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位 [jiù wèi]
1. 走到自己的位置上(指人);移到指定的位置(指物)
英[take one's place;]
就位 引证解释
⒈ 到规定的位置上去。
引《墨子·号令》:“各令以年少长相次,旦夕就位,先佑有功有能,其餘皆以次立。”
《晋书·礼志上》:“皇帝还便坐,公主以下乃就位。”
宋 苏轼 《策略》五:“百官俯首就位,敛足而退,兢兢惟恐有罪。”
周立波 《山那面人家》:“仪式开始了,主婚人就位。”
⒉ 就职。
引《汉书·杜钦传》:“钦 令 凤 上疏谢罪,乞骸骨,文指甚哀。太后涕泣为不食。上少而亲倚 凤,亦不忍废,復起 凤 就位。”
《后汉书·伏湛传》:“十三年夏,徵,勑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讌见中暑,病卒。”
国语词典
就位 [jiù wèi]
⒈ 到已安排好的位置上去。
引《墨子·号令》:「各令以年少长相次,旦夕就位,先佑有功有能,其余皆以次立。」
《晋书·卷一九·礼志上》:「皇后还便坐,公主以下乃就位。」
⒉ 就职。
引《汉书·卷六〇·杜周传》:「上少而亲倚凤,亦不忍废,复起凤就位。」
《后汉书·卷二六·伏湛传》:「十三年夏,征,敕尚书择拜吏日,未及就位,因䜩见中暑,病卒。」
就位的近义词及解释
- 1.
准备释义:⒈预先安排或筹划:精神准备。准备发言提纲。准备一个空箱子放书。⒉打算:春节我准备回家。昨天我本来准备去看你,因为临时有事没去成。
- 2.
到位释义:⒈到达适当的位置或预定的地点:传球到位。资金到位。发电机组已安装到位。⒉指达到合适或令人满意的程度:表演很到位。
- 3.
就绪释义:事情已安排妥当:各项事宜,均已安排就绪。
- 4.
履新释义:指官吏就任新职。
就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入坐释义:坐到位子上;就位。
- 2.
入席释义:举行宴会或仪式时各就位次:来宾入席。依次入席。
- 3.
入座释义:就位:宾主入座。 对号入座。
- 4.
即位释义:⒈就位。⒉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
- 5.
即席释义:⒈在宴会或集会上:即席讲话。即席赋诗。⒉入席;就位。
- 6.
基命释义:犹始命。 谓人主初受天命而就位。
- 7.
外办释义:⒈警卫宫禁。 亦指警卫宫禁的官员。《晋书·礼志下》:“漏未尽五刻,謁者、僕射、大鸿臚各各奏羣臣就位定。漏尽,侍中奏外办。皇帝出,鐘鼓作,百官皆拜伏。”《新唐书·肃宗纪》:“有司行册礼,其仪有中严、外办,其服絳纱。太子曰:‘此天子礼也。’乃下公卿议。太师 萧嵩、左丞相 裴耀卿 请改‘外办’为‘外备’。”宋 吴自牧《梦粱录·郊祀年驾宿青城端成殿行郊祀礼》:“三更时,摄大宗伯奏中严、外办、礼真官奏请行事。”⒉我国国务院“外事办公室”的简称。
- 8.
宣令释义:传达帝王的命令。《南史·陈后主太子深传》:“隋 将 韩擒 自 南掖门 入,百僚奔散,深 时年十餘岁,闭閤而坐,舍人 孔伯鱼 侍。隋 军排阁入,深 使宣令劳之曰:‘军旅在道,不乃劳也!’军人咸致敬焉。”《辽史·礼志四》:“若宣令饮尽,并起立饮讫。放琖,就位谢。”
- 9.
就位释义: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主席团就位。
- 10.
就列释义:就位,任职。
- 11.
履位释义:就位。
- 12.
版位释义:⒈古代举行典礼时以板牌标明的参加者的就位处。 《新唐书·礼乐志一》:“礼部尚书与近侍者从,皇帝至版位,西向立。”《宋史·礼志二十》:“皇太子元正、冬至受羣臣贺仪……典仪设皇太子答拜褥位於阶下南向,又设文武羣官版位於门之外。其日,礼直官、舍人先引三公以下文武羣臣以次入,就位立定。”⒉牌位;神位。宋 高承《事物纪原·礼祭郊祀·版位》:“《宋朝会要》曰:‘景德 二年九月二日,上封者言郊立天地神位不严,望令重造。詔 王钦若 详閲修製。十一月一日,版位成,贮以漆匣舁牀。’”
- 13.
策名就列释义: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
- 14.
螺丝批释义:一种用来拧转螺丝钉以迫使其就位的工具,通常有一个薄楔形头,可插入螺丝钉头的槽缝或凹口内――亦称“改锥”。
- 15.
赞导释义:⒈举行典礼时依照仪式赞唱引导。 《后汉书·百官志二》:“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既可,以命羣司。”《旧唐书·李汉传》:“大夫中丞到班后,朝堂所由引僕射就位,传呼赞导,如大夫就列之仪。班退,赞导亦如之。”《金史·礼志四》:“侍中诣庙庭本位立,皇帝将出大次,礼仪使与太常卿赞导。凡礼仪使与太常卿赞导,并博士前引,俛伏,跪称‘臣某赞导皇帝行礼’,俛伏,兴。”⒉帮助;辅导。宋 王谠《唐语林·规箴》:“宪公 固英睿,初即位,得 杜邠公 赞导,及其成功,多 邠公 力也。”《明史·余懋学传》:“今执政大臣一政之善輒矜赞
- 16.
趋班释义:⒈群臣朝见时疾行就位。 ⒉借指在京当官。
- 17.
辞见班释义:京官放外任、地方官进京,在朝廷辞别、谒见天子时自行序班,不与百官同列,谓之“辞见班”。 《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仗入,通事舍人引 攸绪 就位,攸绪 趋立辞见班中,再拜如常仪。”胡三省 注:“凡百官自中朝出为外官赴朝辞,自外官入朝覲者引入见,其辞见者不与百官序班,自为班立,谓之辞见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