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寒湿 寒湿的意思
hánshī

寒湿

简体寒湿
繁体
拼音hán shī
注音ㄏㄢˊ ㄕ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hán,(1) 冷,与“暑”相对。【组词】:寒冬。寒色。寒衣。寒冽。寒带。寒战。寒噤。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不生火做饭,也有的地区把清明当作“寒食”)。寒喧。寒来暑往。唇亡齿寒。(2) 害怕。【组词】:寒心。(3) 穷困,有时用作谦辞。【组词】:寒门。寒伧。寒舍。寒窗(喻艰苦的学习环境)。寒酸。寒士(旧指贫穷的读书人)。

湿

shī,(1) 沾了水或是含的水分多,与“干”相对。【组词】:湿度。潮湿。湿润。湿热。湿漉漉。(2) 中医学名词。【组词】:湿气。湿邪。湿泻。

基本含义

指湿气重、寒冷潮湿的环境或状态。

寒湿的意思

寒湿 [hán shī]

1. 寒冷空气和潮湿。

穿衣以御寒湿。

[ weather; ]

2. 病邪。致病则阻滞阳气的运行,血流不畅,发生肌肤疼痛、关节挛痹等症。

[ cold-dampness; ]

4. 病证,由于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素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可见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浮肿等症。

寒湿 引证解释

⒈ 寒冷潮湿。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痺,伤於寒湿。”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蟯得之於寒溼,寒溼气宛篤不发,化为虫。”


寒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五秘释义:物种便秘的总称,常见病因是肠胃虚弱,风寒湿热乘之。
    • 2.
      出山虎释义:又名入地金牛,芸香科植物两面针的根或枝叶,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跌打骨折,疝痛,咽喉肿痛,胃疼,蛔劂腹痛,牙痛,疮痈瘰疬,烫伤。
    • 3.
      响骨膏释义:是一种药物,主治风寒湿痹,筋骨肿胀,走注疼痛。
    • 4.
      女人血分释义:病名。《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三“妇人血分篇”:“血分者,经水流通之际,寒湿伤其冲任为之中止,气壅不行,播在皮肤,邪气相搏,经血分而为水,发为胕肿,故曰血分。”简名血分。
    • 5.
      寒溼释义:亦作“寒湿”。寒冷潮湿。《素问·长刺节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痺,伤於寒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病蟯得之於寒溼,寒溼气宛篤不发,化为虫。”
    • 6.
      旱藕释义:药草名。又名王孙、牡蒙。根茎供药用,有补气、祛寒湿等作用。
    • 7.
      湿痹释义:⒈同“湿痺”。亦作“溼痹”。晋葛洪《抱朴子·喻蔽》:“若以所言不纯,而弃其文,是治珠翳而剜眼,疗溼痹而刖足。”⒉中医学病名。痺症类型之一。因风寒湿三邪中以湿邪偏胜,湿性黏腻滞着所致。表现为肌肤麻木,关节重着,肿痛处固定不移。
    • 8.
      痛经释义:⒈经期及经期前后发生的腹痛。由子宫内膜炎症、子宫肌瘤、月经受阻及精神障碍等引起。⒉中医病证名。由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所致。
    • 9.
      积湿释义:指寒湿积久之疾。
    • 10.
      筋挛释义:症名,指肢体筋脉收缩抽急,不能舒转自如。多因外感寒湿,或血少津亏,经脉失于营养所致。本症可见于中风、痹、麻风、破伤风、痉病等。
    • 11.
      虫气释义:中医病名。 旧谓人体寄生虫可由寒湿气郁结化成,故称。
    • 12.
      逐寒开窍释义:即温开法。是治疗寒湿痰浊恋阻心包、神识错迷的方法。例如中风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青白、手足冷,脉沉等,用苏合香丸。
    • 13.
      风寒湿邪释义: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称为风寒湿邪。
    • 14.
      风痹释义:亦作“风痺”。中医学指因风寒湿侵袭而引起的肢节疼痛或麻木的病症。
    • 15.
      黄疸释义:⒈因胆色素代谢障碍而使皮肤、眼巩膜、尿液等黄染的现象。见于黄疸性肝炎等。⒉也叫黄瘅、黄病。中医病证名。病因是湿热、寒湿、瘀血、血亏等。症状同。

寒湿(han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寒湿是什么意思 寒湿读音 怎么读 寒湿,拼音是hán shī,寒湿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寒湿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