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绝 [qì jué]
1. 抛弃;不要。
英[forsake;]
弃绝 引证解释
⒈ 断绝;抛弃。
引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含 乃弃絶人事,躬亲侍养,以知名州党。”
唐 杜甫 《垂老别》诗:“弃絶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宋 苏轼 《答李端叔书》:“先蒙惠书,又復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於此,而足下终不弃絶,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
丁玲 《自杀日记》五:“说我脾气坏,难道我学不会那些虚假的技巧,就该被人弃绝吗?”
⒉ 指被抛弃。
引唐 韩愈 《与袁相公书》:“閤下儻引而致之,密加识察,有少不如所言, 愈 为欺罔大君子,便宜得弃絶之罪于门下。”
清 梅曾亮 《复上汪尚书书》:“然则推公之心,其有以卑位自嫌,而不敢自进其説者,固宜得弃絶之罪於大君子,而未离乎卑陋之见者也。”
国语词典
弃绝 [qì jué]
⒈ 唾弃、绝交。
引唐·杜甫〈垂老别〉诗:「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宋·苏轼〈答李端叔书〉:「先蒙惠书,又复懒不即答,顽钝废礼,一至于此,而足下终不弃绝,递中再辱手书,待遇益隆。」
弃绝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摈絶释义:排斥弃绝。
- 2.
絶埃释义:弃绝尘俗。词语出处弃绝尘俗。明 徐渭《赠秦守道》诗:“冰玉山人 本絶埃,西湖 自筑 初阳臺。”
- 3.
絶学释义:⒈弃绝学业。⒉失传的学问。⒊谓造诣独到之学。更多解释弃绝学业。《老子》:“絶学无忧。”《庄子·山木》:“孔子 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絶学捐书。”宋 苏轼《和桃花源》:“躬耕任地力,絶学抱天艺。”失传的学问。《汉书·韦贤传论》:“汉 承亡 秦 絶学之后,祖宗之制,因时制宜。”宋 朱熹《近思录》卷二:“为去圣继絶学,为万世开太平。”清 黄景仁《董子读书台》诗:“广川 绍絶学,命世 伊 吕 儔。”谓造诣独到之学。清 恽敬《<说文解字谐声谱>序》:“若夫成一家之絶学,求前人之坠绪,开后来之精识。”章炳
- 4.
絶理释义:弃绝事理。 絶理造句弃绝事理。《管子·禁藏》:“骄傲侈泰,离度絶理,其唯无祸,福亦不至矣。”《史记·吕太后本纪》:“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 絶理兮託天报仇。”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相胜》:“长幼无礼,大小相虏,并为寇贼,横恣絶理。”《东观汉记·冯衍传》:“然而诸将掳掠,逆伦絶理,杀人父子,妻人妇女。”
- 5.
决舍释义:⒈见“决捨”。⒉亦作“决舍”。弃绝;离弃。唐 韩愈《与崔群书》:“或初不甚知,而与之已密,其后无大恶,因不復决捨。”清 戴名世《汪河发墓志铭》:“垂死而深以恋恋老母、与诸师友不能决捨为恨,尤可悲也。”清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余年来观瀑屡矣,至 峡江寺 而意难决舍,则 飞泉 一亭为之也。”
- 6.
分绝释义:⒈区别;分隔。⒉离弃;弃绝。
- 7.
割恩释义:弃绝私恩。
- 8.
天厌释义:《左传·隐公十一年》:“天而既厌 周 德矣,吾其能与 许 争乎?”《论语·雍也》:“子见 南子,子路 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邢昺 疏:“厌,弃也。”后因以“天厌”谓为上天所厌弃、弃绝。宋 王安石《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诗:“桓温 适自毙,苻坚 方天厌。”
- 9.
弃蔑释义:轻蔑而弃绝。
- 10.
摈绝释义:排斥弃绝。
- 11.
摈落释义:排斥弃绝;落选。
- 12.
断弃释义:⒈见“断弃”。 ⒉亦作“断弃”。弃绝。
- 13.
无相无作释义:⒈佛教语。 指弃绝众相,不事造作。⒉泛指不务空言。
- 14.
昏弃释义:蔑弃,弃绝。昏,通“泯”。
- 15.
欲洁何洁释义:洁:佛家主张的脱离凡俗的“净”。指想弃绝尘世,超脱现实,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也指明明不清白而硬说清白。
- 16.
瑕弃释义:谓因其有瑕疵而弃绝之。
- 17.
绝俗释义:⒈超出世俗;弃绝尘俗。⒉超过寻常。
- 18.
绝埃释义:弃绝尘俗。
- 19.
绝圣弃智释义: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 20.
背故向新释义:弃绝多年的朋友,而同新结识的人来往。指结交朋友不为友谊,只图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