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书迹 书迹的意思
shū

书迹

简体书迹
繁体書跡
拼音shū jì
注音ㄕㄨ ㄐㄧ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shū,(1) 成本的著作。【组词】: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 信。【组词】:书信。书札。书简。书函。(3) 文件。【组词】:证书。说明书。(4) 写字或写的字。【组词】: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5) 写文章。【组词】:大书特书。罄竹难书。(6) 字体。【组词】:草书。隶书。楷书。(7)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组词】:说书。听书。

jì,(1) 脚印。【组词】:踪迹。足迹。血迹。笔迹。(2) 物体遗留下的印痕。【组词】:印迹。(3) 前人遗留下的事物。【组词】:古迹。实迹。(4) 追寻踪迹。【例句】:“汉求将军急,迹且至臣家”。(5) 据实迹考知。【例句】:“迹汉功臣,亦皆割符世爵”。

基本含义

指书籍的痕迹或书写的痕迹。

书迹的意思

书迹 [shū jì]

1. 见“书迹”。

书迹 引证解释

⒈ 见“书跡”。亦作“书蹟”。笔迹;墨迹。

《晋书·刘超传》:“书跡与帝手笔相类。”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杂艺》:“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唐 白居易 《祭弟文》:“呜呼!词意书跡,无不宛然。”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洛阳 诸佛宫,书跡至多。”


国语词典

书迹 [shū jì]

⒈ 笔迹。

《宋书·卷七·前废帝本纪》:「世祖西巡,子业启参承起居,书迹不谨,上诘让之;子业启事陈谢。」

⒉ 书法作品。

如:「书迹名品薮编」。


书迹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不长进释义:⒈没有进步。南朝 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 徐徐谓曰:‘身与君别多年,君义言了不长进。’”《宋书·前废帝纪》:“子业 启参承起居,书迹不谨,上詰让之。子业 启事陈谢,上又答曰:‘书不长进,此是一条耳。’”⒉多指人行为不端或自甘落后。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一折:“哥哥,这等人不长进。”《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元来那婆子虽数上了三十多个年头,十分的不长进。”
    • 2.
      乌贼契释义:旧时相传行诈之人用墨鱼腹囊中黑液书写的文契。 宋 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上》:“乌贼契,江 东人取乌贼墨书契以紿人财物。书迹如淡墨,逾年自消,唯空纸耳。”参见“乌鰂墨”。参阅 宋 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下·乌贼》。
    • 3.
      吞墨释义:北齐 于正旦劳诸郡上计吏。劳毕,赐纸命陈事宜。书迹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事见 唐 韩鄂《岁华纪丽·元日》。后以为习字之典。
    • 4.
      帖学释义:⒈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⒉以宗尚晋王羲之、王献之以下诸帖的书派,与“碑学”相对。
    • 5.
      晋帖释义:指 晋 人的书迹或其摹本、刻帖。
    • 6.
      澄清堂帖释义:汇刻丛帖。卷数不明。仅传宋拓残本及明翻刻宋残本卷一、卷四、卷十一(宋刻)及卷二、卷五(明刻)。今人考定为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刻。所存以王羲之书迹为多,亦有苏轼书迹。摹刻精良。
    • 7.
      玉疏释义:对别人书迹的美称。
    • 8.
      问慰帖释义:唐 贞观 时,购求前代墨迹很严,除了吊丧问疾书迹,其他都收入内府。这类未入内府的书简流传民间,俗称“问慰帖”。
    • 9.
      鲜于枢释义:元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等,大都(今北京)人,一作渔阳(今天津蓟县)人。官太常寺典簿。工诗。擅书,楷、行、草兼长。尤以草书享名,悬腕用中锋,笔力遒劲。有书迹《透光古镜歌》等存世。著有《困学斋集》、《困学斋杂录》。

书迹(shuj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书迹是什么意思 书迹读音 怎么读 书迹,拼音是shū jì,书迹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书迹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