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军 [liù jūn]
1. 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2. 晋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4. 指唐之禁军六军。
六军 引证解释
⒈ 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引《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左传·襄公十四年》:“周 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
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 河 北; 河 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 范成大 《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清 黄遵宪 《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诗:“莫问空拳敺市战,餘闻扈蹕六军惊。”
⒉ 晋 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驍骑将军。游击将军。
引晋 世以来,谓领护至驍、游为六军。”
⒊ 指 唐 之禁军六军。
引《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
按,《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与此不同。 清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新旧唐书十三》:“六军,据《新志》以龙武、神武、神策各左右当之,而《旧志》説六军则数左右羽林,而不数左右神策。 《通典》説六军与《旧志》同……要之,六军之名乃取旧制书之,至中、晚 唐 神策军权最重,故《新志》以后定者言之歟,今未能详考。”
国语词典
六军 [liù jūn]
⒈ 周制以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天子有六军,后世遂以六军指皇帝的军队或皇家侍卫军队。
引《周礼·夏官·大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
唐·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六军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三行释义:⒈祝酒三次。汉 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不已华乎?”《后汉书·方术传上·杨由》:“酒若三行,便宜严驾。”《宋史·乐志十三》:“醆斝三行,盛仪斯举。”⒉三种德行。《周礼·地官·师氏》:“﹝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⒊春秋 时用战车作战,晋文公 五年(公元前632年)晋国 为抵御狄族,在上、中、下“三军”之外增设三支步兵,称“三行”,即中行、右行、左行。以配合原上、中、下的三军战车作战,两者合称六军。《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 作三行以
- 2.
东北抗日联军释义: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抗日游击队和东北人 民革命军,其中包括一部分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义勇军。这些抗日武装到1935年先后建成了东北 人民革命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军,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6年2月,发表了东 北抗日联军的统一建制宣言,组成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初,共建成十一个军。由杨靖宇、周保中、李兆麟等领导,长期坚持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 3.
九军释义:⒈天子六军,诸侯三军,统称为九军。 ⒉为数众多的军队,犹大军。
- 4.
六军释义:⒈天子所统领的军队。 《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左传·襄公十四年》:“周 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后因以为国家军队的统称。《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 河 北;河 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宋 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清 黄遵宪《七月二十一日外国联军入犯京师》诗:“莫问空拳敺市战,餘闻扈蹕六军惊。”⒉晋 世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
- 5.
六师释义:周 天子所统六军之师。
- 6.
制军释义:⒈编制军队。 《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⒉明 清 时总督的别称。又称“制臺”。清 薛福成《庸盦笔记·史料一·巡抚折藩司之焰》:“咸丰 八九年间,昆明 何根云 制军总督 两江。”
- 7.
句陈释义:⒈星名。《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隋元会大饗歌》:“句陈乍转,华盖徐移。”陈世宜《得孟硕狱中诗依韵奉怀》:“苍頡 当年曾夜哭,句陈有象是天机。”该星主天子六军将军,因用以代称禁军。唐 皇甫冉《东郊迎春》诗:“句陈霜骑肃,御道雨师清。”明 张居正《人主保身以保民论》:“句陈营卫,所以养安也。”⒉六壬(阴阳五行)占术中的十二神将之一。宋 沉括《梦溪笔谈·象数》:“六壬有十二神将,以义求之,止合有十一神将:贵人为之主,其前有五将,谓腾蛇、朱雀、六合、句陈、青龙也,此木火之神在方左者;其后有五将,谓天后、太阴、真武
- 8.
宫使释义:⒈皇宫的使者。 指宦官。唐 白居易《卖炭翁》诗:“一车炭,千餘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唐 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诗:“红叶纷纷盖攲瓦,緑苔重重封坏垣。唯有中官作宫使,每年寒食一开门。”宋 秦醇《赵飞燕别传》:“宫使交至,后虑帝幸,见其诈,乃与宫使 王盛 谋自为之计。”⒉某宫的主管之官。《新五代史·李继岌传》:“庄宗 即位,继岌 为 北都 留守,判六军诸卫事。迁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豆卢革 为相,建言:唐 故事,皇子皆为宫使。因以 鄴 宫为 兴圣宫,以 继岌 为使。”曾慥《类说》卷四一引 宋 钱易《南
- 9.
徐戎释义:⒈古族名。东夷之一。夏 至 周 分布于今 淮河 中下游。周 初建立 徐国,在东夷中最称强大,曾数次联合 淮 夷等抗 周。春秋 时曾为 楚 所败,周敬王 八年(公元前512年)为 吴国 所并。《书·费誓》:“徂兹 淮 夷,徐 戎并兴。”孔 传:“今往征此 淮浦 之夷,徐州 之戎并起为寇。”⒉泛指异族。宋 岳珂《桯史·献陵疏文》:“万乘墨縗,将御 徐 戎之难;六军縞素,咸声 义帝 之寃。”此指 金 人。
- 10.
