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万流释义:⒈众多的水流。 晋 潘岳《沧海赋》:“群溪俱息,万流来同。”元 夏文彦《图绘宝鉴·宋·曹仁希》:“善画水,为惊涛怒浪,万流曲折。”叶圣陶《倪焕之》二十:“各地青年都往都市里跑,即使有顽强的阻力,也不惜忍受最大的牺牲,务必达到万流归海的目的。”⒉万民。《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庶士倾风,万流仰镜。”李周翰 注:“言众士万人皆倾慕其风,仰之以为鉴镜。”
- 2.
上丁释义: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郑玄 注:“为将饗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孔颖达 疏:“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自 唐 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 孔子 的日子。唐 刘禹锡《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四海郡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 孔子 庙,其礼不应于古,且非 孔子 意也。”《清史稿·选举二》:“太后、皇上万寿节,至圣先师 孔子 诞日,春、秋上丁释奠,
- 3.
上戊释义:⒈农历每月上旬之戊日。 唐 刘餗《隋唐嘉话》卷下:“﹝ 开元 ﹞十九年夏,詔京都置 太公 庙於 孔子 庙之西,以秋春仲月上戊日致祭。”《宋史·礼志一》:“春秋二仲,上丁释奠 文宣王,上戊释奠 武成王。”⒉王莽 所作历法名。《汉书·王莽传下》:“其且开天下山泽之防,诸能采取山泽之物而顺月令者,其恣听之,勿令出税。至 地皇 三十年如故,是 王光 上戊之六年也。”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戊,土也,莽 所作历名。”
- 4.
具瞻释义:⒈谓为众人所瞻望。语出《诗·小雅·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毛传:“具,俱;瞻,视。”郑玄笺:“此言尹氏汝居三公之位,天下之民俱视汝之所为。”《三国志·魏志·高柔传》:“今公辅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宋周必大《二志堂诗话·辨欧阳公释奠诗》:“宰相者,人臣极位,天下具瞻,非有清望大功,不容轻授。”明李贽《答耿中丞》:“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⒉指宰辅重臣。
- 5.
南雍释义:亦作“南廱”。 明 代称设在 南京 的国子监。雍,辟雍,古之大学。明 吴节 撰有《南廱志》十八卷,后 黄佐 增损成二十四卷。明 周子义《<何大复先生集>序》:“侍御谓南雍故藏书府,四方人士游览者众,是集永足以风,盍刻而藏旃!”《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孙富 ﹞年方二十,也是南雍中朋友。”清 钱谦益《太子太保礼部尚书王文肃公行状》:“先侍郎与故相 华亭 公之父卒业南雍,皆被赏识。”清 孔尚任《桃花扇·鬨丁》:“捧爵帛,香芹早荐。列班联,敬陪南雍释奠。”
- 6.
司分释义:⒈历正的属官,专司春分、秋分。《左传·昭公十七年》:“玄鸟氏,司分者也。”杜预 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孔颖达 疏:“此鸟以春分来,秋分去,故以名官,使之主二分。”⒉泛指历法官。《文选·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正殿虚筵,司分简日。”刘良 注:“司分,主历之官也。”⒊谓由历法官颁布节气。唐 王諲《南至云物赋》:“北风戒节,南至司分。”
- 7.
国干释义:国家之主干,治国之本。《左传·襄公三十年》:“子駟氏 欲攻 子产,子皮 怒之曰:‘礼,国之干也。杀有礼,祸莫大焉。’”南朝 齐 王俭《侍皇太子释奠宴》诗:“礼惟国干,义实民端。身由业澡,世以教安。”
- 8.
定令释义:⒈制定法令。《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定令,令驃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文选·班固<公孙弘传赞>》:“定令则 赵禹、张汤,文章则 司马迁、相如。”李善 注引《汉书》:“张汤 迁太中大夫与 赵禹 共定诸律令。”⒉固定成文的法令。《魏书·世祖纪》:“上无定令,民知何从?”《新唐书·刘子玄传》:“皇太子将释奠国学,有司具仪:从臣著衣冠,乘马。太子从之,因著为定令。”《宋史·职官志十》:“又有年及七十,耄昏不堪牧养而不肯自陈宫观者,復申明旧法,著为定令以律之。”
- 9.
昌阜释义:强大兴盛。《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韩 氏其昌阜於 晋 乎!”杜预 注:“阜,大也。”晋 潘尼《释奠颂》:“纯嘏自 晋,永世昌阜。”
- 10.
智効释义:亦作“智效”。智能足以担当;以智能效力。语出《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晋 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八》:“虽智効一官,功覆一簣,亦才力之所会也。”南朝 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徒愧微冥,终谢智效。”《文选·王俭<褚渊碑文>》:“恪居官次,智效惟穆。”李善 注:“《庄子》曰:‘智效一官。’”效,一本作“効”。
- 11.
