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蹇 [yǎn jiǎn]
1. 高耸。
英[ stand tall and erect; ]
2. 骄横;傲慢。
例惧其偃蹇。——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那些督抚贵人点了点头,他就得意的了不得,从此就故作偃蹇之态去骄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英[ arrogant; ]
3. 困顿;窘迫。
例叔宝道:“小弟当时偃蹇。——《隋唐演义》
英[ tired out; ]
4. 形容委曲婉转的样子。
英[ meanding; ]
偃蹇 引证解释
⒈ 高耸貌。
引《楚辞·离骚》:“望瑶臺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王逸 注:“偃蹇,高貌。”
唐 杨炯 《青苔赋》:“借如灵山偃蹇,巨壁崔巍,画千峰而锦照,图万壑而霞开。”
清 戴名世 《游天台山记》:“大石偃蹇负土出,长广数十丈。”
⒉ 高举貌。
引《文选·枚乘<七发>》:“旌旗偃蹇,羽旄肃纷。”
吕向 注:“偃蹇,高貌。”
唐 韩愈 《丰陵行》:“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旌斾卷以舒。”
⒊ 骄傲,傲慢。
引《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
杜预 注:“偃蹇,骄敖。”
《后汉书·文苑传·赵壹》:“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李贤 注:“偃蹇,骄慠也。”
《新唐书·苏良嗣传》:“遇 薛怀义 于朝, 怀义 偃蹇, 良嗣 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
宋 司马光 《送同年郎兄景微归会稽荣觐序》:“由七品官举进士,一上中选,可谓美矣;然未尝有偃蹇之容,自满之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续黄粱》:“舍中一老僧,深目高鼻,坐蒲团上,偃蹇不为礼。”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四回:“有甚么趣味呢,不过故作偃蹇,闹他那狂士派头罢了。”
⒋ 犹安卧。
引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六状》:“岂偃蹇山林,不求闻达之人邪!”
元 萨都剌 《山中怀友》诗之三:“高林容偃蹇,众翼避扶摶。”
⒌ 众盛貌。
引《楚辞·离骚》:“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王逸 注:“偃蹇,众盛貌。”
⒍ 亦作“偃寋”。宛转委曲;屈曲。
引《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汉书·司马相如传》:“掉指桥以偃寋兮,又猗抳以招摇。”
颜师古 注引 张揖 曰:“偃寋,委曲貌。”
汉 淮南小山 《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繚。”
南朝 梁 江淹 《水上神女赋》:“窈窕暂见,偃蹇还没。”
唐 卢照邻 《于时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赠柳九陇》诗:“晨攀偃蹇树,暮宿清泠泉。”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石傍植两檜,一夭矫者,名朝日升龙之檜;一偃蹇者,名卧云伏龙之檜。”
元 范子安 《竹叶舟》第四折:“俺那里有苍松偃蹇蛟龙卧,有青山高耸烟嵐泼。”
⒎ 犹困顿。
引《新唐书·段文昌传》:“宪宗 数欲亲用,颇为 韦贯之 奇詆,偃蹇不得进。”
明 单本 《蕉帕记·行赂》:“他遭逢偃蹇,教人怎不行方便。”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连城》:“乔生,晋寧 人,少负才名。年二十餘,犹偃蹇。”
许地山 《缀网劳蛛》:“命运底偃蹇和亨通,于我们底生活没有多大关系。”
⒏ 艰涩;艰难。
引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诗人以一字为工,世固知之,惟 老杜 变化开闔,出奇无穷……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放用之,偃蹇狭陋,尽成死法。”
明 陆采 《怀香记·醉误佳期》:“步窄弓鞋偃蹇,相逢欲进难前。”
国语词典
偃蹇 [yǎn jiǎn]
⒈ 傲慢。
引《左传·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
明·凌蒙初《红拂记·第二出》:「则见他取角枕欹斜卧倒。更半支颐偃蹇频瞧。」
⒉ 高立的样子。
引《楚辞·屈原·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娥之佚女。」
《文选·枚乘·七发》:「旍旗偃蹇,羽毛肃纷。」
⒊ 屈曲。
引《淮南子·本经》:「偃蹇寥纠,曲成文章。」
《初刻拍案惊奇·卷七》:「蛇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⒋ 安卧。
引《后汉书·卷六〇下·蔡邕传》:「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⒌ 困顿、失志。
引《聊斋志异·卷三·连城》:「少负才名,年二十余,犹偃蹇。」
偃蹇的反义词及解释
- 1.
