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发擿 发擿的意思

发擿

简体发擿
繁体發擿
拼音fā tī
注音ㄈㄚ ㄊ一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fā fà,(1)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组词】:头发。鬓发。怒发冲冠。

tī zhāi zhì,(1) 挑出。【例句】:“其令三辅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弹射飞鸟。”(2) 挑剔;指摘。【例句】:“伏闻诸典校擿抉细微,吹毛求瑕。”(3) 指使。【例句】:“卫将军(王)商密擿永令发去。”(4) 揭发。【例句】:发奸擿伏(揭露隐秘罪恶)。(5) 搜索。(6) 探。(7) 剖开;分。(8) 捶。(1) 搔,挠。(2) 搔头,即簪子。【例句】:“簪以玳瑁为擿。”(3) 古同“掷”,投掷。【例句】:“擿玉毁珠。” ◎ 古同“摘”。【例句】:“绿桑擿椹。”

基本含义

指发掘、挖掘出人才或事物的潜力。

发擿的意思

发擿 [fā tī]

1. 亦作“发摘”。

2. 揭发;举发。

3. 犹阐发。

5. 犹启发,开导。

发擿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发摘”。

⒉ 揭发;举发。

《后汉书·韩棱传》:“棱 发擿姦盗,郡中震慄,政号严平。”
《隋书·裴蕴传》:“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
宋 苏舜钦 《论五事》:“苟无讼端,莫肯发摘,知者或欲陈告,又非干己。”
《清史稿·高宗纪二》:“甲戌,以 张广泗 发摘逆犯 魏王氏、刘奇 等,予叙。”

⒊ 犹阐发。 《梁书·韦叡传》:“第三子 稜,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

叡 每坐 稜 使説书,其所发擿, 稜 犹弗之逮也。”
《南史·梁鄱阳忠烈王恢传》:“幼聪颖,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

⒋ 犹启发,开导。

《新唐书·李峤萧至忠等传赞》:“力士 诚腐夫庸人,不能发擿天子之迷。”


国语词典

发擿 [fā tī]

⒈ 举发罪案。

《后汉书·卷三八·法雄传》:「善政事,好发擿奸伏。」

⒉ 解说疑难。

《南史·卷五二·梁宗室传下·鄱阳忠烈王恢传》:「七岁能通孝经,论语义,发擿无遗。」


发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发剔释义:犹发擿。揭发;举发。
    • 2.
      发摘释义:见“发擿”。
    • 3.
      奸非释义:⒈邪恶不法。 《后汉书·度尚传》:“为政严峻,明於发擿姦非。”《北齐书·赵郡王琛传》:“叡(高叡)留心庶事,纠摘姦非,劝课农桑,接礼民儁,所部大治。”唐 卢仝《月蚀》诗:“长嗟白兔捣灵药,恰似有意防姦非。”宋 叶适《除淮西提举谢表》:“不惜厚费,以解詿误之穷愁;不变本谋,以消姦非之阶祸。”⒉特指男女通奸罪。《清史稿·刑法志一》:“﹝ 光绪 ﹞三十三年,復先后奏上《新刑律草案》……曰关於赌博彩票之罪,曰关於姦非及重婚之罪。”
    • 4.
      玼瑕释义:玉的斑点。 引申为缺点,毛病。《陈书·傅縡传》:“必须掎摭同异,发擿玼瑕。”唐 欧阳詹《瑾瑜匿瑕赋》:“虽特达之自有,岂玼瑕之则无。”宋 司马光《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诗:“老生闚其文,色若寒灰死。阁笔不能下,敢有玼瑕指。”
    • 5.
      赞治释义:⒈谓负责文书的草拟工作。《周礼·天官·宰夫》:“六曰史,掌官书以赞治。”郑玄 注:“赞治,若今起文书草也。”贾公彦 疏:“起文书草,乃后判决,是为赞治之法,故称赞治也。”⒉协助治理。宋 洪适《代人起居太母回銮表》:“彤史扬休,久嬪京而赞治;赤光协吉,遂毓圣以开祥。”明 汤显祖《南柯记·御饯》:“况有 周 田 二卿赞治,卿其勉之,以副国念。”⒊官名。州府长官的行政助理。《北齐书·陈元康传》:“大业 初,卒於 彭城郡 赞治。”《隋书·裴蕴传》:“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发擿纤毫,吏民慑惮。”《通典·职官十

发擿(faz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发擿是什么意思 发擿读音 怎么读 发擿,拼音是fā tī,发擿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发擿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