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跋 [xù bá]
1. 序文和跋。
英[preface and postscript;]
序跋 引证解释
⒈ 序文和跋文。序,也作“叙”。一般序在书前,跋在书尾。但古代序多列于书末,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 清 姚鼐 《古文辞类纂》分文章为十三类,中有“序跋类”。
国语词典
序跋 [xù bá]
⒈ 序文和跋文。或为作者陈述著作的主旨或经过,或是他人对著作的介绍。一般而言,序在书前,跋在书尾,合称为「序跋」。
序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一等释义:⒈一级台阶。《论语·乡党》:“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⒉一个等级。《国语·鲁语上》:“自是 晋 聘於 鲁,加於诸侯一等。”唐 杜甫《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凡涂车芻灵,设熬置铭之名物,加庶人一等。”《通志·职官一》:“正九品,从九品,从品同外官各降一等。”巴金《真话集·<序跋集>跋》:“我相信他的说法:人生来是平等的。五十四年过去了,可是今天还有人告诉我:人是应该分为等级的,那么根据我几十年的写作经验,我大概属于挨批的一等吧。”⒊一样;相同。晋 王嘉《拾遗记·晋时事》:“崇 常择美容姿相类者十
- 2.
书衣释义:⒈包裹书籍的套子。《说文·巾部》:“帙,书衣也。”唐 皎然《答苏州韦应物郎中》诗:“书衣流埃积,砚石駮蘚生。”⒉犹封面。鲁迅《古籍序跋集·<唐宋传奇集>序例》:“至 陶元庆 君所作书衣,则已貽我於年餘之前者矣。”
- 3.
湮晦释义:埋没;消失。《晋书·忠义传·嵇含》:“悼大道之湮晦,遂含悲而吐曲。”宋 陆游《除删定官谢丞相启》:“声名湮晦,衣食空无。”明 叶盛《水东日记·周益公词科旧稿跋》:“惜乎后嗣无闻,遗墓湮晦,已作燔尸之所。”清 曾国藩《<孟子要略>序跋》:“然如 许叔重《五经异义》、余隐之《尊孟辨》之类,皆湮晦数百年矣。”
- 4.
现代十六家小品释义:散文集。阿英编。1935年出版。收周作人、朱自清、谢冰心、茅盾、郭沫若、鲁迅等十六位作家的散文一百零四篇。有抒情散文、游记、随笔、杂感、序跋,是一本反映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散文创作成就的选集。每位入选者的作品前有编者的短序,介绍其小品创作概况。
- 5.
积疑释义:多年的疑惑。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半山》:“友人 沉文学 秋阳偶过,为余言,积疑顿释,为之大快。”张元济《涉园序跋集录·盘洲文集》:“上板之时,元济 重加勘订,间有漏误,从而补正,所增殆犹什一焉。积疑若释,善可知已。”
- 6.
铁壁释义:⒈坚黑如铁的石崖。 元 杨维桢《游虎丘追和东坡留题石壁诗韵》:“花凝铁壁坚,木根山骨冷。”⒉比喻坚不可摧的事物。宋 徐积《和倪敦复》:“金城不可破,铁壁不可夺。”《花月痕》第四八回:“原来这阵要先破左右两翼,左翼是个铜墙,右翼是个铁壁。”陈毅《过太行山书怀》诗:“一九四二年,苦战破铁壁。”⒊比喻难以逾越的障碍。鲁迅《热风·随感录五九》:“我们只要留心译本上的序跋,以及各样对于外国事情的批评议论,便能发见我们和别人的思想中间,的确还隔着几重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