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照会 照会的意思
zhàohuì

照会

简体照会
繁体照會
拼音zhào huì
注音ㄓㄠˋ ㄏㄨㄟˋ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ào,(1) 光线射在物体上。【组词】:日照。照耀。照射。(2) 对着镜子或其他反光的东西看自己或其他人物的影像。【组词】:照镜子。(3) 摄影。【组词】:照相。拍照。(4) 画像或相片。【组词】:小照。写照。(5) 看顾。【组词】:照管。照顾。(6) 按着,依着。【组词】:依照。遵照。照搬。照本宣科。(7) 凭证。【组词】:护照。牌照。执照。(8) 知晓。【组词】:心照不宣。肝胆相照。(9) 通知,通告。【组词】:知照。照会。(10) 对着,向着。【组词】:照壁。照敌人开枪。(11) 查对。【组词】:对照。查照。

huì kuài,(1) 总计。【例句】:会计(①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②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2) 姓。

基本含义

转达消息或通知

照会的意思

照会 [zhào huì]

1. 一国政府把自己对于彼此相关的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

照会各国使馆。

[ present (或deliver, address) a note to (a government); ]

2. 这一性质的外交文件。

[ note; ]

3. 指执照或凭证。

兵头给你照会,送你出境。——《恨海》

[ license; ]

4. 招呼;通知。

我都晓得了,不消你去打照会。

[ notify; ]

5. 吩咐,关照。

队长照会每个人带好行李。

[ tell; ]

照会 引证解释

⒈ 古谓官署间就有关事务行文。

宋 苏轼 《相度准备赈济第一状》:“本司已具上项事件,关牒本路转运提刑司,照会相度施行去讫。”
《前汉书平话》卷上:“令照会领兵三万於 深水口、川泥弯 埋伏,可擒 陈豨。”

⒉ 指官署通知的文件。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三折:“昨日照会来,説有一个新官下马,差人接去了。”
《金瓶梅词话》第六九回:“打听京中考察本示下,看经歷司下照会来不曾。”

⒊ 近代以来谓一国政府就有关事件行文通知另一国政府。

郑观应 《盛世危言·交涉上》:“西律诸书亟宜考订,择其通行者,照会各国,商同外部,彼此盖印颁行,勒为通商交涉则例。”

⒋ 指外交往来的文件。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公牍>序》:“大臣出使,有详文照会者,盖以此国使臣告彼国外部大臣之辞,亦即两国相告之辞也。”

⒌ 指执照或凭证。

《恨海》第七回:“你这里有什么贵重东西?要到那里去?你説了,兵头给你照会,送你出境。”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巡捕﹞向拉不到客的车夫的头上敲了一棒,撕下他车上的照会。”

⒍ 参照;对勘。

《宋史·河渠志三》:“访闻先朝水官 孙民先、元祐 六年水官 贾种民 各有《河议》,乞取索照会。”

⒎ 犹招呼;通知。

《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我都晓得了,不消你去打照会。”
郭沫若 《孔雀胆》第四幕:“国王说过总得要等公主来了才敬香,就请公主走进去打个照会。”

⒏ 理会;明白。

《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匡超人 递个眼色与他,那童生是照会定了的。”
《西湖佳话·三生石迹》:“这孩子只会啼哭,再不肯住,不知为甚缘故。 李源 心下虽是照会,却疑惑道:‘ 圆师 别时,约我以笑,这个啼哭却为甚么?’”


