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挟持 挟持的意思
xiéchí

挟持

简体挟持
繁体挾持
拼音xié chí
注音ㄒㄧㄝˊ ㄔˊ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jiā xié, ◎ 古同“夹”,从物体两边钳住。

chí,(1) 拿着,握住。【组词】:持笔。持枪。持牢(把稳)。(2) 遵守不变。【组词】:坚持。持久。持操(保持节操)。持之以恒。(3) 主张,掌管。【组词】:主持。持平。持国。持重。持之有故(立论有根据)。(4) 对待,处理。【例句】:持身(对待自己)。持盈。持胜。(5) 扶助。【组词】:支持。撑持。

基本含义

以武力或威胁手段控制他人,强迫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挟持的意思

挟持 [xié chí]

1. 从两旁抓住或架住被捉住的人。

[ seize sb.on both sides by the arms; ]

2. 倚仗权势或抓住别人的弱点,强使其服从。

[ coerce; force sb.to submit hold sb.under duress; ]

挟持 引证解释

⒈ 犹倚仗。

《史记·商君列传论》:“跡其欲干 孝公 以帝王术,挟持浮説,非其质矣。”
清 谭嗣同 《仁学》二八:“﹝为 荀 学者﹞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一 孔 教以制天下。”
章炳麟 《正仇满论》:“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

⒉ 抱持(志向才能等)。

宋 苏轼 《答许状元启》:“伏以贤俊之士,固将有以挟持,富贵之来,岂能为之损益。”

⒊ 从两旁架住。

《汉书·萧望之传》:“吏民当见者,露索去刀兵,两吏挟持。”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子椒 与 靳尚 二人上前挟持 屈原。”

⒋ 握持。

《三国志·吴志·甘宁传》:“挟持弓弩,负毦带铃。”

⒌ 控制;用威力强制对方顺从。

宋 苏辙 《历代论二·邓禹》:“听 禹 坚守北道时出挠之,而使别将挟持其东。”
清 陆继辂 《建阳知县陆费君墓志铭》:“下者操行不谨,为宵小所挟持。”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他向部队的首长说附近几个渡口船太小,恐怕一夜渡不完; 王村 的船大,可是维持区,要是把维持会的人挟持住,夜里可以在那里摆渡。”


国语词典

挟持 [xié chí]

⒈ 用威力迫使对方屈服。宋·苏辙〈历代论二·邓禹〉:「听禹坚守北道时出挠之,而使别将挟持其东。」也作「胁制」。

⒉ 从两旁架住、握住。

《三国演义·第一〇回》:「忽见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

⒊ 抱负。

宋·苏轼〈留侯论〉:「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挟持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胁持释义:挟持。
    • 2.
      要挟释义:利用对方的弱点,仗恃自己的势力,强迫对方答应自己的要求。 挟(xié)。
    • 3.
      钳制释义:用强力限制,使不能自由行动:钳制言论。 钳制住敌人的兵力。

挟持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习读释义:学习诵读。语出《公羊传·定公元年》:“定哀 多微辞,主人习其读而问其传,则未知己之有罪焉耳。”何休 注:“读谓经,传谓训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弘农 董遇 等亦歷注经传”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魏略》:“﹝ 董遇 ﹞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閒习读。”《太平广记》卷五三引 唐 谷神子《博异志·杨真伯》:“中秋夜习读次,可二更已来,忽有人扣学窗牖间,真伯 滛於典籍不知也。”
    • 2.
      六州铁释义:《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三年》载,罗绍威 为 天雄 节度使,辖 魏 博 六州四十三县。罗 以 魏 博 自 田承嗣 时所置牙军五千人,挟持军帅,骄横难制,乃阴借 朱全忠 军十万入 魏 博,尽杀牙兵。半年中 罗绍威 供应军需,耗费不赀;虽剪除骄兵,但亦自此衰弱。“绍威 悔之,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以“六州铁”为铸成大错之典。
    • 3.
      刑劫释义:谓滥用刑罚。 刑,刑罚;劫,挟持。
    • 4.
      劫执释义:犹劫持,挟持。
    • 5.
      劫弑释义:挟持、杀害君主。《韩非子·难一》:“主有术,两用不为患;无术,两用则争事而外市,一则专制而劫弑。”汉 王充《论衡·实知》:“太公 治 齐,周公 睹其后世当有劫弑之祸。”
    • 6.
      劫恐释义:挟持恫吓。
    • 7.
      劫持释义:挟持,用武力强迫对方服从。
    • 8.
      劫质释义:⒈谓挟持人以为人质。⒉指被挟持的人质。
    • 9.
      宋人酤酒释义:这则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末期的《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由卖酒的浅显事物而推论出治国的高深道理,用恶犬、猛狗来比喻那些伤害忠臣、阻挡忠谏的佞臣、权奸,指出正是这些邪恶小人蒙蔽、挟持了君主,使他们听不见治国的良策,亲近不了敬献忠言的贤臣。
    • 10.
      己巳之变释义:也称土木之变。指 明 英宗 被 瓦剌 俘于 土木堡 事件。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瓦剌 贵族 也先 率兵攻 明。宦官 王振 挟持 英宗 统兵五十万亲征,至 大同,闻前方小败,即惊慌后撤,行军至 土木堡(今 河北 怀来县 东)被敌军追及,仓猝应战,死伤过半,英宗 被俘,王振 也为乱军所杀。因这一年是己巳年,故名。《明史·张钦传》:“英宗 不听大臣言,六师远驾,遂成己巳之变。”参见“土木之变”。
    • 11.
      引持释义:挟持,拉下。
    • 12.
      拥主释义:挟持君主。
    • 13.
      挟主行令释义:挟持君主,发布命令。同“挟天子以令诸侯”。
    • 14.
      挟山超海释义: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 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
    • 15.
      挟而不服释义:被挟持而不屈服。
    • 16.
      排沮释义:排斥抑制。宋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明 薛蕙《从军行》:“赏格多排沮,谤书仍负累。”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殷忧内结,智计外发,知非变法,无以交通外人得其欢心,非交通外人得其欢心,无以挟持重势而排沮太后之权力。”
    • 17.
      搂伐释义:拉拢、挟持他国一起征伐。 语出《孟子·告子下》:“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清 鲁一同《秦论》:“小国困诛求,大国倦搂伐。”清 薛福成《<出使四国日记>跋》:“拟以 春秋 搂伐而亦重同盟,方之 战国 纵横而未闻游説。”
    • 18.
      朋比释义:⒈阿附;勾结。《新唐书·选举志上》:“向闻 杨虞卿 兄弟朋比贵势,妨平进之路。”《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按 詵 受国厚恩,列在近戚,而朋比匪人,志趋如此,原情议罪,实不容诛。”章炳麟《五无论》:“及设议院,而选充议士者,大氐出于豪家,名为人民代表,其实依附政党,与官吏相朋比,挟持门户之见,则所计不在民生利病,惟便于私党之为。”⒉结成私党。《新唐书·李绛传》:“趋利之人,常为朋比,同其私也。”《明史·张璁传》:“帝果疑诸臣朋比,乃命 璁 署都察院……覆讞,尽反其狱,倾诸异己者。”《清史稿·高宗纪一
    • 19.
      杯羹之让释义:指受人挟持,惹人讥诮。
    • 20.
      架落释义:犹挟持,支使。

挟持(xiec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挟持是什么意思 挟持读音 怎么读 挟持,拼音是xié chí,挟持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挟持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