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诸使 诸使的意思
zhūshǐ

诸使

简体诸使
繁体諸使
拼音zhū shǐ
注音ㄓㄨ ㄕˇ
结构AB式
字数2字词语

拆字解意

zhū,(1) 众,许多。【组词】:诸位。诸君。诸侯。(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例句】:投诸渤海之尾。(3) 犹“之”。【例句】:“能事诸乎?”。(4) 犹“于”。【例句】:“宋人事资章甫适诸越”。(5) 语助,无实在意义。【例句】:“日居月诸,照临下土”。(6) 姓。

使

shǐ,(1) 用。【组词】:使用。使劲。使役。使力。使钱。(2) 派,差谴。【组词】:使唤。使命。使女。(3) 让,令,叫。【组词】:迫使。(4) 假若。【组词】:假使。即使。(5) 奉命办事的人。【组词】:使者。大使。公使。使馆。

基本含义

指诸多使者,表示众多人物同时前来或同时派遣多个使者。

诸使的意思

诸使 [zhū shǐ]

1. 指唐以后受朝廷特派负责处理某种政务的官员。

诸使 引证解释

⒈ 指 唐 以后受朝廷特派负责处理某种政务的官员。

唐 元结 《舂陵行》序:“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徵求,符牒二百餘封。”
《新唐书·百官志三》:“凡诸使下三院御史内供奉,其班居正臺监察御史之上。”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东西使班·诸使》:“《宋朝会要》曰:唐 制百职皆九寺三监分典, 开元 中,始置诸使,朝廷有詔,则云诸司、诸使以该之。”


诸使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创置释义:亦作“剏置”。 设立;建置。唐 元稹《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臣等约计,天下百姓有铜器用度者,分数无多,散纳诸使,斤两盖寡,创置鑪冶,器具颇繁,一年勒停,并是废物。”《警世通言·宿香亭张浩遇莺莺》:“所居连簷重阁,洞户相通,华丽雄壮,与王侯之家相等,浩 犹以为隘窄。又於所居之北,剏置一园。”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四章第二节:“武帝 时,因为对少数族用兵,内务防务空虚,于是在北军创置八校尉,开始募兵。”
    • 2.
      捉钱释义:从 北朝 起到 隋唐,官府常用公款投入商业或贷放市肆取利,谓之“捉钱”。即公廨本钱。也称月料钱。《新唐书·食货志五》:“于时祠祭、蕃夷赐宴、别设,皆 长安、万年 人吏主办,二县置本钱,配纳质积户收息以供费。诸使捉钱者,给牒免徭役,有罪府县不敢劾治。”参阅 宋 王溥《唐会要·内外官料钱上》。
    • 3.
      白身人释义:旧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无官职的士人或已仕而未通朝籍的官员。唐 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天下诸使、诸将军士三品已上赐爵一级,四品已下加一阶,白身人赐勋三转。”宋 韩淲《涧泉日记》卷上:“臣僚言恩泽之行,比年寖滥……又言酬赏转官,不得回授白身人,自有约束。”明 陆容《菽园杂记》卷九:“内原任中书序班者,得陞职至太常、鸿臚太僕、少卿等阶,白身人得授鸿臚主簿、序班等职。”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释谚·白身》:“越 俗以布衣无仕籍者,为白身人。”
    • 4.
      衙推释义:⒈官名。唐 时节度、观察、团练诸使的下属官吏。 唐 韩愈 《祭鳄鱼文》:“维年月日, 潮州 刺史 韩愈 ,使军事衙推 秦 济 ,以羊一、猪一投恶谿之潭水,以与鱷鱼食而告之。”《新唐书·百官志四下》:“观察使、副使、支使、判官、掌书记、推官、巡官、衙推、随军要籍,进奏官各一人。” 宋 洪迈 《容斋三笔·朱崖迁客》:“ 唐 韦执谊 自宰相贬 崖州 司户,刺史命摄军事衙推。”⒉五代 、 宋 时以称操医卜星相之业的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八:“ 庄宗 好俳优,宫中暇日,自负蓍囊药篋,令 继岌 破帽相随,
    • 5.
      防察释义:监察禁止;伺察防备。唐 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平叔 请限商人盐纳官后,不得輙於诸军诸使觅职……请令所在官吏严加防察。如有违犯,应有资财,并令纳官。”《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元年》:“硕 见诸胡浸盛,阴劝 轨 宜加防察,由是与户部尚书 安脩仁 有隙。”

诸使(zhushi)近音词(最多显示15个)

诸使是什么意思 诸使读音 怎么读 诸使,拼音是zhū shǐ,诸使的意思 近义词 反义词 用诸使造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