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得 [rèn de]
1. 认识。
例这位同志你认得吗?
英[ know; ]
2. 认出;知道。
例我已不认得这个学校了。
英[ recognize; ]
认得 引证解释
⒈ 能够确定某一人或事物是这个人或事物而不是别的。参见“认识”。
引唐 刘禹锡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诗:“莫言堆案无餘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水浒传》第十二回:“好汉既然认得洒家,便还了俺行李,更强似请吃酒。”
曹禺 《雷雨》第四幕:“你们走吧,我不认得你们。”
⒉ 记得。
引宋 苏轼 《水调歌头》词:“长记 平山堂 上,欹枕 江 南烟雨,渺渺没孤鸿。认得 醉翁 语:‘山色有无中。’”
宋 辛弃疾 《八声甘州》词:“想今年燕子,依然认得, 王 谢 风流。”
国语词典
认得 [rèn de]
⒈ 知道、认识。
引《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些抢盐的姓甚名谁?平日认得不认得?」
《红楼梦·第四一回》:「眼睛里天天见他,耳朵里天天听他,口儿里天天讲他:所以好歹真假,我是认得的。」
认得的关联词语及解释
- 1.
上大人释义: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 取其笔划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 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 唐 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宋 朱熹《答潘叔昌书》:“天上无不识字底神仙,此论甚中一偏之弊,然亦恐只学得识字,却不曾学得上天,即不如且学上天耳。上得天了,却旋学上大人亦不妨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清
- 2.
书僮释义:⒈在官府协助抄写或办杂务的少年。《通典·职官四》:“晋 宋 兰臺寺正书令史,虽行文书,皆有品秩,朱衣执板,给书僮。”⒉亦作“书童”。旧时在有钱人家侍候主人子弟读书兼做杂事的未成年的仆人。《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陈四老爷 认得他是 徐九公子 家的书僮,接过书子,拆开来看。”老舍《茶馆》人物表:“小牛儿--男。十多岁。庞太监 的书童。”
- 3.
书理释义:犹文理。《红楼梦》第八四回:“且下句找清上文,方是书理。”《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拣那认得字多的兵选了十个,託 沉先生 每日指授他些书理。”
- 4.
出贡释义:⒈科举时代,凡屡试不第的贡生,可按年资轮次到京,由吏部选任杂职小官。某年轮着,就叫作“出贡”。《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 鲜于同 ﹞年年科举,岁岁观场,不能得朱衣点额,黄榜标名。到三十岁上,循资该出贡了。他是个有才有志的人,贡途的前程是不屑就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浙江 温州府 曾有一个廪膳秀才,姓 韩 名 赞卿,屡次科第,不得中式。挨次出贡,到京赴部听选,选得 广东 一个县学里的司训。”《儒林外史》第十八回:“随岑庵 却认得 金东崖,是那年出贡进京,到监时相会的。”⒉秀才一经成为贡生,就
- 5.
别眼释义:⒈另眼。宋 陈师道《舅氏新斋》诗:“堂因竹柏有,花与岁时阑。欲作终年计,长留别眼看。”⒉独到的眼光。清 李渔《比目鱼·别赏》:“这位女子就像胎里的明珠,璞中的美玉,全然不曾雕琢的,非具别眼的人,那里识认得出。”⒊惜别的眼神。清 姚燮《春江曲》:“今年二月復行路,别眼看花增别愁。”
- 6.
前朝释义:⒈以前。三国 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元 王祯《蚕连诗》:“前朝茧如山,今朝卵如粟。”明 高启《梦归》诗:“觉来不见家人面,恰似前朝始别时。”⒉过去的朝代。唐 刘禹锡《杨柳枝词》之一:“请君莫唱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在城有个 寳莲寺。这寺从前朝至今,累世相传,房廊屋舍,数百多间,田地也有上千餘亩。”《红楼梦》第四回:“只不过将些《女四书》、《列女传》读读,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了。”清 唐才常《感怀》诗:“年来莫问前朝
- 7.
嘎杂子释义:方言。谓心计坏、怪主意多的人。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哼,谁认得这一群琉璃球嘎杂子,我来的时候老太爷还在当少爷呢。”《当代》1981年第4期:“祝同康 有些懊悔了,一个女孩子怎么改造得了汽车队,把她派到那样嘎杂子琉璃球聚集的地方,岂不是把她毁了吗!”
- 8.
场化释义:方言。 犹场所,地方。《白雪遗音·玉蜻蜓·游庵》:“囝儿没倒认得一个白相场化,有趣得世个。”《何典》第八回:“这蟹壳里仙人既是一团好意,也该説明个场化,却如何教我朝踏露水夜踏霜,东奔西走去瞎寻。”《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伯芬 吃了一惊道:‘来浪啥场化?’”
- 9.
