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含义
(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 老子 者絀儒学,儒学亦絀 老子 。”《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 頡 ,以儒学称,官至博士。”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 郇 ,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自 太宗 崇奬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
(2). 元 、 明 、 清 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自家 南家府 儒学生员 陈最良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捷报贵府老爷 杨 讳 允 ,钦选 应天 淮安府 沭阳县 儒学正堂。”
(3).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儒学 [rú xué]
1. 儒家学说;儒家经学。
2. 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
4. 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儒学 引证解释
⒈ 儒家学说;儒家经学。
引《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 老子 者絀儒学,儒学亦絀 老子。”
《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 頡,以儒学称,官至博士。”
唐 韩愈 《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 郇,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自 太宗 崇奬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
⒉ 元、明、清 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
引《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自家 南家府 儒学生员 陈最良。”
《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捷报贵府老爷 杨 讳 允,钦选 应天 淮安府 沭阳县 儒学正堂。”
⒊ 指儒家学者。如《旧唐书》、《新唐书》、《元史》等皆有儒学传。
国语词典
儒学 [rú xué]
⒈ 儒家的思想教义。
例如:「中国向来以儒学为宗。」
⒉ 称旧时府厅州县的教官为「儒学」。
引《儒林外史·第一八回》:「你既是生员,如何黑夜酗酒!带著送在儒学去!」
儒学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代儒宗释义:指一个时代的儒学大师。
- 2.
业儒释义:以儒学为业。
- 3.
两仪释义:⒈指天地。《易·繫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準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⒉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 安乐公主 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
- 4.
并立释义:同立;同时存在。《庄子·则阳》:“或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新唐书·儒学传下·元行冲》:“於是右丞相 张説 建言:‘戴圣 所録,向已千载,与经并立,不可罢。’”清 侯方域《朋党论上》:“君子、小人之不能不分也久矣。其祸必成於小人,其罪必归於君子;此二者相持不并立之势也。”
- 5.
习仪释义:演习礼仪。《左传·昭公五年》:“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於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於礼,不亦远乎?”唐 韩愈《董公行状》:“凡将大朝会,当事者既受命,皆先日习仪。”清 吴荣光《吾学录·乡饮酒礼》:“前一日执事者於儒学之讲堂,依图陈设坐次,司正率执事诸生习仪。”
- 6.
乡饮酒礼释义:亦称“乡饮酒”。周 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仪礼·乡饮酒礼》贾公彦 疏引 汉 郑玄《三礼目录》:“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於其君,以宾礼待之,与之饮酒。於五礼属嘉礼。”唐 韩愈《张君墓志铭》:“﹝ 张署 ﹞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清 冯桂芬《杜年丈七十寿序》:“有 三代 之制,歷 汉 迄今莫之或废者,乡饮酒礼其一也。今制孟春望日,孟冬朔日举行於府厅
- 7.
二适释义:⒈亦作“二嫡”。 两个正妻。《春秋·隐公五年》“考 仲子 之宫”晋 杜预 注:“诸侯无二嫡。”孔颖达 疏:“诸侯不再娶,於法无二适。”《新唐书·儒学传下·韦公肃》:“古诸侯一娶九女,故庙无二嫡,自 秦 以来有再娶,前娶后继,皆嫡也,两祔无嫌。”⒉再嫁。汉 班昭《女诫》:“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 8.
供拟释义:⒈亦作“ 供儗 ”。⒉供给,供应。《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岁时服用,自可百司供拟。”《新唐书·魏少游传》:“诸王、公主悉有次舍,供儗穷水陆。” 金 王若虚 《太一三代萧公墓表》:“所在供拟,多伤物命,其违天意甚矣,自今宜罢之。”
- 9.
僧坊释义:僧舍。 《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尔后不住僧坊,别立解舍,诸僧多效之。”唐 王维《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诗序:“深居僧坊,傍俯人里。”《新唐书·儒学传中·王绍宗》:“少贫狭,嗜学,工草隶,客居僧坊,写书取庸自给,凡三十年。”
- 10.
儒业释义:rú yè,汉语词语,指儒学或读书应举之业,还可指以儒学为业。
- 11.
儒乡释义:谓儒学发源之地。
- 12.
儒关释义:犹言儒学之门。
- 13.
儒史释义:儒学和史学。
- 14.
儒域释义:儒学领域。
- 15.
儒科释义:⒈指儒学。 唐 贾岛《送独孤马二秀才居明月山读书》诗:“濯足俱高洁,儒科慕 冉、颜。”⒉指科举考试之进士科。宋 孔平仲《孔氏谈苑·宋郑公为国惜体》:“寳元 中,夏英公 以 陈恭公 不由儒科骤躋大用,心不平之。”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十:“三年而奉詔策,固南宫进士之所同;一举而首儒科,乃东阁郎君之未有。”《宋史·度宗纪》:“太中大夫 全清夫 儒科发身,恳陈换班,靖退可尚,特授 清远军 承宣使。”
- 16.
儒效释义:儒者的作用;儒学的效用。
- 17.
儒素释义:⒈儒者的素质,谓符合儒家思想的品格德行。⒉宿儒,名儒。⒊泛指儒士。⒋儒术,儒学。⒌指读书人家。⒍儒雅质朴。
- 18.
儒玄释义:儒学和玄学。
- 19.
儒相释义:指博通儒学的宰相。
- 20.
儒者释义:尊崇儒学、通习儒家经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