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 [fǎ tiè]
1. 名家书法的范本。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信函。
法帖 引证解释
⒈ 名家书法的范本。
引宋 曹士冕 《法帖谱系·杂说上》:“太宗皇帝 时,尝遣使购募前贤真蹟,集为法帖十卷,鏤板而藏之。”
明 张居正 《拟日讲仪注疏》:“或看字体法帖,随意写字一幅,不拘多少。”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二王帖》:乃 南宋 丹阳 许开 所刻,世不多见,所传皆 吴江 重刻本也。前有 右军、大令 像,取诸法帖中二 王 书,鉤摹上石,而逐帖释文於后。”
⒉ 寺庙主持所出的文书、信函。
引《水浒传》第六回:“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
《水浒传》第六回:“次早, 清长老 陞法座,押了法帖,委 智深 管菜园。”
国语词典
法帖 [fǎ tiè]
⒈ 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人书法拓印本。
引《法帖谱系·杂说上·刘丞相私第本》:「刘丞相既刻法帖于郡斋,复依仿前本,刻石十卷,以归私第。」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
⒉ 僧寺的公文或僧人的书简。
引《水浒传·第六回》:「清长老道:『好,好。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
⒈ 供人临摹或欣赏的名人书法拓印本。
引《法帖谱系·杂说上·刘丞相私第本》:「刘丞相既刻法帖于郡斋,复依仿前本,刻石十卷,以归私第。」
《儒林外史·第五五回》:「他的字写的最好,却又不肯学古人的法帖。」
⒉ 僧寺的公文或僧人的书简。
引《水浒传·第六回》:「清长老道:『好,好。师兄多时不曾有法帖来。』」
法帖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七观帖释义:法帖名。 元 翰林学士 程鉅夫 致仕南归,翰林侍讲学士 袁桷 撰《七观》以送之,书画家 赵孟頫 为之书写。后世作为学习写字的样本,称为“七观帖”。 元 赵孟頫 《<七观>跋》:“《七观》者,翰林待制 袁公 桷 之所作也。何为而作也?翰林承旨 程公 请老而归, 袁公 作此以送之也……僕虽衰老目昏,不觉援笔为书一通。若 袁公 不以笔札之陋,刻诸坚石,庶几词翰相须之义,传之天下,后世以为美谈云尔。”参阅《佩文斋书画谱》卷七九。
- 2.
乐毅论释义:著名的小楷法帖。
- 3.
兰亭帖释义:又称《禊帖》、《兰亭集序帖》。著名的行书法帖。东晋 王羲之 书。穆帝 永和 九年,三月上巳,羲之 和 谢安、孙绰 等修禊于 山阴(今 浙江 绍兴)兰亭,临流赋诗,羲之 草序,用蚕茧纸、鼠须笔书之。书法遒媚劲健,绝代更无,为 隋 唐 诸家师法。惜 唐 宋 两代,真本已亡。临摹本甚多,以 欧阳询 的“定武本”、褚遂良 的“神龙本”颇能近真。此外摹写翻刻者多至数十百,而善本鲜见。宋 王安石《用前韵寄蔡天启》:“谁珍 坛山 刻,共赏《兰亭帖》。”
- 4.
兰亭序释义: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行书法帖。东晋 穆帝 永和 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 与 谢安、孙绰 等四十一人,在 山阴(今 浙江 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作诗,并由 羲之 作序。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 时为 太宗 所得,推为 王 书代表,曾命 赵模 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太宗 死,以真迹殉葬。存世 唐 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 5.
利州帖释义:法帖名。即《临江帖》。
- 6.
十七帖释义:草书法帖名。
- 7.
十三行释义:⒈法帖名。 晋 王献之 所书《洛神赋》真迹,至 南宋 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今传本有玉版十三行、柳跋十三行两种。参阅 元 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十一。⒉鸦片战争前 广州 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 明 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清 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九年二月初七日》:“申刻,十三
- 8.
升元帖释义:法帖名。南唐后主 李煜 出所藏古今法帖刻石,有“昇元 二年三月 建业 文房模勒上石”字样,故称。宋 周密《志雅堂杂钞·图书碑帖》:“江 南 后主,尝詔 徐鉉 以所藏古今法帖入之石,名‘昇元帖’。此刻在 淳化 之前,当为法帖之祖也。”参阅 清 孙承泽《闲者轩帖考》。
- 9.
升平帖释义:晋 王羲之 法帖名。此帖书于 晋 穆帝 升平 二年(公元358年),故名。《晋史》称“逸少 书暮年方妙”,此帖距其终才三载,故尤为名贵。
- 10.
南碑释义:统称 吴、晋、宋、齐、梁、陈 诸朝碑的法帖。其书法神妙高逸,略胜於北碑。但流传甚少。
- 11.
卷尾释义:书籍字画的末尾处。宋 曹士冕《法帖谱系·临江戏鱼堂帖》:“元祐 间 刘次庄 以家藏《淳化阁帖》十卷摹刻堂上,除去卷尾篆题而增释文。”清 张之洞《輶轩语·语学》:“是本朝校刻,卷尾附有校勘记。”叶德辉《书林清话·唐天祐刻书之伪》:“日本 水野梅晓 行笥中有《文选·归去来辞》,卷尾刻‘大唐 天祐 二年秋九月八日 餘杭 龙兴寺 沙门 无远 刊行’字一行。”
- 12.
古香释义:指图书、藏画、法帖等发出的气味。
- 13.
圣母帖释义:唐 怀素 草书法帖名。 明 曹昭《格古要论·圣母帖》:“怀素 草书,颇难识,贞元 九年岁在癸丑五月刻石。宋 元祐 三年戊辰模刻上石在 陕西 西安 府学。”明 王世贞《怀素圣母帖》:“素 师诸帖皆遒瘦而露骨,此书独匀稳清熟,妙不可言。”
- 14.
墨帖释义:法帖。指名家法书的拓本或印本。
- 15.
官帖释义:⒈见“官法帖”。⒉清代户部发给商人的营业许可证。见《六部成语·户部·官帖》。⒊即钱帖。
- 16.
官本释义:⒈官府刻印或收藏的书本。唐 张怀瓘《书断·二王真跡》:“开元 十六年五月,内出二 王 真跡……其中古本,亦有是 梁 隋 官本者。”曹士冕《法帖谱系·淳化法帖叙说》引 宋 欧阳修《集古录》:“至予集录古文,不敢輒以官本参入私集。”⒉官府向民户贷款所用的本钱。《旧唐书·玄宗纪上》:“九月,先是高户捉官本钱;乙卯,御史大夫 李朝隐 奏请薄税百姓一年租钱充,依旧高户及典正等捉,随月收利,供官人税钱。”《新唐书·食货志五》:“初,捉钱者私增公廨本,以防耗失,而富人乘以为姦,可督者私之,外以逋官钱迫蹙閭里,民不堪其扰
- 17.
市坊释义:⒈管理市场的官署。《新唐书·百官志一》:“突厥 使置市坊,有贸易,録奏,为质其轻重,太府丞一人蒞之。”⒉街巷。清 钱谦益《大观太清楼二王法帖歌》:“鲁公《孝经》《麻姑》字,儿童插标叫市坊。”
- 18.
帖学释义:⒈研究考订法帖的源流和优劣、拓本的先后好坏以及书迹的真伪和文字内容等的一门学问。 ⒉以宗尚晋王羲之、王献之以下诸帖的书派,与“碑学”相对。
- 19.
摹帖释义:描摹法帖。谓以薄纸覆字帖上依其笔画摹写。
- 20.
故帖释义:先前的法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