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仪 [shī yí]
1. 指仪容礼节上有疏失。
例我怕喝醉了在人家面前失仪。
英[discourteous;]
失仪 引证解释
⒈ 不符合礼节仪式;没有礼貌。
引《南齐书·谢超宗传》:“﹝ 超宗 ﹞以失仪出为 南郡王 中军司马。”
《西游记》第八五回:“主公,望赦臣等失仪之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二月二十日》:“此次礼节务使西人容易成礼,不致失仪,断不强以万不能行之事。”
国语词典
失仪 [shī yí]
⒈ 礼貌或仪态上有所疏失。
引《南齐书·卷三六·谢超宗传》:「为人仗才使酒,多所陵忽,……以失仪出为南郡王中军司马。」
《西游记·第八五回》:「主公,望赦臣等失仪之罪!」
近失礼
反多礼
失仪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指释义:犹举止,行动。《北齐书·崔瞻传》:“吏部尚书 尉瑾 性褊急,以 瞻 举指舒缓,曹务繁剧,遂附驛奏闻,因而被代。”《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十四年》:“阴后 短小,举指时失仪。”
- 2.
合门使释义:官名。 唐 末、五代 有閤门使,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大宴引赞,引接亲王宰相百僚藩国朝见,纠弹失仪。五代 以来,多以处武臣。宋 置东、西上閤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多以处外戚勋贵。绍兴 五年,诏右武大夫以上并称知閤门事,官未至者称同知閤门事,在知閤门之下。参阅《宋史·职官志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
- 3.
巡使释义:官名。祭祀朝会时,掌察百官、正仪法、纠违失。例以御史充之。《宋史·职官志四》:“凡祭祀朝会,则率其属正百官之班序。咸平 四年,以御史二人充左右巡使,分纠不如法者。文官,右巡主之,武官,左巡主之;分其职掌,纠其违失,常参班簿、禄料、假告皆主之。”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十:“余为郎官时,尝遇视朔过殿。有御史为巡使者,法当独立於殿庭之南,北向,以察百官失仪。”
- 4.
引服释义:亦作“引伏”。认罪,服罪。《魏书·樊子鹄传》:“太山 太守 彭穆 参候失仪,子鵠 责让 穆,并数其罪状,穆 皆引伏。”《资治通鉴·晋穆帝升平二年》:“掠治日急,垂 愍之,私使人谓 段氏 曰:‘人生会当一死,何堪楚毒如此!不若引服。’”《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元年》:“置对,无一语罣人,惟自引伏。”明 马愈《马氏日抄·徐尚书》:“有富室某併其乡某甲田产,诬以人命,甲不胜拷掠,自引服。”
- 5.
慢易释义:⒈怠忽;轻慢。 《管子·内业》:“思索生知,慢易生忧。”《史记·张耳陈馀列传》:“高祖 从 平城 过 赵,赵王 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壻礼。高祖 箕踞詈,甚慢易之。”唐 李复言《续玄怪录·张庾》:“不告掌人,遂欲张乐,得无慢易乎?”宋 范仲淹《与忠宣公书》:“三郎 不得慢易,勤学,勤学。”《清史稿·礼志一》:“康熙 二十年,以喧语失仪,諭诫陪祀官毋慢易。”⒉舒缓和平。《礼记·乐记》:“是故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嘽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
- 6.
月杖释义:亦作“月仗”。 中国 古代马球运动中的击球用具。球棍长数尺,头端形如偃月,故名。也称球杖、鞠杖。唐 鱼玄机《打毬作》诗:“坚圆浄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明 杨慎《咏史》:“月仗云门五彩毬,御前争睹最先筹。”《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辽 主好击毬,尝与大臣分朋击鞠,諫议大夫 马得臣 上疏諫曰:‘……若贪月杖,误拂天衣,臣实失仪,君又难责。’”参阅《金史·礼志八》。
- 7.
监看释义:⒈监视看守。《水浒传》第七三回:“奴家昼夜泪雨成行,要寻死处,被他监看得紧。”⒉监督察看。《水浒传》第一一九回:“当时 宋江 等众将监看烧毁已了,引军都来洞口屯驻。”《野叟曝言》第十六回:“﹝ 鸞吹 ﹞裡裡外外监看着收拾料理一番,已是点灯时候。”《清文献通考·王礼三》:“雍正 二年三月,遣侍卫四人监察朝班。凡常朝日,遣侍卫四人监看,如有坐立越班,跪拜失仪,御史指示侍卫,即指名拿参,交刑部治罪。”
- 8.
荒醉释义:沉湎于酒。《晋书·周顗传》:“顗 荒醉失仪,復为有司所奏。”南朝 梁武帝《凡百箴》:“勿恃尔尊,骄慢淫昏;勿谓尔贵,长夜荒醉。”唐 皮日休《<酒箴>序》:“﹝ 皮子 ﹞终年荒醉,自戏曰醉士。”
- 9.
閤门使释义:官名。唐 末、五代 有閤门使,掌供奉乘舆,朝会游幸,大宴引赞,引接亲王宰相百僚藩国朝见,纠弹失仪。五代 以来,多以处武臣。宋 置东、西上閤门使各三人,副使各二人,多以处外戚勋贵。绍兴 五年,诏右武大夫以上并称知閤门事,官未至者称同知閤门事,在知閤门之下。参阅《宋史·职官志六》、《文献通考·职官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