御厨释义:⒈供皇帝饮食的厨房。 唐 杜甫《丽人行》:“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二》:“后宫内职量留一百人……御厨五十人。”清 俞樾《茶香室丛钞·张齐贤语》:“正如监御厨三十年,临老,反煮粥不了也。”⒉指皇帝厨房中的厨师。《新五代史·晋高祖皇后李氏传》:“举族从帝而北,以宫女五十、宦官三十、东西班五十、医官一、控鹤官四、御厨七、茶酒肆三、仪鸞司三、六军士二十人从。”
- 11.
御戎释义:⒈驾御军车。 也指为君主驾御军车的甲士。《左传·桓公三年》:“韩万 御戎,梁弘 为右。”《左传·成公十八年》:“弁纠 御戎,校正属焉,使训诸御知义。”杨伯峻 注:“御戎统率诸御。御戎为驾御国君戎车之御,诸御则驾一般兵车之御。”《国语·晋语三》:“以 家僕徒 为右,步扬 御戎。”韦昭 注:“御戎,御公戎车也。”⒉引申为参与军事行动。《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大将军 诸葛瑾 取 柤中”裴松之 注引 晋 习凿齿《汉晋春秋》:“陛下身自御戎,取乱侮。”《北齐书·高叡传》:“帝亲御戎,六军进止皆令取 叡 节度。”
- 12.
心寄释义:推心相托。《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元年》:“吾病如此,深虑不济;安六军,保社稷者,捨汝而谁!何容方更请人以违心寄乎!”胡三省 注:“心寄,谓推心以託之也。”
- 13.
惕然释义:⒈惶恐貌。《晏子春秋·杂上九》:“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晏子 闻之,不待时而入见 景公,公汗出惕然。”汉 刘向《说苑·尊贤》:“诸侯举兵以伐 齐,齐王 闻之,惕然而恐。”宋 苏舜钦《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谋议弗臧,职业不举,惕然内讼,深媿初心。”《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相 见了洞门,知非人世,惕然不敢进步入洞。”⒉忧虑貌。唐 元稹《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六军守卫於空宫,百吏宴安於私室,忝为臣子,谁不惕然。”宋 陆游《岁暮感怀》诗:“长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明 无名氏《四贤记·义劝》:“
- 14.
成国释义:大国。 《左传·襄公十四年》:“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 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杜预 注:“成国,大国。”孔颖达 疏:“方四百里以上为成国。”宋 沉遘《五言送李瑜通判润州》:“在昔为成国,於今亦大州。”
- 15.
明目张胆释义:指无所畏忌。《晋书·王敦传》:“今日之事,明目张胆,为六军之首,宁忠臣而死,不无赖而生矣。” 现多用来形容公开地毫无顾忌地干坏事。
- 16.
曜兵释义:炫耀武力。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八月己未,大曜兵,饗六军。”《北史·于谨传》:“曜兵 汉 沔,席卷度 江,直据 丹阳,是其上策。”《资治通鉴·后梁太祖开平四年》:“梁 人志不在战,徒欲曜兵耳。”
- 17.
桀然释义:⒈高耸貌。 《三国志·吴志·胡综传》:“四灵既布,黄龙处中,周製日月,实曰太常,桀然特立,六军所望。”晋 郭璞《山海经图赞·昆仑丘》:“桀然中峙,号曰天柱。”⒉杰出貌。《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彼皆才气桀然过人,任使称意。”
- 18.
献俘释义:⒈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 师﹞振旅,愷以入于 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杜预 注:“献 楚 俘於庙。”唐 陈子昂《为建安王与诸将书》:“六军长驱,此月将发,恨不得与诸公等共观诸将斩馘献俘。”清 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我兵﹞并获 青海 叛贼 罗卜藏丹津,先后槛入,行献俘礼。”⒉泛指献交俘获之人。清 陈梦雷《解介士传》:“﹝ 伍员 ﹞选壮士伏大泽中,夜纵火,敖 果率众譟而出,悉擒之,加束缚,献俘於王。”
- 19.
由历释义:⒈起始和历程。《宋书·二凶传·刘濬》:“准望地势,格评高下,其川源由歷,莫不践校,图画形便,详加算考。”⒉仕宦之经历。《资治通鉴·唐穆宗长庆二年》:“詔:神策六军使及南牙常参武官,具由歷、功绩,牒送中书,量加奬擢。”胡三省 注:“由者,得官之由;歷者,所歷职任。”
- 20.
神武军释义:唐 至德 年间所设置的北衙禁军之一,护卫宫城内外。《通典·职官十》:“﹝ 唐 ﹞ 至德 中,分置左右神武军,各置官属,如羽林之制。”《新唐书·兵志》:“至德 二载置左右神武军,补元从,扈从官子弟,不足则取它色,带品者同四军,亦曰‘神武天骑’,制如羽林,总曰‘北衙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