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谏 [jìn jiàn]
1. 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
例忠臣进谏。
英[admonish; advise;]
进谏 引证解释
⒈ 向君主或尊长直言规劝。
引《荀子·成相》:“﹝ 伍子胥 ﹞进諫不听,剄而独鹿弃之江。”
《南史·江淹传》:“淹 每从容进諫, 景素 不纳。”
《旧唐书·韦温独孤郁传赞》:“伏蒲进諫,染翰为文。”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高宗 李治 都屡次告戒他,但不改故态,臣下进谏更要遭受到打骂。”
国语词典
进谏 [jìn jiàn]
⒈ 以直言进行规劝。多用于下对上。
例如:「进谏长官」。
进谏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东方朔释义:(前154—前 93)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陵县东北)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诙谐善辩,常以机智语 言向武帝进谏。以汉赋闻名于世。著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封泰山》《平乐观猎赋》等。
- 2.
予违汝弼释义:古代天子勖勉大臣进谏之词。言我有过失,你应匡正。
- 3.
五谏释义:五种进谏方式。 名目略有不同。(1)汉 刘向《说苑·正谏》:“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讽諫。”(2)汉 班固《白虎通·谏诤》:“人怀五常,故有五諫。谓讽諫、顺諫、窥諫、指諫、陷諫。”《后汉书·李云传论》:“礼有五諫,讽为上。”李贤 注:“讽諫者,知患祸之萌而讽告也。顺諫者,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也。闚諫者,视君颜色而諫也。指諫者,质指其事而諫也。陷諫者,言国之害,忘生为君也。”(3)《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三諫不从”汉 何休 注:“諫有五,一曰讽諫,孔子 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
- 4.
兵谏释义:用武力胁迫进谏。《左传·庄公十九年》:“初,鬻拳强谏楚子,楚子弗从;临之以兵,惧而从之。” 谏:规劝君主或尊长改正错误。
- 5.
告善旌释义:为奖励人臣进谏而设的旗帜。
- 6.
尸启释义:谓临终进谏。《晋书·裴秀传》:“臣昔虽屡言,未有成旨;今既疾篤不起,谨重尸启。”
- 7.
微谏释义:以隐约委婉的话进谏。
- 8.
拜杖释义:向皇帝进谏而受廷杖。
- 9.
持禄保位释义:禄:旧时官吏的薪俸。 为了保持俸禄官位,大臣阿谀奉承,不敢直言进谏。也指大臣有过失不肯引咎辞职。
- 10.
指谏释义:指陈事实而进谏。
- 11.
敢谏鼓释义:即登闻鼓。进谏者所击之鼓。
- 12.
木谏释义:相传 尧 舜 时于朝市竖立木牌,谓之谤木,人有进谏之言则书于其上。郑观应《盛世危言·日报》:“古之时,谤有木諫,有鼓善,有旌,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 13.
朱云折槛释义:朱云:汉代人名。折槛:折断栏杆。朱云折断了栏杆。形容敢于直言进谏。
- 14.
死谏释义:冒死进谏。
- 15.
沃言释义:沃心之言。 旧指臣下向皇上进谏的有益言论。
- 16.
牵裾而谏释义:说解:牵裾即拉住衣襟,又作“引据”。“牵裾而谏”是说侍中辛佐治刚正不阿,向魏文帝曹丕直言进谏的故事。
- 17.
礼贤远佞释义:敬重有才德的人,疏远巧言献媚的人。示例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其时列国离心,万民嗟怨,赵盾等屡屡进谏,劝灵公礼贤远佞,勤政亲民,灵公如瑱充耳,全然不听,反有疑忌之意。”。
- 18.
窥谏释义:⒈谓观察君主神色相机进谏。 ⒉闚諫:察看时机进谏。
- 19.
纳说释义:犹言进谏。
- 20.
纳谏释义:古代指君主采纳臣下的进谏,后泛指尊长等接受规劝:纳谏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