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典 [shì diǎn]
1. 治事的规章。
2. 专门辑集有关礼制事件的类书。《明史·艺文志三》有徐袍着《事典考略》六卷。
4. 典故之一类。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
事典 引证解释
⒈ 治事的规章。
引《周礼·天官·大宰》:“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
《左传·文公六年》:“宣子(赵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
杜预 注:“典,常也。”
唐 苏頲 《命姚崇等北伐制》:“入敷事典,省阁称其闲练;出综条察,吏人畏其严明。”
⒉ 专门辑集有关礼制事件的类书。 《明史·艺文志三》有 徐袍 著《事典考略》六卷。
⒊ 典故之一类。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
事典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争如释义:⒈怎么比得上。前蜀 韦庄《夏口行》诗:“双双得伴争如雁?一一归巢却羡鵶。”《秦併六国平话》卷上:“龙虎未能争社稷,争如两个上将军?”元 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争如我盖间茅屋临幽涧,披片麻衣坐法坛?”⒉犹怎奈。唐 骆浚《题度支杂事典庭中柏树》诗:“争如燕雀偏巢此,却是鸳鸯不得栖。”宋 晏几道《临江仙》词:“争如南陌上,占取一年春。”⒊犹不如。宋 辛弃疾《婆罗门引》词:“争如不见;才相见、便有别离时。”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譬如往日害相思,争如今夜悬梁自尽,也胜他时憔悴死。”《三国演义》第十
- 2.
事典释义:指辑录某方面事物的工具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年成就事典》。
- 3.
六典释义:⒈谓古代六方面的治国之法。《周礼·天官·大宰》:“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詰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文选·张衡<东京赋>》:“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薛综 注:“言所以立两观者,欲表明六典旧章之法。”唐 褚亮《祭方丘乐章·肃和》:“九宫肃列,六典相仪。”⒉隋 宫廷中的女官
- 4.
出滞淹释义:谓使民间的贤能之人出来做官,发挥作用。《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洿,本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杜预 注:“拔贤能也。”
- 5.
常法释义:⒈固定的法律、制度。《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秩礼,续常职,出滞淹。既成,以授大傅 阳子 与大师 贾佗,使行诸 晋国,以为常法。”《韩非子·饰邪》:“家有常业,虽飢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魏书·刑罚志》:“诸在议请之外,可悉依常法。”⒉通例;通常的原则。宋 秦观《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岂非事方急则宜有异谋,军既孤则难拘常法。”章炳麟《文学说例》:“是皆取声类相同,而义则大异,其名实譌变,不可以故训常法限之也。”⒊谓长久之计。《醒世恒言·大
- 6.
旧洿释义:亦作“旧污”。 陈垢。引申为旧时不良的政治和习俗。《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治旧洿。”杜预 注:“治理洿秽。”孔颖达 疏:“法有不便於民,事有不利於国,是为政之洿秽也。”陆德明 释文:“洿,本又作污,同。”唐 裴度《黄目樽赋》:“动明酌而曼醁腾光,澄旧污而圆规纳照。”元 郝经《开平新宫》诗:“雷雨施庞泽,乾坤洗旧污。”
- 7.
梨云梦释义:指梦境。 用 唐 王建 梦见梨花云事典。
- 8.
梨云释义:⒈指梨花。 ⒉指梨花云。用唐王建梦见梨花云事典。
- 9.
法罪释义:刑罚律令。《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孔颖达 疏:“正法罪者,準所犯轻重,豫为之法,使在后依用之也。”
- 10.
狱刑释义:犹刑罚;讼案。 《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一本作“刑狱”。《吕氏春秋·季秋》:“﹝季秋之月﹞乃趣狱刑,无留有罪。”《汉书·刑法志》:“原狱刑所以蕃若此者,礼教不立,刑法不明……狱豻不平之所致也。”
- 11.
语典释义:⒈即语法。 ⒉典故之一类。指诗文中引用的有出典的语词。相对于“事典”而言。参见“事典”。
- 12.
质要释义:古代买卖货物的券契。亦泛指券契。《左传·文公六年》:“宣子 於是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杜预 注:“质要,券契也。”孔颖达 疏:“由质要者,谓断争财之狱,用券契正定之也。”《后汉书·马融传》:“由质要之故业,率典刑之旧章。”引申为准则。《三国志·魏志·公孙瓒传》“绍 遣将攻之,连年不拔”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而足下二三其德,彊弱易谋,急则曲躬,缓则放逸,行无定端,言无质要。为壮士者,固若此乎!”
- 13.
马府释义:掌管人事典册的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