骞举释义:⒈飞动貌。騫,通“鶱”。⒉指飘逸。
偃蹇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仑菌释义:高大陡险貌。《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连拳偃蹇,崙菌踡嵼,傍欹倾兮。” 吕延济 注:“皆屈曲高大倾侧峻险貌。”崙,一本作“ 崘 ”。
- 2.
偃寋释义:见“偃蹇”。
- 3.
胜冠释义:古代男子成年可以加冠,因用以指成年。《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宋 司马光《辞知制诰第六状》:“臣自胜冠以来,投牒应举,入朝求仕,岂偃蹇山林,不求闻达之人邪?”清 黄遵宪《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诗:“待儿胜冠时,看儿能夺标。”参见“弱冠”。
- 4.
奇气释义:⒈不平凡的气势或气象。 宋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郑板桥 大令,通率诡诞,书画多奇气,世咸以才人目之。”宁调元《壬子感事四章》诗之四:“高楼西北腾奇气,大海东南露国徽。”⒉不平凡的志气。清 张惠言《送张文在分发甘肃序》:“文在 以磊落才,抱负奇气,浮汨为吏十餘年,更偃蹇摧困,始得一官。”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八六:“少年奇气称才华,登 岱 还浮八月槎。”郁达夫《自述》诗之十一:“几度 沧江 逐逝波,风云奇气半消磨。”
- 5.
山殿释义:⒈寺观庙宇的殿堂。南朝 梁 庾肩吾《乱后经夏禹庙》诗:“林堂上偃蹇,山殿下穹隆。”唐 钱起《宴郁林观张道士房》诗:“竹坛秋月冷,山殿夜鐘清。”唐 温庭筠《宿一公精舍》诗:“松下石桥路,雨中山殿灯。”⒉古代宗庙的建筑之一。供奉皇后的配殿。《宋史·礼志十二》:“政和 三年,奉安 哲宗 神御於 重光殿。昭怀皇后 神御殿成,詔名正殿曰 柔仪,山殿曰 灵娭。”《宋史·礼志十二》:“皇太后崩,三省请奉安神御于 治隆殿,以遵 元祐 初詔。復以御史 刘极 之言,特建原庙,庙成,名神御殿曰 徽音,山殿曰 寧真。”
- 6.
挛圈释义:同“挛拳”。 唐 卢照邻《释疾文》:“长挛圈以偃蹇,永伊鬱以呻嚬。”
- 7.
灵舆释义:⒈亦作“灵轝”。 神灵乘坐的车驾。《汉书·礼乐志》:“﹝《郊祀歌》﹞广宣延,咸毕觴,灵舆位,偃蹇驤。”颜师古 注:“神既毕饗,则严驾灵舆,引其侍从之位,偃蹇高驤也。”三国 魏 阮籍《咏怀》之二二:“夏后 乘灵舆,夸父 为 邓林。”南朝 梁 江淹《悼室人》诗之十:“当追帝女迹,出入泛灵舆。”⒉天子乘坐的革车。《文选·扬雄<羽猎赋>》:“撞鸿鐘,建九旒,六白虎,载灵舆。”李善 注:“服虔 曰:灵舆,天子舆也。”吕延济 注:“灵舆,革车也。”⒊即灵车。《三国志·吴志·孙和传》:“﹝ 孙晧 ﹞追諡父 和 曰 文
- 8.
瑶台释义:⒈美玉砌的楼台。亦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楚辞·离骚》:“望瑶臺之偃蹇兮,见 有娥 之佚女。”游国恩 纂义引 徐焕龙 曰:“瑶臺,砌玉为臺。”《淮南子·本经训》:“晚世之时,帝有 桀 紂,为琁室瑶臺,象廊玉牀。”《旧唐书·后妃传上·太宗贤妃徐氏》:“是以卑宫菲食,圣主之所安;金屋瑶臺,骄主之为丽。”明 李梦阳《去妇词》:“瑶臺筑就犹嫌恶,金屋装成不论钱。”⒉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晋 王嘉《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臺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臺基。”明 贾仲名《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
- 9.
