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嗟 [jiē jiē]
1. 叹词。表示招呼。
2. 叹词。表示感慨。
3. 叹词。表示赞美。
5. 象声词。犹溅溅。
嗟嗟 引证解释
⒈ 叹词。表示招呼。
引《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
⒉ 叹词。表示感慨。
引《楚辞·九章》:“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唐 李颀 《行路难》诗:“薄俗嗟嗟难重陈,深山麋鹿可为邻。”
明 张煌言 《长鲸行》:“嗟嗟长鲸尔何愚,如彼异类空屈节。”
⒊ 叹词。表示赞美。
引《诗·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郑玄 笺:“重言嗟嗟,美叹之深。”
《汉书·韦贤传》:“嗟嗟我王, 汉 之睦亲,曾不夙夜,以休令闻!”
明 陈烈 《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后序》:“嗟嗟树开国之勋猷,昭传世之文章。”
⒋ 象声词。犹溅溅。
引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
国语词典
嗟嗟 [jiē jiē]
⒈ 表赞叹的语气词。
引《诗经·商颂·烈祖》:「嗟嗟烈祖,有秩斯祜。」
⒉ 表悲叹的语气词。
引《楚辞·屈原·九章·悲回风》:「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⒊ 状声词。形容水流声。
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今惟见水异耳,嗟嗟有声,声闻数里。」
嗟嗟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中府释义:⒈内库。《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史记·田叔列传》:“鲁王 闻之大慙,发中府钱,使相偿之。”张守节 正义:“王之财物所藏也。”宋 梅尧臣《闵尚衣盗袴》诗:“嗟嗟亦王官,奚自门阀污,中府中纹綾,袖之呼马去。”⒉唐 代府兵编制之一。《宋史·尹洙传》:“按 唐 府兵,上府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⒊中医指胃。《素问·离合真邪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张隐庵 集注:“中府,胃府也。”
- 2.
习俗移人释义:本作“習俗移性”。谓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晏子春秋·杂上二三》:“嬰 聞:汩常移質,習俗移性。”《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 山谷之間,昆戎 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李善 注:“言豈隨懷安貪鄙之俗,而移人之本性者哉!”清 夏燮《<中西纪事>後序》:“嗟嗟,習俗移人,賢者不免;是非所判,行路皆知!”
- 3.
倒戟释义:⒈掉转戟锋向自方攻击。 戟,古代一种长柄兵器。《左传·宣公二年》:“﹝ 灵輒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杨伯峻 注:“倒戟犹言倒戈。”唐 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嗟嗟 邓大夫,士卒终倒戟。”⒉倒授戟柄。《左传·宣公二年》:“狂狡 輅 郑 人,郑 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 狂狡。”
- 4.
望望释义:⒈瞻望貌;依恋貌。《礼记·问丧》:“其往送也,望望然,汲汲然,如有追而弗及也。”郑玄 注:“望望,瞻顾之貌也。”南朝 齐 谢朓《怀古人》诗:“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唐 董思恭《感怀》诗:“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宋 王安石《舟还江南阻风有怀伯兄》诗:“平皋望望欲何嚮,薄宦嗟嗟空此行。”⒉失望貌;扫兴貌。《孟子·公孙丑上》:“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朱熹 集注:“望望,去而不顾之貌。”唐 唐彦谦《感物》诗之一:“岂无鱼鳖交,望望为所憎。”明 刘若愚《酌中志·见闻琐事杂
- 5.
涂夫释义:路人。《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公私篇》:“嗟嗟,风雨如晦,灯烛无光;长夜昏昏,鼾睡未已;集涂夫而圈处之,羣死尸而一室之。”
- 6.
臣工释义:群臣百官。《诗·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毛 传:“工,官也。”郑玄 笺:“臣谓诸侯也。”宋 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臣伏覩寿皇圣帝在位二十八年,英武刚健,勤劳恭俭,整厉臣工,变移风俗。”清 刘大櫆《<吴青然诗集>序》:“萃九州之众,积四年之久,内外臣工,共所推荐得二百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议者归咎于臣工抚驭无方,以致酿成巨变,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