小老释义:⒈老年人的谦称。也说“小老儿”。《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吴君 曰:‘小老粗通道术,焉能为人之师?’”《儒林外史》第三回:“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清 蒋士铨《临川梦·遣跛》:“小老儿昨日在城外军营卖油,那 梅御史 将我叫到帐中,悄悄吩咐道,我有书一封,着你送与 刘 许 二将军。小老説,爷多少兵丁,为何叫我送去?”《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张老 实慌得抢过来跪下説:‘公子,你折煞我小老儿了!’”《北京晚报》12:“目前各地新华书店都有《雷锋叔叔》这本书……是由小老儿我改编的。”⒉方言。称小孩
- 10.
带路释义:引导不认得路的人行进:带路人。你在前面带路。
- 11.
懵怔释义:因意外而发愣。冯德英《苦菜花》第十五章:“‘哦,是她。你也认得她吗?’年青媳妇有些懵怔地反问。”柳杞《好年胜景》:“‘盟叔’,这可真是新鲜希罕的称呼呵,这称呼不能不使人懵怔了一下。”
- 12.
扒头释义:方言。未包网巾头发的青年壮年人。元 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又无那小扒头浓妆艳裹,又无那大行首妙舞清歌。”清 李玉《清忠谱》第二折:“人人认得老扒头,年幼。[白]自家 姑苏 城外有名的 周 老男 周文元 便是。少年无赖,独霸一方。”原批:“吴 人方言以壮年未包网巾者曰扒头。”
- 13.
挂角释义:亦作“掛角”。 隋 末 李密 年轻时,曾骑牛外出,挂《汉书》于牛角,一面抓着牛鞭,一面翻书阅读。越国公 杨素 见到,问是何处书生如此好学?李密 认得 杨素,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问所读何书,回答说是《项羽传》。见《旧唐书·李密传》。后用为勤读的典故。元 柯丹邱《荆钗记·会讲》:“悬头及刺股,掛角并投斧,叹先贤曾受许多勤苦。”
- 14.
提辖释义:⒈管领。宋 苏舜钦《论五事》:“诸色人等,各立名籍,仍差中官专切提辖。”⒉官名。宋 代州郡多设置提辖,或由守臣兼任,专管统辖军队,训练教阅、督捕盗贼。《宋史·职官志七》:“崇寧 中,復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水浒传》第三回:“客官要寻 王教头,只问这个提辖,便都认得。”⒊官名。宋 代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东西库皆置提辖官领之。《文献通考·职官十四》:“绍兴 六年詔,杂买务杂卖场置提辖官一员。”
- 15.
月下老人释义:传说唐代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往前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管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于《续幽怪录·四·定婚店》)。后来因此称媒人为月下老人。也说月下老儿或月老。
- 16.
构衅释义:⒈构成衅隙;结怨。《北史·杨昱传》:“太后问状,昱 具对 元氏 构衅之端,言至哀初。”《花月痕》第十二回:“其实 士规 不自构衅,荷生 那里认得这个 士规 大名。”郭沫若《今昔集·世界大战的归趋》:“日 寇平时所仰给的是 美国 汽油,与 美国 构衅之后,这项供给当然会断绝。”⒉搆釁:亦作“搆衅”。制造争端。《南史·梁武陵王纪传》:“圆照 字 明周 ……帝特爱 纪,故遣以副 纪。纪 之搆衅,悉其谋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金声、程元、赵孝 搆衅无端,各行杖警。”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肃顺专款》:“
- 17.
汴京释义:五代 梁、晋、汉、周 以及 北宋 的都城。在今 河南省 开封市。《古今小说·汪信之一死救全家》:“有老太监认得他是 汴京 樊楼 下住的 宋五嫂,善煮鱼羹。”清 丘逢甲《牡丹诗》之十一:“汴京 纳土説 钱王,陌上看花兴未忘。”
- 18.
没得释义:⒈休得,不要。《醒世姻缘传》第二回:“你没得扯淡!你认得我是谁?”⒉没有。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我 苏秦 也,年纪呵近三十岁,文学呵又不是没得,可怎生不能图个荣贵?”《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若一下衝撞了他,收拾了本钱去,就没得蛇弄了。”《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这纯是一团天理人情,没得一毫矫揉造作。”茅盾《子夜》十一:“我只能服从多数。要是你和 壮飞 意见一致,我是没得什么说的!”
- 19.
炉鼎释义:⒈炉灶与鼎。炼丹用具。多借指内丹家所说的丹田。唐 吕岩《七言》诗之十二:“认得东西木与金,自然炉鼎虎龙吟。”宋 苏轼《东坡志林·乐天烧丹》:“乐天 作 庐山草堂,盖亦烧丹也,欲成而炉鼎败。”⒉借指炼丹。宋 陈鹄《耆旧续闻》卷一:“公晚年专志炉鼎。”《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吕用之 閒居私第,终日讲炉鼎之事。”⒊指 庐山 香炉峰。明 王守仁《登香炉峰次梦石韵》:“曾从炉鼎躡天风,下数天南百二峰。”
- 20.
猜摩释义:猜测揣摩。《再生缘》第六一回:“是男是女知道了,也免得,大家疑惑与猜摩。”《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七回:“当时南都许多人,难道竟没有一个人认得他的,贸贸然推戴他起来,要我们后人瞎议论,瞎猜摩?”