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桐城派 桐城派的意思
tóngchéngpài

桐城派

简体桐城派
繁体
拼音tóng chéng pài
注音ㄊㄨㄥˊ ㄔㄥˊ ㄆㄞˋ
结构ABC式
字数3字词语

拆字解意

tóng,(1) 〔泡(pāo)桐〕落叶乔木,叶大,开白色或紫色花,木材可做琴、船、箱等物。(2) 〔梧桐〕见“梧”。

chéng,(1) 围绕都市的高墙。【组词】:城墙。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楼。城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城垛。(2) 都市。【组词】:城市。城镇。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心机,如“胸无城城”)。城邑。城乡。城建。

pài,(1) 水的支流。【例句】:九派(指长江支流之多)。(2) 一个系统的分支。【组词】:派系。派别。派性。党派。(3) 作风,风度。【组词】:正派。气派。派势。派头。(4) 分配,指定。【组词】:派赴。派驻。派遣。委派。(5) 指摘。【组词】:派不是。(6) 量词(❶用于派别,如“两派的意见争论不休”;❷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派胡言”、“好一派北国风光”)。

基本含义

桐城派是指中国安徽省桐城地区的一派文化艺术流派,包括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

桐城派的意思

桐城派 [tóng chéng pài]

1. 清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皆安徽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及唐宋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清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桐城派 引证解释

⒈ 清 代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 方苞、刘大櫆、姚鼐,皆 安徽 桐城 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 秦 、两 汉 及 唐 宋 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 清 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国语词典

桐城派 [tóng chéng pài]

⒈ 清代古文运动中的正宗流派。为方苞所开创,继有刘大櫆、姚鼐等加以阐发。因其代表人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为「桐城派」。主张古文应严整简洁,并须学习《左传》、《史记》、《先秦》、《两汉的散文》,及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辞章并重,要求语言雅洁,笔法清朗,作品以典雅、凝炼见称。


桐城派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举鼎絶膑释义:双手举起鼎而折断膝盖骨。《史记·秦本纪》:“武王 有力,好戲。力士 任鄙、烏獲、孟説 皆至大官。王與 孟説 舉鼎,绝臏。”张守节 正义:“絶,斷也。臏,脛骨也。”后以喻力小不胜重任。清 钱谦益《答山阴徐伯调书》:“乃欲上下馳騁,追扳古人於行墨之間,斯足下所云舉鼎絶臏者乎?”林纾《桐城派古文说》:“若 譚友夏 者,則千力萬氣,無所不學,而往往舉鼎絶臏。”亦作“舉鼎絶脰”。梁启超《中国国债史》:“今日我輩對於此國債問題當何如?將一惟政府所指派而唯唯負擔,莫敢辭乎?舉鼎絶脰之患,恐遂不免也。”
    • 2.
      健笔释义:雄健的笔,谓善于为文。亦借指雄健的文章。南朝 陈 徐陵《让五兵尚书表》:“虽復 陈琳 健笔,未尽愚怀。”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一:“庾信 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宋 朱熹《伏读二刘公瑞岩留题追次元韵偶成》之一:“谁将健笔写崖阴?想见当年抱膝吟。”清 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一》:“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 哀 棃,快如 并 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马茂元《桐城派方刘姚三家文论评述》:“姚鼐 虽每每自恨才短,无雄文健笔,然而他的散文,却能温润清深,自成体貌。”
    • 3.
      声采释义:⒈指文章的风采。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原道》:“自鸟跡代绳,文字始炳,炎 皥 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李详《论桐城派》:“文正 之文,虽从 姬传 入手,后益探源 扬 马,专宗 退之,奇偶错综,而偶多於奇,复字单义,杂厕相间,厚集其气,使声采炳焕而戞焉有声。”⒉犹声誉。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五:“唐 进士 章鲁封,与 罗隐 齐名,皆 浙 中人,频举不第,声采甚著。”清 梅曾亮《<耻躬堂文集>序》:“遂筑室於 寧都 金精 之峯,与 三魏 相依,务欲韜匿声采,无所闻问於世。”
    • 4.
      方苞释义:(1668-1749)清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徙居江宁(今南京市江宁县)。字凤九,号灵皋,晚年号望溪。为清散文家和文学理论家。圣祖康熙间进士。曾因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狱案牵连入狱,后得赦。高宗乾隆间命入直南书房,擢礼部侍郎、三馆总裁。后因事落职辞官归乡。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作品。讲究义法,要求语言雅洁,为桐城派创始人。所作散文多为经说及书序碑传之属。立论大抵本程、朱学说,宣扬封建礼教。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 5.
      桐城派释义:清 代散文流派。 其代表人物 方苞、刘大櫆、姚鼐,皆 安徽 桐城 人,故名。桐城派提倡学习先 秦、两 汉 及 唐 宋 八大家散文。讲究“义法”,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文以载道,其作品一般内容贫弱,往往流于空洞。是 清 代极有影响的散文流派。
    • 6.
      湘乡派释义:清 曾国藩 的文章自成一派,因 曾 是 湖南省 湘乡 人,故称“湘乡派”。是桐城派的别支。
    • 7.
      矜炼释义:⒈同“矜鍊”。何启 胡礼垣《新政论议》:“俗语、文言分为两事,使笔如舌,戛戛其难,然而字字有义,句句有对,矜炼之至。”⒉矜鍊:谨严而精炼。清 陈田《明诗纪事丁籤·钱福》:“修撰虽以敏捷见推,然合格之作亦颇矜鍊。”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五:“啟超 夙不喜桐城派,幼年为文,学晚 汉、魏、晋,颇尚矜鍊。”
    • 8.
      矜鍊释义:谨严而精炼。清 陈田《明诗纪事丁籤·钱福》:“修撰虽以敏捷见推,然合格之作亦颇矜鍊。”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二五:“啟超 夙不喜桐城派,幼年为文,学晚 汉、魏、晋,颇尚矜鍊。”
    • 9.
      钻仰释义:深入研求。语本《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刑昺 疏:“言夫子之道高坚,不可穷尽……故仰而求之则益高,钻研求之则益坚。”汉 陈琳《答东阿王笺》:“此乃天然异禀,非钻仰者所庶几也。”宋 王禹偁《送孙何序》:“服勤古道,钻仰经旨。”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世儒於此十三部,或焚膏继晷,钻仰终生,或锻鍊苛求,百端掊击。”李详《论桐城派》:“小亦钻仰先达,树义卓然。”
桐城派是什么意思 桐城派读音 怎么读 桐城派,拼音是tóng chéng pài,桐城派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桐城派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