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 [cáng fēng]
1. 书法用语。谓笔锋隐而不露。
3. 比喻才华不外露。
藏锋 引证解释
⒈ 书法用语。谓笔锋隐而不露。
引《太平御览》卷七四八引 唐 徐浩 《论书》:“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宋 姜夔 《续书谱·用笔》:“笔正则藏锋,笔偃则锋出。”
⒉ 比喻才华不外露。
引唐 刘肃 《大唐新语·聪敏》:“公词翰若此,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
国语词典
藏锋 [cáng fēng]
⒈ 书法上称笔锋藏而不露为「藏锋」。
引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三·唐徐浩论书》:「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⒉ 比喻收敛才具,不露锋芒。
引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聪敏》:「公词翰若此,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
藏锋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寝馈释义:⒈寝食;吃住。清 龚自珍《跋宋拓兰亭定武本》:“合以 子敬《洛神》,两本并庋并临,终身弗离,王侯可让也,寝馈可废也。”《清史稿·兵志十一》:“在事诸人,寝馈於刀锯汤火之侧,出入於硝磺毒物之间,积数年之辛苦,乃克有此成绩。”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为着一个未来的小小的生命寝馈不安。”⒉谓时刻在其中。清 邹弢《三借庐笔谈·海上新乐府》:“乐府之体,宜以藏锋露颖之笔,摹入深出显之思,其音节长短,句调转换,纯是天然。非寝馈十年,不能语此。”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五:“而究其(庄棫)得力处,则发源於《国风》《
- 2.
屋漏痕释义:草书的一种笔法。 谓行笔须藏锋。
- 3.
徐夫人释义:战国 赵 人,以藏锋利匕首闻名。
- 4.
敛锐释义:收敛锐气。宋 刘子翚《云际会刘致中》诗:“少年鼻哂轻流俗,敛鋭收豪今碌碌。”清 李渔《凰求凤·先声》:“吕子 才容,虑风流太过,敛鋭藏锋,青楼人不捨,绣户意偏钟。”
- 5.
沙画锥释义:谓笔触遒劲匀整,不露锋芒。语本 唐 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后闻於 褚河南 曰,用笔当须如印泥画沙,思所以不悟。后於江岛遇见沙地平净,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乃悟用笔而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
- 6.
笔锋释义:⒈笔毫的尖端。⒉运笔的锋尖。锋尖保持在线条点划之中的叫中锋,藏在点划中间的叫藏锋,偏在点划一面的叫偏锋。⒊比喻书画的笔势或文章的锋芒:笔锋犀利。
- 7.
藏锋释义:⒈书法中指笔锋不显露。⒉使锋芒不外露:藏锋守拙。
- 8.
藏锋敛锐释义:比喻不露锋芒。 同“藏锋敛锷”。
- 9.
藏锋敛颖释义:比喻不露锋芒。 同“藏锋敛锷”。
- 10.
谴责小説释义:中国 旧体小说的一种,指 清 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的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 李伯元 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 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八篇:“其在小説,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説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説。”郑振铎《文学杂论·谴责小说》:“大家之所以看不起小说家,对小说家起这种误会,其责任的一大部分,应该
- 11.
谴责小说释义:中国 旧体小说的一种,指 清 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的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 李伯元 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 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八篇:“其在小説,则揭发伏藏,显其弊恶,而于时政,严加纠弹,或更扩充,并及风俗。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説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説。”郑振铎《文学杂论·谴责小说》:“大家之所以看不起小说家,对小说家起这种误会,其责任的一大部分,应该
- 12.
锥画沙释义:形容书家的藏锋笔法。
- 13.
韬晦待时释义:指掩藏锋芒,隐匿踪迹,等待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