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职 [xiū zhí]
1. 处理政事。职,事。
3. 尽职。
修职 引证解释
⒈ 处理政事。职,事。
引《后汉书·光武纪下》:“有司修职,务遵法度。”
⒉ 尽职。
引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三》:“激之以不可遗之赏,则小贤将以其图功者而争修职也。”
修职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出释义:⒈谓出生或出现一次。《商君书·农战》:“今夫螟螣蚼蠋,春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晋 葛洪《抱朴子·金丹》:“老子 授之於 元君,元君 曰:‘此道至重,百世一出,藏之石室。’”⒉谓出行或出来任事。“一”,语气助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故 子贡 一出,存 鲁、乱 齐、破 吴、彊 晋 而霸 越。”宋 陆九渊《陆修职墓表》:“介其乡之贤者致礼以延公,公却之再三,请益固,公为一出,桐岭 学者於是变而乐义理之言。”⒊完全出于。《史记·吕太后本纪》:“元年,号令一出太后。”⒋一番。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
- 2.
厮役释义:旧称干杂事劳役的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的奴仆。《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廝役扈养死者数百人。”何休 注:“艾草为防者曰廝;汲水浆者曰役。”《史记·张耳陈馀列传》:“其宾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宪问篇一》:“唯皆不然,遇昬乱则为持禄之 魏徵,遇安寧则为附势之 刘琨,斯则虽具官修职,而与廝役同矣。”
- 3.
声绩释义:声誉功绩。《晋书·胡奋传》:“奋 家世将门,晚乃好学,有刀笔之用,所在有声绩,居边特有威惠。”唐 刘禹锡《代请朝觐表》:“臣伏受国恩,忝承门荫,脱巾筮仕,敢期荣名,陈力效官,靡树声绩。”宋 王禹偁《故商州团练使翟公墓志铭》:“世宗 初,平 淮 甸,詔公为 蘄州 兵马监押,兼沿江廵检。善修职,遂改 承天 军使,自是声绩闻於时矣。”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庚戌至今垂三十年,是榜人物内贰六官、外膺封疆者,不闻大著声绩。”
- 4.
寄禄格释义:宋 代关于寄禄官官衔及其食禄品秩的规定。 宋 元丰 三年,杂取 唐 及 宋 初旧制,改革官制。用旧时所置的散官为寄禄官,如改使相为开府仪同三司,改吏部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等。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仕郎,定为二十四阶,每一阶的食禄都有规定,作为升降增损的依据。崇宁 二年,又换选人七阶。大观 初,增宜奉、正奉、中奉、直奉等阶。政和 末,又改从政、修职、迪功,共三十七阶。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八》、《宋史·职官志九》。参见“寄禄官”。
- 5.
羣司释义:百官。 羣司造句百官。《左传·襄公十年》:“庀羣司,闭府库。”《楚辞·王逸<九思·怨上>》:“令尹兮警謷,羣司兮譨譨。”旧注:“羣司,众僚。”《后汉书·明帝纪》:“羣司勉修职事,极言无讳。”
- 6.
职贡释义:古代称藩属或外国对于朝廷按时的贡纳。《左传·襄公二十九年》:“鲁 之於 晋 也,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摩揭陀国 婆罗阿迭多王 崇敬佛法,爱育黎元,以 大族王 淫刑虐政,自守疆埸,不供职贡。”明 刘基《次韵和石末公开读有感》:“山海若时共职贡,郊原何处有戈兵。”《清史稿·礼志十》:“厥后至者弥众,廼令各守疆圉,修职贡,设理藩院统之。”
- 7.
越雉释义:⒈鷓鸪的别名。 ⒉古代越裳所产的白雉。相传武王伐纣,四夷闻之,各修职贡,“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事见《太公金匮》、《后汉书·南蛮传》。后遂用为进贡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