渠牟 枝词游説,捷口水注;上谓其讲耨有素,听之意动。”
    • 19.
      诬饰释义:虚妄粉饰,虚假不实。 《资治通鉴·汉王莽天凤三年》:“﹝ 莽 ﹞曰:‘夫地有动有震,震者有害,动者不害。《春秋》记地震,《易·繫》坤动;动静辟翕,万物生焉。’其好自诬饰,皆此类也。”明 李贽《与方訒庵书》:“则天地日月昭鉴吾兄,名位不期高而自高,子孙不期盛而自盛矣,非诬饰之词也。”明 沉德符《野获编·妇女·假昙阳》:“然和同三教,力摈旁门,语俱具 弇州 侍中,初非诬饰也。”
    • 20.
      赵玄坛释义:神名。 相传其姓 赵 名 朗,字 公明。秦 时得道于 终南山,道教尊为 正一玄坛元帅。其像头戴铁冠,黑面浓须,执铁鞭,骑黑虎。传说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故旧时各地有玄坛庙,民间奉为财神。《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上首又是一箇黑面的,是 赵玄坛 元帅,身边画着一箇大老虎。”清 乐钧《耳食录·邹忠介公》:“赵玄坛、王灵官 为左右二元帅,轮流值岁。”《市声》第八回:“他家里供了一位神,叫做黑虎 赵玄坛,就是那武财神了。”参阅《三教源流搜神》卷三、清 顾张思《土风录》卷十八。

三教造句

1.我是个生意人,三教九流的朋友,我都得罪不起。

2.他费了九流三教,也没举起石狮子。

3.邻家老爷爷在社会上混了几十年,阴阳历法,无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

4.这一带正是龙蛇杂处的聚落,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5.他有很多三教九流的朋友,所以社会上的信息十分灵通。

6.在中国,博通经典,兼晓天文地理三教九流之学的文人每朝每代都数以百计。

7.这个大杂院住纺是三教九流的人物,环境并不单纯。

8.他这几年走遍五湖四海,交游之广,遍及三教九流。

9.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内涵,就是三教九流的诸家学说。

10.我是说,我过去都与三教九流之辈交往。

11.社会上三教九流,无所不有。

12.那个年代得上海黑帮,都是些三教九流的人聚在一起的。

13.金庸小说里的人物大都属三教九流之辈。

14.四海之内,莫非兄弟;三教九流,尽是朋友。

15.你少与社会上那些三教九流往来。

三教(sanjiao)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三教是什么意思 三教读音 怎么读 三教,拼音是sān jiào,三教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三教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