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帽 [biàn mào]
1. 日常戴的帽子(区别于‘礼帽’等)。
便帽 引证解释
⒈ 日常戴的帽子。区别于礼帽、军帽等。
引清 昭槤 《啸亭续录·帽头毡帽》:“余少时,见士大夫燕居皆冠便帽。”
《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我们就便衣便帽,乔装而往,我自有道理。”
巴金 《马赛的夜》:“男的是中国人,戴便帽,没有打领带,穿一件半新旧的西装。”
国语词典
便帽 [biàn mào]
⒈ 日常戴的帽子,取其方便,故称为「便帽」。
例如:「这顶黑色便帽戴了好几年了。」
便帽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凉缁巾释义:古代一种便帽名。
- 2.
唐巾释义:唐 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戴这种帽子。明 时进士巾也叫“唐巾”。《元史·舆服志一》:“唐巾,制如幞头,而撱其角,两角上曲作云头。”元 无名氏《蓝采和》第三折:“腰间将百钱拖,头上把唐巾裹。”《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忽见墙缺处有一美少年,紫衣唐巾。”参阅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
- 3.
官帽释义:官吏的制帽。与“便帽”相对。
- 4.
小冠释义:⒈古代高度广度皆逊于一般的冠。⒉称闲时所服的便帽。
- 5.
山巾释义:山野隐士的便帽。
- 6.
帢帽释义:古代一种便帽。
- 7.
无颜帢释义:一种无檐便帽。
- 8.
瓜皮帽释义:像半个西瓜皮形状的旧式便帽,一般用六块黑缎子或绒布连缀制成。
- 9.
白帢释义:亦作“白幍”。 白色便帽。晋 张华《博物志》卷九:“汉 中兴,士人皆冠葛巾。建安 中,魏武帝 造白帢,於是遂废。”清 吴伟业《癸巳春日稧饮社集虎丘即事》诗:“青溪胜集仍遗老,白帢高谈尽少年。”
- 10.
衣帢释义:便衣与便帽。
- 11.
衣幍释义:便衣与便帽。
- 12.
衫帽释义:凉衫便帽。宋 代士大夫闲居时的装束。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杜祁公 休退,居 南都,客至无不见,止服衫帽,尝曰:‘七十致政,可用高士服乎?’”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二:“自昔人士皆著帽,后取便於戎服。绍兴 丙子,魏敏肃 道弼 贰大政,一日造朝,预备衫帽,朝退,服以入堂,盖已得请矣。一时骤更衣制,力或未办,乃权宜以凉衫为礼,习以为常。乾道 间,王日严 内相申请,谓环一堂而围座,色皆浅素,极可憎,乞仍存紫衫,至今四十年不改。前此仕族子弟,未受官者皆衣白,今非跨马及弔慰,不敢用。”清 顾炎武《日知录·衫
- 13.
轻帻释义:便帽,软帽。
- 14.
道帽释义:犹道巾。亦借指家居时所戴的便帽。
- 15.
野弁释义:村居便帽。
- 16.
露冕释义:⒈隐者所戴的一种便帽。《晋书·温峤郗鉴传论》:“方回 踵武,奕世登台。露冕为饰,援高人以同志,抑惟大隐者歟!”唐 包佶《宿庐山赠白鹤观刘尊师》诗:“渐恨流年筋力少,惟思露冕事星冠。”⒉晋 陈寿《益都耆旧传》:“郭贺 拜 荆州 刺史。明帝(汉明帝)巡狩到 南阳,特见嗟嘆,赐以三公之服,黼黻旒冕,敕去幨露冕,使百姓见此衣服,以彰其德。”后遂成为官员治政有方、皇帝恩宠有加的典故。唐 韩翃《赠兖州孟都督》诗:“露冕寧夸 汉 车服,下帷常讨 鲁《春秋》。”清 唐孙华《送王冰庵出守绍兴》诗之二:“仕路从来尊露冕,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