瑶瓮释义:⒈亦作“瑶罋”。 玉瓮。亦用作酒瓮的美称。《左传·昭公七年》:“燕 人归 燕姬,赂以瑶罋、玉櫝、斝耳,不克而还。”唐 杜牧《宴毕殿前谢辞》:“酒倾瑶罋,食置雕盘。”宋 毛滂《剔银灯·同公素赋》词:“瑶瓮酥融,羽觴蚁闹,花映 酃湖 寒緑。”⒉比喻围合如瓮的山。金 元好问《游龙山》诗:“金城偃蹇不得上,瑶罋回合如相留。”
- 10.
盈缩释义:⒈伸屈;进退。 《战国策·秦策三》:“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淮南子·俶真训》:“是故至道无为,一龙一蛇,盈缩卷舒,与时变化。”《后汉书·苏竟传》:“﹝太白辰星﹞或盈缩成鉤,或偃蹇不禁。”李贤 注:“盈缩,犹进退。”唐 王昌龄《出郴山口寄张十一》诗:“盈缩理无餘,今往何必忧。”《明史·历志一》:“旧所用三差法,俱从句股平行定者,於天体未合,即各盈缩损益之数,未得其真。”⒉指潮水涨落。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漓水》:“县南有 朝夕塘,水出 东山 西南,有水从山下注塘,一日再增再减,盈缩以时,未尝愆
- 11.
空牀释义:⒈指独宿的卧具。亦比喻无偶独居。《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牀难独守。”三国 魏 曹丕《离居赋》:“惟离居之可悲,廓独处於空牀。”晋 张华《情诗》之一:“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牀。”宋 曾巩《秋夜》诗:“念往不能寐,枕书嗟漏长;平生肺腑交,一诀餘空床。”⒉指空的坐具。唐 杜甫《毒热寄简崔评事十六弟》诗:“蝮蛇暮偃蹇,空床难暗投。”
- 12.
迁蹇释义:犹偃蹇。 屈曲貌。
- 13.
铁山释义:⒈产铁的矿山。《史记·货殖列传》:“即铁山鼓铸,运筹算,倾 滇 蜀 之民,富至僮千人。”《新唐书·食货志四》:“陕、宣、润、鐃、衢、信 五州,银冶五十八,铜冶九十六,铁山五,锡山二,铅山四。”⒉比喻坚固之屏障。唐 王勃《上刘右相书》:“铁山四面,金城千里。”金 元好问《岐阳》诗之一:“偃蹇鲸鯢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⒊古山名。在今 内蒙古自治区 阴山 北。《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四年》:“﹝二月﹞甲辰,李靖 破 突厥 頡利可汗 於 阴山。先是 頡利 既败,窜于 铁山,餘众尚数万……请举国内附。”胡三省
- 14.
駊騀释义:⒈马起伏奔腾、纵恣奔突。 《楚辞·远游》“服偃蹇以低昂兮,驂连蜷以骄驁”汉 王逸 注:“駟马駊騀而鸣驤也。”宋 王安中《次秦夷行观老杜画像韵》:“蒙茸头倾冠,駊騀鐙脱足。”清 李良年《官马行》:“锦衣使者来如云,駊騀欻忽数十羣。”⒉指起伏不平。唐 韩偓《多情》诗:“酒荡情怀微駊騀,春牵情绪更融怡。”⒊马头摇动貌。唐 杜甫《扬旗》诗:“初筵閲军装,罗列照广庭;庭空六马入,駊騀扬旗旌。”仇兆鳌 注引《说文》:“駊騀,马摇头也。”⒋高大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崇丘陵之駊騀兮,深沟嶔巖而为谷。”李善
- 15.
高蹇释义:⒈孤傲貌,洁身自好貌。唐 韩愈《南溪始泛》诗之一:“餘年懔无几,休日愴已晚。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钱仲联 集释:“《楚辞·离骚》王逸 章句:‘偃蹇,高貌。’《左传》杜预 注:‘偃蹇,骄傲。’”《金史·文学传下·麻九畴》:“九畴 性资野逸,高蹇自便,与人交,一语不相入,则逕去不返顾。”⒉指登高。明 王慎中《登金山口绝顶》诗:“枝樛迺能援,葛脆不可挽,当其意象开,岂復虑高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