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 [mù jī]
1. 亦称“呱哒板儿”。木底鞋。
英[geta;]
木屐 引证解释
⒈ 木底鞋。或有齿,或无齿。
引《后汉书·五行志一》:“延熹 中,京都长者,皆著木屐。”
《晋书·宣帝纪》:“关中 多蒺藜,帝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
前蜀 贯休 《思匡山贾匡》诗:“石膏黏木屐,崖粟落冰池。”
元 宋无 《咏石得天字》:“磴危欺木屐,磯滑怯苔氊。”
《红楼梦》第四五回:“黛玉 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你又穿不惯木屐子。’”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八:“甲板上独坐,无头绪的想起昨天车站上的繁杂的木屐声。”
国语词典
木屐 [mù jī]
⒈ 以木材做底的拖板鞋。
木屐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几两屐释义:即“阮家屐”。泛指木屐。
- 2.
屐响释义:木屐的响声。
- 3.
履版释义:穿着木屐。
- 4.
山屐释义:登山用的木屐。 语出《南史·谢灵运传》:“﹝ 谢灵运 ﹞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唐 刘长卿《送严维赴河南》诗:“山屐留何处,江帆去独翻。”
- 5.
山林屐释义:指登山穿的木屐。
- 6.
平底木屐释义:平底木屐特指厚底之屐,形似木屐而无齿。
- 7.
木板鞋释义:木屐。
- 8.
木齿释义:木屐。
- 9.
桑屐释义:桑木做的木屐。
- 10.
沙棠屐释义:一种木屐。以沙棠木做底。底下一般有齿,便于践泥、踏雪及登山。
- 11.
游屐释义:⒈出游时穿的木屐。亦代指游踪。宋 王安石《韩持国从富并州辟》诗:“何时归相过,游屐尚可蜡。”元 赵孟頫《投赠刑部尚书不忽木公》诗:“山好双游屐,溪清一钓船。”清 钱学纶《语新》卷下:“昔年游屐屡临,有懒残眇一目僧人,出袍衲相示。”⒉典出《宋书·谢灵运传》:“﹝ 谢灵运 ﹞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躡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后以“游屐”指游玩山水。宋 方岳《不寐》诗:“草合妨游屐,沙崩压钓舟。”清 龚炜《巢林笔谈·舅氏春游诗》:“舅氏素简出,得追陪游屐,尤可喜。”
- 12.
灵运屐释义:《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因称这种特制的木屐为“灵运屐”。
- 13.
登山屐释义: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的木屐。
- 14.
离蔬释蹻释义:离开蔬食,脱去木屐(一说为草鞋)。 比喻脱离清苦生活,入身仕官。
- 15.
笋屐释义:用笋壳编结为面的木屐。
- 16.
耥耙释义:水稻田用的一种中耕农具。形状像木屐,底下钉有许多短铁钉,上面接长柄。在行间推拉,松土除草。
- 17.
蜡屐释义:⒈以蜡涂木屐。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或有诣 阮(阮孚),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著几量屐!’神色闲畅。”后因以“蜡屐”指悠闲、无所作为的生活。宋 辛弃疾《玉蝴蝶·叔高书来戒酒》词:“生涯蜡屐,功名破甑,交友摶沙。”康有为《苏村卧病写怀》诗:“拟经制礼吾何敢,蜡屐持筹事未分。”⒉涂蜡的木屐。唐 刘禹锡《送裴处士应制举》诗:“登山雨中试蜡屐,入洞夏里披貂裘。”宋 苏舜钦《关都官孤山四照阁》诗:“他年君挂朱轓后,蜡屐邛枝伴此行。”清 钮琇《觚賸·石言》:“蓬门昼掩,蜡屐生尘,有客
- 18.
谢公屐释义: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原为 南朝 宋 诗人 谢灵运 游山时所穿,故称。事见《宋书·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巖嶂十重,莫不备尽。登躡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南史·谢灵运传》引此作“木屐”。
- 19.
谢安屐释义:谢安 所着木屐。语本《晋书·谢安传》:“玄 等既破 坚,有驛书至,安 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牀上,了无喜色,棊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后亦借指木屐。
- 20.
趾绊释义:木屐上的趾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