献熟释义:供奉煮熟的祭品。《旧唐书·代宗纪》:“八月丁亥,国子监释奠復用牲牢。上元 二年,詔诸祠献熟,至是 鱼朝恩 请復旧制。”《旧唐书·礼仪志四》:“圆丘方泽,依恒存一太牢。皇庙诸祠,临时献熟。”
- 12.
皂纱释义:亦作“皁纱”。黑色的纱。《晋书·舆服志》:“其释奠先圣,则皂纱袍,絳缘中衣。”《北史·周纪下·高祖》:“甲戌,初服常冠,以皂纱为之,加簪而不施缨导。”宋 王禹偁《道服》诗:“楮符布褐皁纱巾,曾奉西垣寓直人。”《金史·舆服志下》:“年老者以皁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鈿於上,谓之玉逍遥。”《水浒传》第八回:“当时 董超 便和酒保径到阁儿内看时,见坐着一个人,头戴顶万字头巾,身穿领皂纱背子。”
- 13.
相仪释义:⒈赞礼;司仪。 《左传·昭公七年》:“公如 楚,郑伯 劳于 师之梁。孟僖子 为介,不能相仪。”《文选·张衡<东京赋>》:“伯夷 起而相仪,后夔 坐而为工。”薛综 注:“伯夷,唐 虞 时明礼仪之官也。”南朝 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六官眡命,九宾相仪。”⒉容貌仪态。《太平广记》卷二三二引 五代 范资《玉堂闲语》:“炉顶上有一僊人,戴远游之冠,着云霞之衣,相仪端妙。”
- 14.
祀典释义:⒈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非是,不在祀典。”南朝 宋 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宋 苏轼《奏乞封太白山神状》:“伏见当府 郿县 太白山,雄镇一方,载在祀典。”⒉祭祀的仪礼。南朝 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敬躬祀典,告奠圣灵。”唐 陈羽《明水赋》:“神灵是享,祀典攸传。”清 叶廷琯《吹网录·元氏封龙山颂》:“元氏 在 后汉 为 常山 相治,故相与长史,得为境内之山陈请祀典。”《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八回:“须知我是
- 15.
舍奠释义:释奠。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谓陈设酒食以祭祀。舍奠之礼,古时用于朝会、庙社、山川、征伐和学宫中祭先圣先师诸事。学宫中春夏秋冬四时有定期的舍奠。此外,始立学宫必舍奠;出征执有罪而返,亦舍奠于学宫。舍,通“释”。
- 16.
茅缩释义:用茅草滤酒。 也指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语本《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古代祭祀时将酒自茅束上浇下,糟留茅中,酒汁自茅束渗透下流,像神饮之。唐 于邵《释奠武成王乐章·亚献终献》:“茅缩可致,神歆载融。”宋 苏轼《江涨用过韵》:“江流儻席卷,社酒期茅缩。”
- 17.
袭吉释义:重得吉兆。 谓吉事相因。《左传·哀公十年》:“赵孟 曰:‘吾卜於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行也’。”杜预 注:“袭,重也。”南朝 宋 颜延之《皇太子释奠会作》诗:“献终袭吉,即宫广讌。”唐 柳宗元《故温县主簿韩君墓志铭》:“又十有二日,龟策袭吉,祔于 咸阳 洪瀆原 先人之墓,礼也。”集注引 孙汝听 曰:“袭,因也。谓龟筮皆吉。”参见“习吉”。
- 18.
襕带释义:穿襴衫,系革带。古代士大夫的服饰。《元史·祭祀志五》:“至元 十年三月,中书省命春秋释奠,执事官各公服如其品,陪位诸儒襴带唐巾行礼。”参见“襴衫”。
- 19.
让齿释义:对年长者谦让。齿,年龄。晋 潘尼《释奠颂》:“遵道让齿,降心下问。”清 顾炎武《过李子德》诗:“及门初拜母,让齿忝为兄。”清 唐孙华《送同年范国雯出守延平》诗:“让齿肩随赖有君,少俊风流羡裠屐。”
- 20.
讲经释义:⒈讲说儒家经义。《晋书·礼志下》:“魏 正始 中,齐王 每讲经遍,輒使太常释奠先圣先师於辟雍,弗躬亲。”《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帝幸太学观释菜,命 颖达 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詔褒美。”清 黄宗羲《陈夔献墓志铭》:“於嗟 夔献,立会讲经,十年之后,人物峥嶸。”⒉讲说佛教经典。旧日法会讲经,以繁复的仪式开始,而后由都讲唱经题和经文,讲师讲说经义。后来的俗讲仍沿用此一程式,发展为变文,始由一人讲唱。《正法华经·安行品》:“佛语傅首曰:‘菩萨先处二法乃应讲经:一曰威仪,二曰礼节。’”北魏 杨衒之《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