国语词典

照会 [zhào huì]

⒈ 通知、知会。

《儒林外史·第一九回》:「匡超人递个眼色与他,那童生是照会定了的,使不归号,悄悄站在黑影里。」

⒉ 核对审察。

《宋史·卷九三·河渠志三》:「访闻先朝水官孙民先,元祐六年水官贾种民各有河议,乞取索照会。」

⒊ 执照、凭证。

《恨海·第七回》:「你这里有甚么贵重东西?要到那里去?你说了,兵头给你照会,送你出境。」

⒋ 察照知会。指外交部对外国使节,或是各省长官对外国领事所递交的一种外交文书。亦即一国政府将彼此相关的某一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


照会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副本释义:⒈著作原稿以外的誊录本:《永乐大典》副本。⒉藏书中一种书有数本,一本为正本,其余的为副本。⒊文件正本以外的其他本:照会的副本。
    • 2.
      友睦释义:友爱和睦。 《南史·傅昭传》:“兄弟友睦,修身励行,非礼不动。”清 奕訢《照会蒲安臣癸亥年六月初八日》:“凡有外国商船无论上江下江,均不得在 金陵 水面停泊……以全友睦之谊。”
    • 3.
      备忘录释义:⒈一种外交文书。其内容通常是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详细说明和据此提出的论点或辩驳。格式不像照会那样正式。外交会谈的一方,为了使自己所作的口头陈述明确或不致引起误解而在会谈末了当面交给另一方的书面纪要,也是一种备忘录。⒉随时记载、帮助记忆的笔记本。
    • 4.
      宽护释义:宽恕庇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李春发莫仕暌照会》:“倘本囯顽兵违约滋事,希即交送惩治,决不宽护。”
    • 5.
      换文释义:两国政府或政府部门间互相交换的载有双方达成协议内容的照会。 换文可以用来补充某项条约,也可以单独用来确认就某项具体问题达成的协议,如建立外交关系的换文、关于承认商标或商标注册问题的换文等。
    • 6.
      本年释义:该年,这一年。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莅任·清查之法》:“其里书攒造本年实徵,亦遵照会计核定。”
    • 7.
      照会释义:⒈国家间外交往来的一种文书。 用以表明立场、态度,或通知事项等。由外交部长(副部长)、外交代表出面用第一人称写成并签名的叫正式照会;由发出照会的机关(外交部或大使馆等)出面,用第三人称写成盖机关印章而不签名的叫普通照会;同时送致几个国家的照会,叫通知照会。⒉发出照会。
    • 8.
      节略释义:⒈概要;摘要:讲演稿的节略。 ⒉省略:文章的后一部分节略了。⒊外交文书的一种,用来说明事实、证据或有关法律的问题,不签字也不用印,重要性次于照会。
    • 9.
      覆照释义:⒈外交文书的一种。为乙方对甲方照会的覆文。⒉答复对方的照会。
    • 10.
      说帖释义:⒈便柬;便帖。 《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你写个説帖来,幸得他后日还有一席酒在这里,等我抵面和他説又好説些。”《儒林外史》第四四回:“杜少卿写説帖,请这两人来陪表兄。”《痛史》第二回:“巫忠点了点头。⒉条陈、建议书一类的文书。《官场现形记》第五七回:“拿白摺子写了説帖,派管家当堂呈递。”《老残游记》第三回:“至於其中曲折,亦非倾盖之间所能尽的,容慢慢的做个説帖呈出览了。”《光明日报》27:“不过李时珍连续给皇帝上了两次‘说帖’(群众来信),都被太医院扣压了,好像石沉大海,消息全无。”⒊外交照会。⒋告示
    • 11.
      账户释义:按照会计对象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据以在账簿中设户,并估算其数量变化情况的形式。
    • 12.
      麻制释义:唐 宋 委任宰执大臣的诏命。因写在白麻纸上,故称。唐 康骈《剧谈录·刘相国宅》:“是时 昇道 郑相国 在内庭,夜草麻制。”宋 曾巩《英宗实录院申请札子》:“乞下中书编机房,合要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除改麻制文字照会。”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至 唐 置翰林学士,以文章侍从,而本朝因之。翰林学士司麻制、批答等,为内制。中书舍人六员,分房行词,为外制。”

照会(zhaohu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照会是什么意思 照会读音 怎么读 照会,拼音是zhào huì,照会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照会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