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咎 [yǐn jiù]
1. 把过失归于自己。
例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
引咎辞职。
英[take the blame; hold one self responsible for a mistake;]
引咎 引证解释
⒈ 归过失于自己。
引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会 涛 怖惧,遂自引咎。”
宋 欧阳修 《太尉王公神道碑铭》:“人有谤公於上者,公輒引咎,未尝自辩。”
胡鄂公 《辛亥革命北方实录》:“盖是时 汪兆铭 已到 上海,唐绍仪 已引咎辞职也。”
国语词典
引咎 [yǐn jiù]
⒈ 自己承认有过错。
引《北史·卷一〇·周高祖武帝本纪》:「公卿各引咎自责,其夜澍雨。」
《文明小史·第五回》:「柳知府无可说得,只有深自引咎。」
反诿罪
引咎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亲倚释义:⒈亲近而依附。《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 卑 爰疐 ﹞谋欲藉兵兼并两昆弥。两昆弥畏之,亲倚都护。”颜师古 注:“倚,依附也。”⒉亲信而倚重。《金史·完颜守贞传》:“明昌 三年夏,旱,天子下詔罪己。守贞 惶恐,表乞解职。詔曰:‘卿达机务,朕所亲倚,而引咎求去,其如思助何。’”《明史·金幼孜传》:“使自 瓦剌 来,帝召 幼孜 等傍舆行,言敌中事,亲倚甚。”
- 2.
古法释义:⒈旧法;古代刑法律令。《史记·吴王濞列传》:“今 吴王 前有太子之郄,诈称病不朝,於古法当诛。”宋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邦昌 在古法当诛,今贷与之生足矣。”⒉古代法度规范。《汉书·诸侯王表》:“姗笑三代,盪灭古法。”晋 陶潜《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製。”唐 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楚 僧 怀素 工草书,古法尽能新有餘。”宋 曾巩《宜黄县县学记》:“及三代衰,圣人之制作尽坏,千餘年之间学有存者,亦非古法。”⒊传统的法术或方法。宋 陈师道《五言贺雨》诗:“引咎青章设,为坛古法修。”鲁迅
- 3.
引分释义:⒈引决;自杀。《三国志·吴志·孙晧传》“甘露 元年三月,晧 遣使随 绍 彧 报书”裴松之 注引 晋 张勃《吴录》:“孙峻 使詰 南阳王 和,令其引分。”《旧唐书·韦嗣立传》:“心徒痛其寃酷,口莫能以自明,或受诛夷,或遭窜殛,并甘心引分,赴之如归。”《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十年》:“将军 薄昭 杀 汉 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 不肯。”胡三省 注:“引分,犹言引决也。”⒉犹引咎。唐 韩愈《泷吏》诗:“官不自谨慎,宜即引分往。”
- 4.
引咎辞职释义:“咎”指过失(因疏忽大意而犯的错误),引咎是指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目的在于自责。引咎辞职一般指领导人因自身过失而给工作造成了一定损失或产生了某种不利影响从而主动辞去领导职务的行为,是领导人自我追究过失责任的一种形式。
- 5.
引咎释义:把过错归到自己身上:引咎辞职。咎(jiù):过错。
- 6.
引咎责躬释义: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同“引咎自责”。
- 7.
引谢释义:引咎请罪。
- 8.
归愆释义:犹归过,引咎。
- 9.
怖惧释义:恐惧;惶恐。 汉 赵晔《吴越春秋·句践伐吴外传》:“会 秦 怖惧,逆自引咎,越 乃还军。军入悦乐。”《后汉书·冯异传》:“臣以遭遇,託身圣明,在倾危溷殽之中,尚不敢过差,而况天下平定,上尊下卑,而臣爵位所蒙,巍巍不测乎?诚冀以谨勑,遂自终始。见所示臣章,战慄怖惧。”唐 刘恂《岭表录异》卷下:“鹿走崖岸之上,羣鰐嘷叫其下,鹿怖惧落崖,多为鰐鱼所得,亦物之相摄伏也。”宋 李纲《论使事札子》:“今陛下藉祖宗二百年之基业,纵使未能恢復土宇,岂可不自爱重而怖惧屈服,以貽天下后世之讥哉!”王闿运《陈景雍传》:“景雍
- 10.
愧悦释义:羞愧而悦服。 《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师 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 陈雍州 之责!’是以人皆愧悦。”胡三省 注:“司马师 承父懿之后,大臣未附,引咎责躬,所以愧服天下之心而固其权耳。”
- 11.
持禄保位释义:禄:旧时官吏的薪俸。 为了保持俸禄官位,大臣阿谀奉承,不敢直言进谏。也指大臣有过失不肯引咎辞职。
- 12.
斥讳释义:不避忌讳,直接指陈。 《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天圣五年》:“愿陛下下詔引咎,损太官之膳,避路寝之朝,许士大夫斥讳上闻讥切时病,罢不急之役,省无名之敛,勿崇私恩,更进直道。”
- 13.
毁膳释义:指皇帝在发生灾害或天象变异时,减少膳供,或素食,以表示引咎自责。
- 14.
疵垢释义:⒈瑕斑和污垢。 亦单指污垢。宋 何薳《春渚纪闻·端溪紫蟾蜍砚》:“紫蟾蜍,端溪 石也。无眼正紫色,腹有古篆‘玉溪生山房’五字,藏於 吴兴 陶定 安世 家,云是 李义山 遗砚,其腹疵垢,真数百年物也。”⒉引申为错误,邪恶。《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四年》:“今兹德音,悔过之意不得不深,引咎之辞不得不尽,洗刷疵垢,宣畅鬱堙,使人人各得所欲,则何有不从者乎!”
- 15.
罪己诏释义:帝王引咎自责的诏书。
- 16.
罪己释义:引咎自责。 《左传·庄公十一年》:“禹 汤 罪己,其兴也悖焉。”《旧唐书·代宗纪》:“朕所以驭朽悬旌,坐而待曙,劳怀罪己之念,延想安人之策。”金 王若虚《君事实辨》:“何 高祖 惟知杀人,而曾不罪己也。”
- 17.
脱簪珥释义:取下簪珥等首饰,表示自责请罪。 《史记·外戚世家》:“帝谴责 鉤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汉 刘向《列女传·周宣姜后》:“宣王 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 脱簪珥,待罪於永巷。”亦省作“脱簪”。《资治通鉴·汉武帝征和二年》:“皇后闻之,脱簪请罪。”《明史·左光斗传》:“选侍事先皇无脱簪戒旦之德,於殿下无拊摩养育之恩。”《清史稿·后妃传·世祖孝献皇后》:“及闻 姜后 脱簪事,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 18.
负罪引慝释义:指引咎自责。
- 19.
责躬引咎释义:躬:自身;引咎:承认过失。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 20.
贬引释义:谓引咎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