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名 [tōng míng]
1. 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
例来者先请通名。
英[ tell one's name; ]
2. 惯用的称呼。
英[ general name; ]
通名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称户籍。
引《商君书·徕民》:“民上无通名,下无田宅。”
宋 梅尧臣 《送少卿知宣州》诗:“州民还最喜,门下旧通名。”
⒉ 通报姓名。
引《汉书·雋不疑传》“﹝ 不疑 ﹞襃衣博带,盛服至门上謁” 唐 颜师古 注:“上謁,若今通名也。”
宋 苏舜钦 《舟至崔桥士人张生抱琴携酒见访》诗:“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
钱锺书 《围城》六:“通名之后, 方鸿渐 倒窘起来。”
⒊ 总称。
引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故通名‘三王墓’。”
⒋ 通用的名称。
引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露布》:“然则露版古今通名也。”
清 何琇 《樵香小记·晋乘》:“盖‘春秋’为记事之通名,乘则一国之专名。”
国语词典
通名 [tōng míng]
⒈ 自道姓名。
引《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举人既及第,缀行通名,诣主司第谢。」
《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须臾,曹洪、李典、乐进来见驾。通名毕。」
⒉ 普通名称。名物的一般称呼。
通名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专名释义:⒈专有名词,指人名、地名、机关团体名之类,如“鲁迅、淮河、北京大学”。⒉特指某些专有名词中反映个体属性的部分(区别于“通名”),如“淮河”这个专有名词中“淮”是专名。
- 2.
丹荑释义:指初生的赤芝。《文选·郭璞<游仙诗>》:“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荑。”李善 注:“《本草经》曰:‘赤芝,一名丹芝,食之延年。’凡草之初生,通名曰荑,故曰丹荑。”
- 3.
书仪释义:⒈旧时士大夫私家关于书札体式、典礼仪注的著作,通名书仪。 ⒉旧时馈赠钱物所写的礼帖和封签。泛指馈赠的钱物。
- 4.
凶礼释义:⒈凡逢凶事而举行哀吊的仪礼。包括丧礼、荒礼、吊礼、禬礼、恤礼五者。《周礼·春官·大宗伯》:“以凶礼哀邦国之忧。”郑玄 注:“凶礼之别有五……丧、荒、弔、襘、恤。”⒉特指丧礼。《资治通鉴·梁武帝太清元年》:“丁酉,东魏 主为丞相 欢 举哀,服緦縗,凶礼依 汉 霍光 故事,赠相国、齐王,备九锡殊礼。”清 陆以湉《冷庐杂识·从吉》:“三年之丧,乃凶礼之大者。世俗居丧而通名以庆贺,必书从吉,失礼甚矣。”
- 5.
函谷关释义:⒈古关名。⒉先秦时置。故址在今河南省灵宝市新城北五垛村,东起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得名。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以拒诸侯。⒊汉置。汉元鼎三年(前114)将先秦所置之函谷关东移,故址在今河南新安东。
- 6.
宴寝释义:⒈休息起居之室。⒉周制,王有六寝,一是正寝,馀五在后,通名宴寝。参见“燕寝”。⒊安寝。
- 7.
将命释义:⒈奉命。《仪礼·聘礼》:“将命于朝。”郑玄 注:“将,犹奉也。”《资治通鉴·齐明帝建武元年》:“凡使人以和为贵,勿迭相矜夸,见於辞色,失将命之体也。”胡三省 注:“奉命而行,谓之将命。”⒉传命。《论语·宪问》:“童子将命。”朱熹 集注:“将命,谓传宾主之言。”宋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光 居常无事,不敢涉两府之门,以是久不得通名於将命者。”
- 8.
市语释义:⒈指行话。 宋 陶穀《清异录·百八丸》:“和尚市语以念珠为百八丸。”按,念珠通常为一百零八颗,故名。《类说》卷四引《秦京杂记》:“长安 市人语各不同,有葫芦语、鏁子语、纽语、练语、三摺语,通名市语。”明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乃今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语,不相通用,仓猝聆之,竟不知为何等语也。”《水浒传》第六一回:“﹝ 燕青 ﹞説的诸路乡谈,省的诸行百艺的市语。”⒉市井俗语。宋 周紫芝《竹坡诗话》卷三:“东坡 云:‘街谈市语,皆可入诗,但要人鎔化耳。’”明 袁宏道《解脱集·朱司理》:“近日觉与市井
- 9.
底为面圆释义:“太公”是一般称谓,暂将它假定作“太史公”(汉司马迁,人称“太史公”)时,中缺一“史”字。 谜底“史进时/迁”,意谓:“史”进入时,便成了“迁”。通过谜底补缺、谜面的普通名词“太公”被变作专有名词“司马迁”。
- 10.
引籍释义:⒈引人及门籍。古代宫廷的门使及出入宫门的牒籍。⒉谓通名状于门使,使导引入宫。
- 11.
揜麛取犊释义:捕杀幼兽。语出《礼记·曲礼下》:“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羣,士不取麛卵。”孔颖达 疏:“麛乃是鹿子之称,而凡兽子亦得通名也。”清 龚自珍《五经大义终始论》:“故曰:杀胎破卵,则凤皇不翔。揜麛取犊,则麒麟不至。”
- 12.
方等释义:佛教语。方正平等,谓所说之理方正而平等。为一切大乘经教的通名。
- 13.
杯棬释义:亦作“杯圈”。 亦作“桮棬”。亦作“桮圈”。一种木质的饮器。《孟子·告子上》:“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焦循 正义引《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卢辩 注:“杯,盘盎盆盏之总名也。盖桮为总名,其未彫未饰时,名其质为棬,因而桮器之不彫不饰者,即通名为棬也。”汉 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器械雕琢,财用之蠹也……故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其为害亦多矣。”唐 元稹《献荥阳公诗》序:“持杯棬而承澍,雨自满而止,又安能测其霶霈之所至哉。”唐 刘禹锡《述病》:“视既分,则嚮时
- 14.
板刺释义:犹名片。古时书写名字于竹木片上,作访问通名之用。
- 15.
求通释义:⒈谋求显达。《庄子·秋水》:“孔子 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⒉谓拜见主人时,请管门人通报姓名。《后汉书·丁鸿传》:“今大将军虽欲勑身自约,不敢僭差,然而天下远近皆惶怖承旨,刺史二千石初除謁辞,求通待报,虽奉符璽,受臺勑,不敢便去,久者至数十日。”《资治通鉴·汉和帝永元四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求通者,求通名也。”⒊请求通使往来。明 徐祯卿《翦胜野闻》:“余尝见 倭国 求通,表文曰:‘臣闻三皇立位,五帝禪权,岂谓中华之有主,焉知夷狄之无君?’”
- 16.
肆享释义:宗庙之祭的通名。
- 17.
自名释义:⒈自称;自命。 ⒉因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而闻名。⒊自通名姓。
- 18.
袖刺释义:置名刺於袖中,以备拜谒时通名。
- 19.
通名释义:⒈说出自己的姓名(旧戏曲、小说描写武将交战时多用):来将通名!⒉通用的名称。⒊指某些专有名词中反映类别属性的部分(区别于“专名”),如“淮河”这个专有名词中“河”是通名。
- 20.
鍭矢释义:矢名。金属箭头,剪齐箭羽的箭。周 代为八矢之一。用于近射或田猎。亦可用于礼射。一说鍭矢为八矢之通名。《周礼·夏官·司弓矢》:“凡矢,枉矢、絜矢利火射,用诸守城、车战,杀矢、鍭矢用诸近射、田猎,矰矢、茀矢用诸弋射,恒矢、庳矢用诸散射。”孙诒让 正义:“《行苇》孔 疏引 孙炎《尔雅注》云:‘金鏑断羽,使前重也。’《行苇》以四鍭配敦弓,则不为弩矢……据《既夕记》及《尔雅》、《方言》説,则鍭矢为金鏃八矢之通名,以对志矢之为骨鏃也。凡礼射亦用金鏃,故亦谓之鍭矢。”《穀梁传·隐公元年》:“聘弓鍭矢,不出竟埸。”杨士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